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论语·述而第七》,第1、2、6三则。

孔子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了“六经”,为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虽然孔子是否为编辑这一点至今无定论,但孔子对“六经”的整理的确是在明确的编辑宗旨指导下进行的。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孔子对古代文化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辜鸿铭老先生有一个有意思的比喻,如果一个建筑师看到建筑着火,并且明白地知道自己无法拯救,那么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好设计图纸,以确保在废墟上重建。孔子的“述而不作”就是保留中国文明的设计图纸,将它们保存在“四书五经”里。

在这一则里孔子说,“我只阐述旧闻而不自己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制度,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彭看齐。”

老彭是谁呢?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还有人说,孔子说“我老彭”,可见他应该是孔子一个比较亲密的朋友。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时代进步正是建立在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创造、不断超越之上的,一味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坚信古代一切都最完美……这样的文化复古主义论调,实在是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啊!

什么是“述而不作”?严格地说,就是保留传统的文化,考证确实的就记录下来,而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例如孔子整理六经,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都尽量保持古籍的原貌,承续前人,而避免掺入个人见解,更没有“我认为”“我觉得”这一类的自我阐释,编辑要求相当严谨。

南宋的陆九渊是“陆王心学”的开山之祖,他说学习古代典籍有两种方式:“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冯友兰先生的解释是: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就是自己继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经”,就是借六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试想,每个人对于六经的不同解释,只不过是自己个人的见解,至于六经的原意已在不可知之数了。再多的阐释解说都不过是借古人之名的个人表述,再多的注解宣讲都不过是一片“杂语喧哗”而已。这种情况下,求索和保持古籍原典的本来面目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有创作就变成你自己的意思了,不是古圣先贤的意思。

孔子的确是知识渊博、思想深刻的人,却给自己一个戒律“述而不作”,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其实也体现了对后世的责任。

在这个前提下再来看“信而好古”,这个“好古”、这个“信”,绝不是不是迷信,是切实考证之后的真信。“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好恶,随意“打扮”历史。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那么,我们退一步来看好了:古代文化真的那么有魅力吗?古人的见解真的那么好吗?

孔子在当时看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不止儒家,包括老子庄子也都看到了和时代发展同步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孔子看来,这些灾难和痛苦,是社会文明秩序没落所带来的,这和老子、庄子从根本上去否定文明智慧的态度是不同的。他认为种种病态和苦难并不是源于文明的本质,而是人们对这种文明的错误认知。因此他告诫人们不要放弃文明,而应该把它导入正确的道路。

如果没有连“述”都没做好,去谈创新,创作,创造,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那还是什么?孔子讲述而不作,就是说明“述”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述”绝非简单的重复,也包含了叙述者的领悟和理解在里面,比如哪些是冗余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真实的,都建立在叙述者的理解之上,都需要叙述者付出艰辛的思考和劳动。所以,“述”并非绝对的没有个人的意见,是有限度的、建立在尊重之上的。

7.2

子曰:“默而识(志)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以一个师者的身份阐明自己对于教和学的严谨态度。他谆谆告诫,对待“教”要做到“诲人不倦”(教导学生不觉得疲倦);对待“学”要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觉得满足)。

孔老师说,这些“何有于我哉”。这句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呢?一是,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我感觉后一种解释更好,孔老师一贯如此谦虚。

我也同意采取第二种解释,这更能体现孔老师的“自省”意识。凭良心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当然这里所说的“学”不仅仅指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一切以学问为中心的道德实践。这正如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方能“学高”,唯有做到“诲人不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身正”。

这是讲学的方法,也是修道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孔老师说的这三点是三位一体的,最好不要拆开来看。如同现在,好为人师的人太多了,可是要时刻谨记,教育别人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不断的学习,也就是说,所谓的“教育”,不过是带着别人一起学习。

孔子对“六经”的编纂,终究是指向学习、指向教育的。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山东曲阜有一座孔子研究院,门口有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立志行道,谨守德行,不违仁义,而游心于(礼、乐等)六艺之中。”孔子研究院一定认为这十二个字能够代表孔子的思想,所以才放在进门的地方。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先说了道、德、仁,最后又来了个艺术的“艺”呢?

翻译倒是简单,孔子学院把这四句话写在大门口,到底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这四句的确需要认真地加以分析。

第一个“志于道”,“道”就是真理,在儒家,“道”所代表的是人生理想或完美人格、社会最完善的形态,所以要立志追求。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只做“生物”而已,要立志于走上人生的正途。

一般说“立志”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代表现在还没有做到,已经做到就不用立志了。“志于道”的“道”恐怕一般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也要有这个志向,没有志向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你的生命只会在原地打转。

第二个“据于德”,“德”指个人的德行修养。一个人做好人做好事、修炼自己的道德,到最后会有心得,而这个心得你一定要紧紧把握住,要“据”,这个字的本意是“用手把着”,引申为“依靠、凭借”。所以“据于德”就是要紧紧把握的意思,好不容易修炼出一点德行,要好好抓住它,不要退步,进一步退两步就可惜了,要一直往前走下去。

第三个“依于仁”,“仁”与“道”不同,“道”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路,“仁”更偏重指个人的路。每个人都不同,譬如你做生意,你是学生,你都要就你本身可以走的正路去走,绝不背离,就叫做“依”,离开了这个凭依人就会跌倒,或者就走歪了。

最后“游于艺”,“艺”首先指孔子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统称为艺文活动。“游”代表优游自在,涵泳其中的状态和心情。

人的生活不能太紧张了,一天到晚讲德性、仁义,神经绷得很紧,会带来压力。人的生命需要调节,“游于艺”是说在休闲的时候,要学会用“艺文”来经营自己的生活,不妨下下棋、唱唱歌、打打球,在活动中获得放松和快乐。

你看,孔老师绝不是硬梆梆的人,其实孔子的生活很丰富,爱好广泛,情感细腻,这都跟“游于艺”有关系。

这是不是“把日子过成诗”呢?

不妨这么理解。谁都希望简单的日子过得精致,把柴米油盐过得意蕴绵长。可这是“果”,要想达到这一点,少不得的就是自我修炼这个“因”。没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是无法“游于艺”的。自己缺少了结结实实的修行实践,期盼“生活如诗”基本上就很难了。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论语》青春版」25 多面孔子:他也许还是个“编辑”| 讲经典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