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毒蘑菇又来了,谨防误食中毒

当前,广东省已进入春季,气温回暖、湿度回升,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响应由一级调整为二级,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也被广大群众列入了生活日程,因此当前进入了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期。

毒蘑菇的危害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毒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病死率高。

警惕!毒蘑菇又来了,谨防误食中毒

最常见野生毒蘑菇的类型——白毒伞

在广东地区,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

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菌盖直径4到7厘米,菌柄长7到9厘米,内外表面白色。

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误食毒蘑菇怎么办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警惕!毒蘑菇又来了,谨防误食中毒

提示: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对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安安再次提醒大家

疫情期间尽量少出门

看到路边的野生蘑菇

切记不要采吃!!!

万一误食中毒要及时就医

1.《广东市场监管局消费提醒: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中国食品安全网,2020

2.《警惕!广东“头号毒菇杀手”出现!50克可致命,目前有5人中毒在抢救……》,广东最生活,20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