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朝三次大規模反擊匈奴作戰,致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

西漢王朝經過初期的休養生息,至武帝朝之時,國力已經強盛起來。

面對屢屢寇邊侵擾的北邊匈奴,漢武帝決定不再採用早先的和親政策,拉開了的對匈奴戰略進攻的序幕。

收復河南地,吹響反擊號角

秦朝大將蒙恬曾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秦末漢初之際,匈奴趁機強盛起來,重新侵佔了中原西北黃河以南的河套地區。

西漢初期,雖則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但文景之時,大力發展騎兵力量,積極發展馬匹數量和騎兵配套裝備的生產,民間以善騎射為榮,為以後對匈奴作戰奠定了軍事基礎。

漢武帝元朔元年秋,匈奴騎兵入犯遼西,殺遼西太守,又進一步進犯漁陽、雁門一帶,打敗當地的駐軍後,殺掠三千餘人,漢武帝派衛青、李息分別出兵於雁門和、代,斬首數千。

元朔二年,沒隔幾個月,匈奴再次入侵漁陽、上谷之地,殺掠吏民千餘人。

面對匈奴持續不斷的侵擾,漢武帝決定實施反擊,然而,此次出兵,卻並非是與匈奴爭於漁陽,而是

派遣衛青、李息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偷襲盤踞在河套地區黃河以南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所部,斬獲首虜數千級,再次全部收復了河南地。

武帝朝三次大規模反擊匈奴作戰,致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

拔掉匈奴在河南地的勢力,等同於除去了匈奴入侵中原的前哨站,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並可作為軍事基地,開展對匈奴的反擊作戰。

攻下河南地的同時,漢武帝於此設置朔方郡、五原郡,並修築了朔方城,招募徙移內地民人十萬多人,來朔方城屯田戍邊,鞏固朔方的防禦力量。

匈奴此後數次侵擾朔方,企圖再次奪回河南地,又入侵雁門、代、定襄,殺掠人民。

元朔五年,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發起反擊,發揮朔方城軍事橋頭堡的作用,派遣衛青率六將軍和十多萬人出朔方、高闕,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所部,同時派李息出右北平,牽制單于和左賢王。

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右賢王被打的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獲首虜一萬五千多人。

次年二月、四月,衛青兩次率十餘萬騎兵出擊匈奴,大破匈奴軍。

武帝朝三次大規模反擊匈奴作戰,致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

攻取河西地區,控制戰略要道

河南地朔方城的軍事地位鞏固後,為打通與西域國家的聯繫,漢武帝決定對佔領河西走廊地區的匈奴進行反擊。

在組織大量騎兵部隊的同時,漢武帝大膽任用年輕將領霍去病。

元狩二年春三月,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精騎數萬出隴西,攻打河西匈奴。

霍去病率騎兵部隊長驅直入,採用突然襲擊的方式,六天內連續攻破匈奴的五個王國,與匈奴大戰於皋蘭山,斬首八千餘級,大勝而歸。

同年夏天,為徹底消滅河西匈奴軍,漢武帝再次派霍去病、公孫敖率數萬騎兵出北地郡,遠出敵後兩千多里,繞而攻擊河西匈奴,殺敵三萬餘人,收降匈奴渾邪王部眾四萬餘人,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

河西走廊攻下後,漢武帝在此

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並移民屯墾戍邊。

在打通與西域的通道的同時,河西之戰也徹底解決了長安的側面威脅,匈奴已斷其一臂。

武帝朝三次大規模反擊匈奴作戰,致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

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幕南無王庭

在經歷了兩次的重大軍事失敗後,漢軍收復了河南地和河西走廊,匈奴實力遭受到了重大打擊。

然而,匈奴依舊不斷騷擾北方邊境,漢武帝決定採取更大的軍事行動,一舉擊潰匈奴。

此時的匈奴單于,採用漢降將趙信的建議,企圖引誘漢軍深入漠北腹地,再尋機殲滅,而漢武帝將計就計,厲兵秣馬,集結重兵,準備對匈奴軍主力予以痛擊。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兵十萬騎兵、步兵數十萬、馬匹十四萬,出兵攻打匈奴。

衛青、霍去病分兵兩路,各率五萬騎兵,衛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約定合擊匈奴於漠北腹地。匈奴單于聽聞後,將輜重全部轉移到漠北,“以精兵待於幕北”。

大將軍衛青率軍橫渡大漠,直撲匈奴單于所在,與之爆發了遭遇戰,戰鬥至黃昏,大風起,衛青派左右翼包圍單于,單于感覺不能獲勝,和手下幾個心腹突圍而逃,漢軍斬首一萬九千餘級,追殺至闐顏山趙信城乃還。

驃騎將軍霍去病出代郡兩千餘里地,

與匈奴左賢王接戰,斬獲俘虜了匈奴七萬多人,左賢王和手下的將領逃遁而去。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登山祭天,築土為封,刻石紀事,以彰漢功,進臨翰海,班師凱旋。

經此一役,匈奴再無力大舉南下,無法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只有遠遁幕北,而“幕南無王庭”。

武帝朝三次大規模反擊匈奴作戰,致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


衛青、霍去病合擊匈奴,所斬殺俘虜的人有八九萬,而自身損耗也頗為巨大,士卒傷亡數萬人,馬匹死亡十餘萬,匈奴遠遁,而漢朝缺馬,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