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94:亲代,半保留复制,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94、新型冠状病毒94:亲代,半保留复制,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什么叫UvrA蛋白、UvrB蛋白?它们有何作用?——网友提问

…UvrA蛋白、UvrB蛋白: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89》…

这2种是参与SOS修复的蛋白。(最佳答案)

这是两种参与DNA损伤后用来修复的蛋白,属于切除修复,UvrA蛋白、UvrB蛋白辨认、结合DNA损伤部位,UvrC切除损伤部位,再通过DNA pol I填补空隙,DNA连接酶进行连接。

另外还有SOS修复、重组修复、光修复等,作用机理不同。(其他回答)

(…SOS修复: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89~93》…

…重组修复: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92》…

…光修复: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28》…)

…pol:“polymerase(聚合酶)”的简称…

…DNA pol: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又称DNA依赖的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NA pol),它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催化底物dNTP分子聚合形成子代DNA的一类酶。此酶最早是美国科学家Arthur Komberg于1957年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的,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以后陆续在其他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中找到了多种DNA聚合酶。这些DNA聚合酶的共同特征为:①具有5’→3’聚合酶活性,这就决定了DNA只能沿着5’→3’方向合成;②需要引物,DNA聚合酶不能催化DNA新链从头合成,只能催化dNTP加入核苷(gān)酸链的3'-OH末端。因而复制之初需要一段DNA引物的3’一OH端为起点,合成5’→3’方向的新链。

…亲代:指产生后一代生物的生物。对后一代生物来说是亲代,所产生的后一代叫子代…

“生育产生父母和子女,形成上下代,生物学上称为‘亲代’和‘子代’…”中学生说。

“亲代并没有把性状直接传给子代,而是通过生殖细胞把一些化合物传给了子代,从而使子代表现出了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中学生接着说。

…dNTP:deoxy-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脱氧核糖核苷(gān)三磷酸]的缩写。是包括dATP,dGTP,dTTP,dCTP等在内的统称,N是指含氮碱基,代表变量指代A、T、G、C、U等中的一种。在生物DNA 合成中起原料作用…

[…oxygen(英文):n.(名词)氧;氧气…

…de[英语前缀(zhuì)]:前缀de-来自拉丁语,意为"away from",所以这个前缀的意义之一就是"离开"、"出"。它构成的词有一定规律性,常表"离开"这一深层概念…

…deoxy:n.脱氧的;减氧的…

…ribonucleoside:核苷;核糖核苷;核苷酸;核糖形成核苷…

(…核苷;核糖核苷;核苷酸: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1~94》…)

…triphosphate:三磷酸…

…含氮碱基: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92》…

…A T G C U: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16》…]

…5’:某个5端…

…3’:某个3端…

…DNA的3端和5端: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27》…

…引物: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25、26》…

DNA聚合酶2:1957年,美国科学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发现DNA聚合酶,这种酶被称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简称:Pol I)。1970年,德国科学家罗尔夫·克尼佩尔斯(Rolf Knippers)发现DNA聚合酶II(Pol II)。随后,DNA聚合酶III(Pol III)被发现。原核生物中主要的DNA聚合酶及负责染色体复制的是Pol III…

DNA pol ⅠⅡ Ⅲ功能的比较,或者是区别?——网友提问

“谢谢O(∩_∩)O~”网友补充说。

“我想你说的应该是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I、II、III吧~

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I参与受损DNA的修复,并在半保留复制中起辅助作用。

当复制叉停留在DNA受损部位时,重新开始复制则需要DNA聚合酶II。

DNA聚合酶II是复制酶,参与复制。

另外,大肠杆菌还有DNA聚合酶IV和V,参加专一的修复反应…”网友“阿鲁巴星人 ”说。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是DNA复制的模式。亲代DNA双链分离后的两条单链均可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复制完成后的子代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DNA分子相同,但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为新合成的链,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有时也称作生长点(growing point),是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单链结合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

胸腺嘧啶二聚体的修复2:DNA损伤时,局部有一膨胀的变型区,蛋白质UvrA及UvrB结合在此变性区,并促使DNA解链,ATP参与此过程。随之,UvrC蛋白结合到损伤部位的复合物上。在损伤部位相邻的12个核苷(gān)酸间距的两端被切开,在解链酶的作用下,损伤部位的12个核苷酸片段经解链脱出,随后,在DNA聚合酶1的作用下补充了空隙,最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完成了暗修复。反应完成之后,Uvr A、B、C在蛋白酶水解下被破坏。修复完成。

…嘧、啶、嘧啶、二聚体、嘧啶二聚体、胸腺嘧啶、胸腺嘧啶二聚体:见《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9~29》…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的缩写…

…adenosine(英文):n.腺(嘌呤核)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是一种不稳定的高能化合物,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又称腺苷(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简称ATP。

腺苷三磷酸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新型冠状病毒94:亲代,半保留复制,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新型冠状病毒94:亲代,半保留复制,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新型冠状病毒94:亲代,半保留复制,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新型冠状病毒94:亲代,半保留复制,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此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陨星中存在嘧啶,而此实验证明,嘧啶能吸收宇宙辐射,在太空环境下转变为尿嘧啶。研究人员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初,生命的“基石”可能在太空中早已生成,它们降到地球上,为生命起源创造了条件。在广袤的太空中,类似情况可能在任何一颗行星上。

请看下集《富田兴合苑业主的大事小事95、新型冠状病毒95:暗修复(切除修复),胞嘧啶,尿嘧啶》”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