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祿口街道堅持黨的領導,全面發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工、志願者參與抗“疫”。今天聚焦抗“疫”一線的7位社工志願者,一起看看他們在針對關愛弱勢群體、鏈接社會資源等方面發揮出了什麼樣的作用。

何麗萍:把服務做到居民們的心坎兒裡

和所有社區社工一樣,從一月下旬起一直到現在,祿口街道白雲路社區的社工何麗萍就一直堅守在崗位上,入戶排查、空置房檢查、外來人員登記管理、關鍵道路口管理和消殺,疫情防控期間這些都是她作為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的本職工作。

一次常規的入戶巡查,偶然聽到一位居民感嘆,“這下子都沒有地方能剃頭(理髮)了”。雖然是一句隨口的牢騷,但是何麗萍上了心,疫情期間轄區內的理髮店都不開門,一直到“龍抬頭”都不能理髮,這年輕人可以跟著網絡視頻自己理髮,社區裡的孤寡老年人可怎麼辦?

在和社區書記彙報這一情況得到支持後,何麗萍多方聯繫,終於對接到一名理髮志願者,為社區的獨居孤寡老年人提供了理髮服務。在經過消毒、測量體溫後,理髮志願者開始忙碌,他們手法嫻熟,技術高超,亂髮經過他們修剪打理後,瞬間讓人精神不少。剪髮過程中,他們還不忘跟大家講解防控新冠肺炎感染的健康科普知識,告訴大家如何做好自我防護。老人激動地說:“自己家親閨女都沒給我洗過頭。真是太感謝了!”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除了老年人,青少年的服務,麗萍也沒有落下。看著在家每天上網課的兒子,麗萍心想,我們校外伴成長的服務也可以通過線上開展!

說幹就幹的麗萍聯繫了社區黨員志願者、書法老師王生龍策劃服務,在群裡瞭解孩子和家長的需求,發佈通知,就這樣通過“雲的翅膀”微信群,線上伴成長活動“學寫漢字”服務順利開展起來。

王生龍老師通過視頻授課,給孩子們講解書法基礎知識和鋼筆練字方法,讓孩子們的雙手動起來。孩子們還紛紛把學習成果的照片分享到群裡,一幅幅“眾志成城,武漢加油”、“病毒頹風俱掃盡,乾坤洗淨碧空晴”的作品,充滿對疫情早日消散的祈願,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充實了課餘生活。家長放心又開心,“調皮鬼”乖巧了懂事了進不來;“調皮鬼”更是因為得到老師的表揚,開心到飛起,字也寫得越來越好......

“我就是想做一些讓居民能感受到的滿意的,踏踏實實的事情,讓我們的距離再近一些,再親近一些,更認可我們的社區”,每當受到居民的表揚,麗萍總是會害羞臉紅,“這是我們社區的事情,我又是祿口人,這些是我應該做的,我就該做好”。何麗萍,就是這樣一個把服務做到居民心坎裡的人。


馬小云:雖然渺小,但也要拼盡全力!

“我知道那個時候,每個人都害怕的,我也怕,家人也很擔心!但是,事情總是要有人做的,雖然我個人的付出很渺小,但也要拼盡全力。因為,我多做一些事情,多付出一些,他們的風險就會小一些。”一提起自己的工作,馬小云總是誠懇地這樣說。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馬小云她開朗、熱情,是來自和眾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自從機構承接了祿口街道公益創投項目後,一直紮根祿口,服務祿口居民。2020年的春節,因為疫情,馬小云沒有回老家,她選擇留在祿口,協助新生社區抗擊疫情!

每天早上八點之前準時到達社區指定工作點,開始居民出入證的辦理及審核工作,十點半左右會陸續收到居民(外地返寧隔離人員)的“代購需求”。快速地解決午飯後,她要趕到周邊的菜場和超市,為居民購買每天生活的必需品。少則兩三戶,多則十幾戶,可能是蔬菜水果,也可能是麵粉、食用油等大件物品,幸好社區有推車,但每次“代購”耗時少則1個半小時,多則要2個多小時,直到下午兩點左右回到社區崗位上繼續工作。

大概三點四十起開始為居民派送“代購”物品,實際工作量著實不小,有時實在忙不過來,就把愛人也一起喊到社區裡來做志願者。每天,他們夫妻倆一起採購,互相照應,物品購置好後,就騎著摩托車派送到居民家中。一天幾次來回穿梭、忙碌......

“我們在社區協助抗擊疫情,有什麼做什麼,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考慮其他的,就希望一切能快點過去,快點好起來!”“我下班後,社區工作人員還要安排值班,更辛苦!”

所有認識馬小云的人,都很驚奇她那樣弱小的身軀,怎麼會有如此驚人、巨大的能量?是什麼促使她選擇在疫情風險最高的時候,挺身而出,不計報酬,不計辛勞,一頭扎進新生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要知道,她祿口的家裡可是還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需要照顧。

現在,疫情雖然有所緩解,但她仍然沒有停下服務的腳步,“因為,我多做一些事情,多付出一些,他們的風險就會小一些。”我們之所以能歲月靜好,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馬小云這樣的人一直在默默付出,願生命像花兒一樣開放,所有人平安喜樂!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繁花與共!


林恩賜:95後的青春戰“疫”

南京市四月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95後社工林恩賜,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便積極參與到祿口街道陶東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我年輕,我多爬幾棟樓。”這是社區房屋排查期間,他經常說的一句話。6幢樓房、216戶,一輪排查結束後他已經汗流浹背。在晚飯的短暫休息後,他又來到樓下,對照著空置房名單進行排查,往往結束後已經是晚上十點。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有天晚上,小林在進行空置房排查時,他的母親撥打了視頻電話。當問起他為什麼這麼晚還在室外時,他說抽紙沒了,在去超市的路上。在他母親叮囑他要勤洗手保護好自己後,他便匆忙掛斷了電話,擔心通話時間長了露了餡。他向家人撒了個善意的謊言,說自己在室內工作,免得家人擔心。當家人問起他什麼時候回趟家時,他也總是說再過兩天就回去,而這“兩天”卻已經過了二十多天。

社區居民也常常關心他,年齡這麼小、最近是不是很辛苦。他也總是笑著說:“這是95後應該做的,小時候你們保護我們,現在輪到我們年輕人保護大家了。”小林踏上的一步步臺階,壘積起了社區居民健康的防護牆,他用實際行動展現社會組織社工的責任與擔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青春力量。

洛珈山麓,早櫻已在枝頭盛放。懷著必勝信心戰鬥到底,春天已在我們心中悄然綻放.......


李靜:並肩攜手傳遞愛

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捲而來,全國各地疫情防控工作形勢嚴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祿口街道公益創投項目的李靜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社工的作用,有序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為奪取防控鬥爭勝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李靜每天協助曹村村守好進村出入口,對外來車輛和人員做到“逢車必檢、逢人必查”。看到自己的老婆整日早出晚歸奮戰在抗疫一線,李靜的老公說:“我是一名黨員,我應該先上,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心。”他主動請戰,這位有著19年黨齡的老黨員走在曹村的各個道路出入口,哪裡缺人,他就主動要求去哪裡支援。如協助社區宣傳欄張貼宣傳廣告,讓更多的居民瞭解疫情防控知識;遇到在廣場上逗留、聊天的居民耐心解釋,勸居民回家,並減少外出;登記、量體溫、宣傳防疫知識、勸阻外來車輛和人員,耐心細緻地對待每一個出入的村民。

當社會工作者和黨員碰到一起會怎樣?應該是“生命影響生命”碰擦出絢爛的火花,李靜和她的老公互相影響,紮根一線,共同為曹村居民建立防疫線,共同助力打贏防疫戰。


彭福社區志願者:點滴熒光,匯聚人間星河

設卡、登記出入人員並測溫、排摸外歸人員、配送生活物資、勸導居民不要串門、聚眾……連日來彭福社區隨處可見戴著袖章、穿著志願馬甲的工作人員和村組長,為了守一方平安,他們盡心盡責。他們忙碌的身影、佈滿血絲的眼睛也映在了居民的眼裡,他們也用實際行動支持著這些可愛的人。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27日晚上8點多,婦女主任收到了微公益團隊高洋的一條微信——“張主任,我想加入社區防疫工作,我已經和家人商量好了。”社區當即商量動員居民加入防疫工作的可行性,第二日,社區網格群裡便出現了志願者招募信息。高中生、退伍軍人、大學生、寶媽……相繼報名,考慮到志願者的人身安全,社區對報名的熱心居民進行了篩選,年齡偏小和偏大的都進行了勸退,讓負責招募的一位工作人員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大爺,大爺一看到他便急切地說:“聽說我們社區在招募志願者,我老頭子不會弄手機,便來你們這報名了。”工作人員在問了大爺的年齡後便開始了勸退,只看大爺眯著眼,笑呵呵地說:“我年紀大了,啥都不怕嘍,我瞭解了,有些活我是能幹的。”

在疫情防控中,彭福社區出現了許多這樣不期而遇的溫暖。

一天早上,下起了雨,志願人手緊缺,昨晚因胃疼剛告假的張四清聞訊立即趕來,堅持站了一天崗;

聽聞社區喇叭不夠,居民志願者們便把日常跳廣場舞的小喇叭用上了;

為了儘可能多的宣傳防疫知識,志願者們不願去騎電瓶車;

元宵節到了,居民自組織自發組織、策劃元宵活動,為五保戶和執勤的一線人員送去熱騰騰的元宵……

社區也充分整合多方力量,與社區培育指導中心、微公益團隊進行聯動,積極推出彭福村線上的“宅家匯”活動,先後開展了“童心童畫”助力防疫活動、社區廚神大賽活動、“植樹節巧遇婦女節”手工活動……

冬去春來櫻花開,人安疫散必有時。在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戰“疫”中,社區和居民的心離得更近了。


馬豔紅:一名醫務工作者的志願情結

馬豔紅,是南京同仁醫院的一名醫護人員。在兢兢業業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還積極參加祿口街道舉辦的微公益項目,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帶著愛人和兒子,向社區居民更多地普及疾病預防知識,並聯動醫院資源,為祿口轄區的居民提供了數場社區義診服務。從第一屆到第三屆,微公益陪伴著她一步一步成長為祿口志願者的中堅力量,不斷滿足著社區居民多元化服務需求。

就是這樣一位公益達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表現出了異常的勇敢!

“我一看到信息,就帶著孩子們回南京了,回到我的崗位上了”,大年初二的晚上,剛接到醫院召回信息的馬豔紅,當即收拾行囊,冒著鵝毛大雪連夜返寧,冰凍的路面時速最高60公里每小時,到達南京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的中午。剛回到南京的她,在把孩子們送回家裡後,立刻趕到單位,參與到抗擊疫情的工作中來。

物資告急!人員告急!武漢形勢嚴峻,繼醫院首批馳援武漢勇士張永華外,馬豔紅所在科室護理姐妹除休病假和哺乳期護士外都願意報名,願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看到醫院第二批支援武漢的名單上有她的名字的時候,馬豔紅說:“我非常激動同時也頓感責任重大。一遍又一遍的練習穿脫防護服,希望在需要的時候儘可能的節約搶救病患的時間,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呼吸機、除顫儀的使用。我們是女兒,是媽媽,是妻子,是姐妹,更是為了我們可愛的兒童而奮鬥在兒科一線的護理姐妹們!我們日復一日的練習、備戰是出於使命與擔當,責任與義務!”

雖然馬豔紅一直沒能奔赴武漢,但她和她的同事們一直堅守在區級兒童醫院的發熱門診上,憑著精湛的技術、忘我的熱情堅守著他們的信念,履行著他們的職責!沒有人生來勇敢,正因為被需要,才選擇了逆風前行!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楊賡:一名志願者背後的抗“疫”故事

17年,能讓一個人有多大的變化?時間可以讓一個孩子長大,獨立,堅強。

在祿口街道徒蓋村金嶺新村新冠疫情防控點值守的社會組織志願者楊賡,向我們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17年前,也發生了一場肆虐神州大地的疾病,非典,那一年,楊賡小學6年級。

北京告急,廣東告急,全國告急。

災難面前,總需要人站出來。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楊賡的媽媽自告奮勇去了南京市第二醫院的隔離病房救治病人。於是,同是醫務工作者的楊爸爸在沉重的工作之餘,做家務,做飯,陪著楊賡準備小升初。

“那時候,每次想起媽媽,我就會哭”楊賡說,“報社採訪醫務工作者家屬的時候,我還一直在哭”。

17年後,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所有人措不及防。可是雖然如此,國人團結一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切都井然有序。楊賡父親和秦淮區雙塘街道的工作人員一併走訪值守;已經退休的楊賡母親在疫情期間主動回到醫院,對門診發熱病人分診,指引其前往發熱門診。

不過這一次,楊賡也和他的爸爸媽媽並肩戰鬥在一起,家住雨花臺的楊賡,在機構還未要求復工的時候,主動請纓,每天奔波40餘公里,來到金嶺新村和社區工作人員及黨員居民骨幹值守,除此之外,還為徒蓋居民開展線上活動,號召居民製作點心,統一收集後發放給值守人員。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南京祿口街道的社會力量戰“疫”記

“慎終如始 再接再厲 英勇奮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北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重要講話堅定信心催人奮進。災難當頭,各行各業年輕人不畏艱險挺身而出,他們已經長大,他們勇於承擔,他們獨立堅強,就像當年他們的父輩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