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決戰的斷後隊:打出重症救治最後一張“王炸”


作者 | 童萱

暫停呼吸機、切開氣管前壁、將氣管插管退到氣管切開口上方、氣切套管置入氣管、連接呼吸機並開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以下簡稱同濟醫院)氣管切開應急小分隊醫生們在1分鐘內必須完成這些艱難而高風險的操作。

氣管切開手術是幫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脫離有創呼吸機支持的最後一張王牌。手術過程中,為防止病毒飛沫和氣溶膠的汙染,醫生必須暫停病人的呼吸機,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體質差,無法耐受長時間缺氧,這就意味著能給氣切隊員的時間是以秒來計算的。

“為了應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插管時間過長的氣管切開需求,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戰時醫務處成立了最後一個20人組成的斷後隊伍——氣管切開應急小分隊。”同濟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陸翔介紹,“至今已經為9名危重症患者進行床邊氣管切開手術,其中3位患者順利脫機。”

武漢決戰的斷後隊:打出重症救治最後一張“王炸”

只要有希望,就要搏一搏

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說氣管插管是為呼吸衰竭患者博一線生機,氣管切開就是為長期插管的危重症患者脫離呼吸機爭取最後的希望。

55歲的劉大姐(化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9西病區ICU住院。2月5日,因為呼吸衰竭,醫生給劉大姐氣管插管上了呼吸機,20多天艱難過去了,劉大姐的病情沒有明顯好轉,甚至還出現了一次心跳驟停。

“氣管插管管子較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且粘稠,時間長了形成痰珈容易堵塞管道,呼吸機給的氣過不去,患者呼吸就不通暢。像劉大姐這樣氣管插管超過2周以上的患者,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不容易清除,還會加重肺部感染。”氣切小分隊隊員張心浩副主任醫師說,“氣管切開後方便氣道管理,吸出下呼吸道的痰液,改善肺部氣體交換狀況,有助於恢復肺功能,為患者脫離呼吸機支持,自主呼吸爭取機會。”

經過與負責ICU的北京協和醫院團隊會診,3月2日,張心浩與同事龍小博為劉大姐實施了氣管切開手術。

武漢決戰的斷後隊:打出重症救治最後一張“王炸”

氣管切開手術在平時並不困難,但疫情中,每次手術都是生死考驗。患者氣管被切開的一瞬間,會有大量分泌物氣溶膠噴出,有極高傳染性的病毒氣溶膠甚至會濺到醫生的面罩上。

穿好防護服,戴好護目鏡,套好沉甸甸的正壓頭罩,張心浩和龍小博來到劉大姐的床邊,這些笨重的裝備是安全的保障,但也是增加操作難度的障礙,他們需要克服三層手套對觸覺的削減,頭套內升騰的水蒸氣對視野的阻礙。

武漢決戰的斷後隊:打出重症救治最後一張“王炸”

局麻,切開皮膚,暴露氣管前壁,氣管切開,氣管套管順利的置入氣管,氣道里的分泌物也沒有外濺。兩人配合嫻熟默契,整個操作迅速精準、乾脆利落。看著劉大姐血氧飽和度攀升至90%以上,生命體徵平穩,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

術後第4天,醫生們查房時欣喜的發現劉大姐在聽到聲音後睜開了眼睛。目前,劉大姐已經脫離呼吸機的支持,轉到普通病房。

武漢決戰的斷後隊:打出重症救治最後一張“王炸”

如何打好最後一張牌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有許多是合併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腦梗的患者處於不清醒的狀態下,無法自己排痰,使用呼吸機時間長了,下呼吸道分泌物瀦留會導致呼吸衰竭。

同時,長期的經口腔氣管插管,患者很痛苦。

有異物持續通過聲門放入氣管內,類似於喝水嗆到的感覺,通常不易耐受,需要持續用鎮靜藥。口腔內有氣管插管,患者無法正常吃東西,也不好進行清潔,容易積攢細菌,出現舌、唇等部位潰爛、感染。

“就像天平的兩端,如何使病人獲得最好救治同時將風險降到最低,都是醫生們需要權衡的。對於氣管插過超過兩週或者腦梗的患者,一般需要儘早實施氣管切開手術。但做手術就會有創口,什麼時間手術最合適,危重症患者能否耐受。”氣管切開手術應急小分隊負責人陸翔說。

劉大姐做氣管切開手術的當天,ICU裡另外兩位危險重症患者也接受了氣管切開手術。一位是70歲的老爺爺,另一位是65歲的女性患者,除了感染新冠肺炎外,他們都合併有腦梗,手術後患者下呼吸道排痰困難問題明顯改善。

“今天的手術很成功,幾位患者都是主要矛盾轉化為次要矛盾以後的氣切。”

“兩位患者由新冠肺炎渡過危機以後,原有疾病致使一時不能拔氣管插管而做氣管切開術。”

“第三例是新冠肺炎插管日久必須手術,延緩了患者生命,證明所謂自限性疾病也需要強化治療。”

為了提高氣管切開手術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在氣切小分隊的微信群裡,每天隊員們都將遇到的問題和體會進行討論。從止血方法、傷口縫合,患者咳嗽次數,到患者適應症、手術方式都認真總結經驗。

“上週三,我們隊員給一位69歲的老爺爺做了氣管切開手術,希望這是最後一例需要手術的患者,大家都要好起來!”張心浩說。

武漢決戰的斷後隊:打出重症救治最後一張“王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