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以前穷,但基本每家都有点存款,近两年,为啥一点也存不住了

在农村70、80和90(95以内)后这3代人的记忆当中,肯定都少不了这样的场景,父亲小心翼翼把打工挣回来的钱拿出来,打开层层的包括,然后用粗糙的双手递到母亲手里,母亲接过来,用舌头在指尖上舔一下,然后数了一遍又一遍,再核对钱数没有问题之后,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会和父亲商量这些钱到底怎么花,确定完怎么花之后,一定会明确一下有多少是可以存起来的。再然后,母亲会把放在屋子里犄角旮旯的存折拿出来,去把钱给存上。

农民以前穷,但基本每家都有点存款,近两年,为啥一点也存不住了

这是90年代左右,农村很多家庭的写照了。如果从生活富裕程度和物质享受程度来说,那会儿的农民除了穷还是穷,甚至过年的时候家里都没多的钱给每个人买一身新衣服。不过穷归穷,农民的存款意识格外强,所以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点存款,虽然说不多,可能几百元就算是巨款了。今时不同往日,经济的全面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无限可能,农民当中层让人引以为傲的万元户再也不值得人羡慕了。

农民以前穷,但基本每家都有点存款,近两年,为啥一点也存不住了

按说在这样的时候,农民手里该有钱了,起码要比以前的存款要多,不过你到农村随便找一个人打听下,听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回答。“没有存款”“哪里有存款”“根本存不住”。由此又联想到之前网上很火的一个投票叫“如今的农村存多少钱才叫有钱人”,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不欠钱就算是有钱人了。这就有点自相矛盾的意味了,为何近两年,农民一点钱也存不下了呢?思前想后,我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农民以前穷,但基本每家都有点存款,近两年,为啥一点也存不住了

第一、财不外露,故意说穷

其实农村很多人说穷不见得是真穷,穷只不过是大家挂在嘴上的说辞罢了。前些年受衣锦还乡思想的影响,有些农民不懂得藏富,结果被人借钱借怕了,毕竟村子里都是熟人,往上数还是亲戚,为了不得罪人,大家又纷纷开始推崇“富不还乡”了。说白了,其实很多人都有存款,只不过在于别人谈起来的时候,会说穷的一分钱都没存。这是一种应付别人借钱,同时又能有效防御性保护自己的社交手段罢了。

农民以前穷,但基本每家都有点存款,近两年,为啥一点也存不住了

第二、挣得多,花的更多,真没钱

都说农民现在随便打个工,收入都很高,这算是事实,但农民并不是只挣不花,尤其是现在物质世界,纷纷扰扰,要追求任何生活享受都需要钱。农村从70后开始,已经不像老辈人那么老实本分,有钱也不花了,甚至有些人的花钱欲望膨胀,挣一个花三个,拆东墙补西墙。整体上来说就是钱没少挣,但都花了,所以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来除了累,什么也没落着。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停止忙碌,因为一旦停了,想维持现在的生活都难。

农民以前穷,但基本每家都有点存款,近两年,为啥一点也存不住了

第三、核心3样掏空了农民的钱包

所谓的核心3样指的是农民普遍关心的3个问题,即“养老,教育,医疗”,这也是农民就算是挤破头皮也要买房进城的原因所在。单以教育来讲,不是说农村就培养不出来有本事的学生,而是就农村的软硬件设施及教师配备来说,培养出来有本事学生的概率本身就打了折扣,农民不得不使劲的挣钱,拼命给子女报补习班,兴趣班等,只为提高子女未来的竞争力。

农民以前穷,但基本每家都有点存款,近两年,为啥一点也存不住了

除了以上这3点原因外,能掏空农村户口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彩礼。在有些农村地区,可能一个老农民5年攒的钱都不够儿子结婚给一次彩礼用。花钱的地方多,加上受提前消费,提前享受思想的影响,很多没挣到的钱都花了,等挣到的时候,只能用来还账了,这也加剧了农民手里没存款的情况。不过有得有失,从生活质量看,农民过得都不错,无非是看你偏向于哪种选择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分享,评论,让更多的农民都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