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位失地農民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手機用戶6097345676


作為一個生活在農村生活三十多年的現代農民,我想我回答這個比較合適,首先生活保障沒了,在農村很多上了年紀的不能出去打工的人,就指望這點土地種點糧食補貼家用,收了糧食,不賣的話可以吃,賣了可以買別的東西,現在二三十歲的農村人基本上很少會種地的,都是讓父母種,或者轉包給其他人,跟上了年紀的人不一樣,不在指望這點土地,都去城裡打工去了,最擔心的就是養老問題,現在出去打工農民,一般進的都是技術含量低的小工廠,很少有人願意進大企業,小工廠的活相對較累,但收入要比大工廠高出不少,但小廠子沒有社保,等自己幹不動了,回到老家,地沒了,養老金也沒有,這個就是最擔心的


我的鄉村故事


我最擔心的也就是現在正經歷的事,不好掙錢。我村這原來屬於縣郊,本來耕地就少,集體解散分地到戶時,每人只有一畝左右。大多村民靠種植蔬菜出售和在建築隊幹活。現在村民有的還有點地,有的一點沒了。只有去打工。年紀略大沒地方要,我身體不好,去不了建築工地。只能看看孫子,給兒子要錢花了。可上還有八十多的父母需要侍奉。唉,難。


鳳凰涅槃163412874


首先第一個肯定是擔心收入的問題,耕地被徵用,農業收入肯定就減少了對吧,這對農民來說,打擊肯定是很大的。耕地被大量徵用,剩下少量徵地,放著吧用可惜,如果耕地的話,又沒啥效益。

其次就是我們的就業問題,本來很多孩子讀完書後在家無所事事,回家還能幫家裡做點事,現在只能待家裡無所事事了。再說一些中年人,在外邊勞動沒有一點競爭力,富餘勞動力過多,沒有一點收入,對於農民來說,真的是愁白了頭。

最後發展資金問題了,沒了耕地想自己做點小生意或者搞點養殖,根本沒有資金支持,生活只會越來越難了。


90後魚小生


農民種地就是為了養家餬口,而現在尤其是留守老人,種地就是為了自己一日三餐。如果老人沒有了地,他們最擔心的是溫飽問題和養老問題,當然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個社會的熱點話題。

一、溫飽問題

  • 在農村老人們的主要物質來源就是靠自己辛勤在地裡面種,他們靠種地維持著自己溫飽問題,儘可能減少對子女的壓力。如果失去土地之後,他們的吃飯就存在問題。快奔三的我在父母催婚的同時,還對我說,你結婚後我和你媽就不跟著你們進城裡面住了,自己種點小麥、土豆、蔬菜就能維持我們的生活,不要管他們了。我覺得農民失去地之後,會感覺失去了依靠,隨時擔憂自己老了之後溫飽問題。

二、養老問題

  • 養老問題其實和溫飽問題就一回事,但是這裡要聯繫到一個農村人的生兒育女的現象,每家每戶都要生個兒子。生兒子的目的:第一為了傳宗接代,第二就是養老。但是隨著社會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大,老人們為了讓孩子過上好日子,自己卻選擇了自己養老。但是一旦能維持自己一日三餐的土地失去之後,他們第一反應就是老了誰養我們。
  • 當然,作為子女的我們也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關愛一下他們的生活,灌輸我養你們的思想。我覺得縱使失去了土地,他們內心也不會恐慌。

總結:當一位農民失去土地之後最擔心的是自己養老問題,但是真正的擔心是老人內心的恐慌問題。

以上僅為我個人見解,希望對您有用。如有錯誤,請批評指正!

我是@小五植保科普小課堂,一個關注農業害蟲防治策略的人,我會定期發佈一些關於農業害蟲防治基礎知識,如有需要,請關注我,謝謝。


小五植保科普小課堂


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土地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來源,為完成工業化的的原始積累,我國實行城鄉分割二元結構,農民為實現現代化承擔了巨大的發展成本,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在一些水平極低的農村社區從事簡單手工勞動和種植業,甚至大批農業勞動力轉入城市,成為了失地農民。越來越多的農民將逐步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變為“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的產生出現就成為必然,農民失地是源於發展的需要。

(一)生產生活現狀

失地農民,他們的就業或再就業能力一般都比較低,文化在初中以下佔多數,總體上無就業競爭優勢,極少數人由於缺乏創業能力,也只有花費補償款,生活變得很艱難;在子女就學、醫療條件、交通等也增加了無固定經濟來源的失地農民的經濟支出負擔。在“非工非農”的兩難境地,相當部分戶數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如前。他們所經營依賴的土地被徵用處於失地後,自然直接導致經濟收入下滑,生活狀況、生活水平就比失地前下降了。

(二)社會保障方面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缺乏總體安排,一方面,失地者城鎮就業和流動後就業的保險無法相互轉移,會造成購買多個保險。因為達不到繳費年限而到年齡後拿不到養老金的情況。另一方面,管理體制不規範,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工作還存在著體制條塊分割的現實。這種條塊分割造成政策、資源等諸多方面因素還需相互協調,通盤解決。再次農民的參保意識不強,農民養老一直以來是以土地為基礎,家庭為核心的,子女贍養的家庭養老觀念比較重,短時間內,農民很難轉變養老觀念。

三、經濟收入不穩定,生活壓力增加

農村的絕大多數農民,都是依靠土地維持經濟收入,但在土地被徵用後,他們賴以生活的資源被佔用,雖然得到一定經濟補償,但依然無法滿足長久之需,從我國的《農村土地承包法》中看到,土地承辦權限為30年,在其去世後,土地可以繼續由下一代繼承,這是一筆穩定的且不斷增值的資產,近年來各類農產品價格一直上漲,沒有土地就是等於沒有了收入的來源,迫使農民進城打工,但是得不到社會的基本保障。

我覺得主要還是第三點,沒有基本的保障,農民很難過上日子。


四眼仔是大叔


我最擔心我能留給子孫後代什麼?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地沒了,我拿什麼傳給下一代?

我還擔心我死後葬哪裡?以前只要是自己看中的風水寶地,都可拿地或者錢去換,現在地被收了,何處是歸屬?不過人死一了白了,啥都看後人,這個擔心算多餘了。

最後擔心的是養老問題了,人老骨頭枯,正好做工夫,沒地我上哪休閒娛樂?我一農民,除了會種點吃的打發時間,什麼都不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東西不能丟。



九龍飛仔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保障,作為農民,還是要有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雖說現在生活環境好了,種不種地都有飯吃,但是,作為農民還是有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不慌,這土地就是咱最後的生活保障,只要有地讓我們種,我想溫飽是沒有問題的!

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吧!一下子弄了兩個月,這兩個月,對於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民來說,要是一味地花錢購買食物,恐怕會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的,所以說,誰也不知道,哪天會發生什麼事,不能出去工作了,這土地就是咱最後的救命稻草,

人生在世,沒有一順到底的,無論在外面多牛,多少人捧,當沒人捧你的時候或走頭無路的時候,回家就餓不死你。因為咱還有土地啊!這就是所謂的,進可攻退可守。

雖說我是個年輕人,也不怎麼太會種地,但是,我對土地的態度就是越多越好,

作為農民,我要是沒了土地,我會慌,我會心裡沒底,光有面子沒裡子,

就算再怎麼樣,土地對於我來說,能守住就別弄丟了,

土地不緊緊給我們帶來食物,更是希望!


破曉0000


還是比較擔心口糧質量安全保證問題,尤其是口糧持續保證供應問題。 近些年口糧價格持續低迷,種糧大戶跑路逐漸升高,被轉讓的土地被幾次轉手後已不在種植糧食作物,到處都是栽樹或養殖和改種經濟作物,種植糧食作物的越來越少。 以前家裡有地的時候雖然掙不了多少錢,但是在有災年的時候家裡仍然不愁沒糧吃。如今手裡的土地被轉讓出去,口糧移交給他人供應沒有安全感,再加上國內糧價低迫使糧食生產逐年走低,甚至有很多作物都要進口來維持國內需求,所以越來越擔心糧食保障問題。一旦有了突發情況進口受阻,國內糧價會不會成倍漲價,農民不得不吃高價糧。以前每家每戶都有存糧,現在土地流轉後就不在存糧了,關鍵時候不管價格多高百姓都要吃飯。 所以很擔心口糧保障問題!


玉昆能否脫貧實錄


我最擔心,自己的土地沒有了,養老,住房等問題。



漢中雪濤


農民為實現現代化承擔了巨大的發展成本,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在一些水平極低的農村社區從事簡單手工勞動和種植業,甚至大批農業勞動力轉入城市,成為了失地農民。越來越多的農民將逐步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變為“失地農民”。失地農民的產生出現就成為必然,農民失地是源於發展的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