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北京3月23日電 題:世界氣象日:氣候變暖,我們的水資源怎樣了?

新華社記者高敬

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說,這一主題旨在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全球以更協調、更可持續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氣候與水的新形勢如何?對我們的水資源有哪些影響?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與水資源?

“最熱的10年”

“氣候和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即人們常常所說的風調雨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說,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又稱極端事件),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

肖潺表示,全球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10年的氣溫都比上一個10年高,可謂節節攀升。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佈了《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這份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之一。肖潺說:“中國氣候同樣呈現出與全球一致的升溫趨勢,1951年以來,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24攝氏度。”

“幹者越幹,溼者越溼”

淡水對生命至關重要。氣候變化對水資源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肯定地說,整體來講,由於氣候變化,也包括自然因素在內,使得全球的水循環變得幹者越幹,溼者越溼,這個基本特點是非常清楚的。

具體到我國的情況看,丁一匯分析指出,首要特點就是從1961年開始降水在不斷增加,最近一二十年,增加非常快,這個特點符合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循環的結果。

第二個特點是我國西部的暖溼化和季風區南澇北旱。統計顯示,我國東部季風區南澇北旱,南部降水偏多,北部降水偏少,影響我們北方的水資源,即北方水資源短缺。

“西北乾旱區現在也在變溼變暖,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雖然它本身還是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但是降水量在增加。”丁一匯說。

除降水受影響外,對升溫最為敏感的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冰凍圈。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全球許多區域的冰川持續退縮,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山區的多年凍土層變暖並不斷融化。

專家指出,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西部冰川總體呈萎縮態勢,年均面積縮小243.7平方千米,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西部大多數冰川處於快速退縮趨勢。

此外,氣溫升高致使海洋熱膨脹、冰川與冰蓋融化、陸地水儲量變化等,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中國沿海近七年的海平面均處於1980年以來的高位。

耕雲播雨,趨利避害

“當前,人們對氣候與水的重要性認識愈加深刻,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災害風險及合理利用水資源等方面採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劉雅鳴說。

她介紹,長期以來,中國氣象部門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目前形成由7萬餘個地面氣象觀測站、216部雷達、7顆在軌氣象衛星組成的“天地空”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網;建立了精細化、無縫隙的現代氣象預報預測系統,有效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應對特大洪水、嚴重乾旱等重大自然災害。

比如華北和西南地區,近十年來乾旱日數明顯增多。從哪裡能開發更多水資源呢?答案可能在“雲端”。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介紹,在大氣水循環過程中,有一部分雲水還留在空中,不能靠自然過程轉化成為降水為人們所用,循環過程中這些仍留在空中的雲水叫雲水資源。這些雲水通過人工催化的手段有可能被開發成為降水,也就是通常說的人工增雨開發雲水資源。

雲水資源開發服務,不僅在防災減災、農業增產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效益顯著,而且在水資源配置、森林草原防撲火等重大災害應急、生態建設與保護、提升城市功能等諸多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周毓荃表示,雲水資源從形成到開發和利用,具有多尺度性,涉及多領域多學科,還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另外,人工增雨開發技術目前整體還處於試驗研究階段,需要不斷結合需求加強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