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的90後,00後不如70後,80後的人那麼拼了?

飛向高空的雄鷹


九零後與七零後相差一代左右,零零後和八零後相差一代左右,我們先分別說下七零後和八零後的生活體驗。以下為七零後和八零後的自述。

我們都是七零後:小時候我們吃不飽穿不暖,但是我們有一顆純潔、友誼、善良、知足的心。小時候的我們好動愛玩對未來充滿了熱烈的嚮往,我們雖然沒有電腦手機,但是我們總有說不完的知心嗑嘮不完的話題。只要有什麼行動,我們便會成幫結夥地在一起。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有許多相同的興趣就有打成一片的歡聲笑語。

我們都是七零後:父母們沒有給我們留下現成掙錢的機會,可給我們留下自己要獨立闖蕩的天地!我們不是富二代,但是我們憑著對理想的執著展現我們不一樣的自己。我們吃苦耐勞,我們堅強意志。只要我們選擇我們要走的路,我們就不會在任何困難有所畏懼。我們只要有夢想,成功早晚是我們的!

我們都是七零後:都活著特別地有著自己的特色。因為我們人情練達,又懂得別人的心思,能猜測別人的真實想法。言行上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只有我們懂得理解、尊重、寬容、體貼我們身邊的人,在周圍人的圈子裡顯得八面玲瓏滴水不漏。我們具有老一輩成熟幹練的頭腦,又有新一輩努力拼搏敢於創新的精神,只有我們稱得上是最優秀的人。

我們都是七零後:我們小時候經歷過貧窮時期,但是我們卻有著最有精力的年輕時期。我們能對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改善生活狀況,改變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我們屬於比較務實創造的團體。我們是最累的七零後,但是我們不怕累,我們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我們的價值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都是七零後:我們經常在外打拼,見識過大風大雨。我們都能沉穩的應付社會上的任何改變,我們不當宅男宅女。我們走向社會注重自己的理想,從年少輕狂演變成去包容、去忍耐、去承受的性格。我們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難都當成一種人生的閱歷,是人生對我們的歷練。

綜上述,七零後的人們,生活壓力普遍較後輩大,而在孩提時代又趕上文化大革命的尾巴,以及改革開放的初變,所以在七零後人們的心中,生活來之不易,而且又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風口浪尖,同時也享受了前期買房便宜的紅利,生活在不斷變好的同時,特別珍惜來之不吻的美好生活,更加努力認真的去對待生活。

以下為八零後的自述。

作為獨生子女的80後,現在處於而立之年,每時每刻不敢停下奮鬥的腳步。擔當。責任,家庭,婚姻。成了我們生活的主旋律。我們默默的成為了這社會的中堅力量。

問80後最想的是什麼?百分之八十的都會說美好的童年。那是沒有手機電腦有的是快樂,輕鬆和愜意。現在的孩子知道什麼是野餐,怎麼野餐嗎?什麼是最純真的的友誼。

但是那時最純真的友誼長大後卻成了80後的惡夢,所以80後只能活在當代,不能回憶過去,只能默默的奮鬥。要問我們80後什麼是啃老族那是對我們的侮辱,我們只會付出,這就是我們的80後。

綜上述,八零後們首先趕上八零年的計劃生育,大多數為獨生子女,而在孩提時代即轉變為市場經濟,所以便宜買房的政策沒有享受到,許多八零後至今仍為房奴,車奴,但大多數的八零後們不會去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會更加努力去對待生活,去為生活的改善不懈奮鬥!

而九零後零零後就不一樣了,首先說九零後,他們大概是六零末七零後的孩子,七零後享受了改革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紅利,所以他們的房子問題基本不用操心,車子問題在父輩的努力下,也不用過於操心,彷彿他們生來就是來享受生活的,所以他們在孩提時代已經是市場經濟,在上中學左右就有了電子產品,而到現在為止,九零後最大的也就不到三十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談戀愛、幻想、享受生活的大有人在,所以他們對工作生活的努力程度趕不上七零八零後也算正常。

再來說說最後一個年代:零零後,最大的也就二十,最小的十歲,他們比起九零後所承擔的家庭責任後更小些,就目前的現狀來看,他們應該為七零後八零後的孩子,他們和七零後八零後相差了整整一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們剛生下來時就是中國經濟騰飛的的起點(2003年左右),到現在十幾二十歲的年紀,父輩們已經幫他們奮鬥好了一切,大多數都是電子設備不離身,沒有什麼目標,當然也有努力的,他們這代人如果要改變現狀,我認為應該在社會責任上,今後讓他們承擔更多,父輩們為他們遮風擋雨的時刻儘量少點,讓他們茁壯成長,愛護他們的同時,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不易,不努力奮鬥是不可能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有多大貢獻的,所以他們年紀尚輕,只要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是玉可琢的。











豫章知府


時代在不斷髮展的,不斷的發生變化,70年代物質比較匱乏。那時糧食比較緊張,普通人家大米白麵都買不起,貴,一直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生活變得好起來。70後80後即便這樣也有免學費的更有上不起學的。80年代,小學裡也有了學前班,教育得到了重視,逐步的小學初中都是義務教育了。大學也在逐步擴招。90年代,再看看,全民大都是大學生了。70年代,一家好幾個孩子,大的可以看護小的,挑水拾柴燒火做飯懂得分擔了。80年代了,提倡一對夫妻一個孩,90後住樓房的人家多了起來,家務活少了,自然就嬌貴了些。生活的感覺好。


這樣子生活


我不這認為,90,00後他們的生存方式跟70,80後完全不一樣了,70,80後可以用勤勞,死幹能獲得一些基礎財富,但90,00後這些基礎財富父母勤奮的大都幫他們建底了,不需要為了溫飽和生存再去勤勞死幹了。他們想的如何提高生活質量為努力,現在大環境光努力拼命不一定正確,所以造成了看似90,00後不那麼拼命了,其實許許多多年輕人因為找不到方向和出口而焦慮憂鬱,不能一棍子認為90,00後不拼了。這是我身邊發生案例,有可能代表的是少數人。


紅酒姐


嘿嘿我來了,其實我認為當代90後才是最難的,他們從小到大經歷過好的不好的,並不是不那麼拼了,大多數都是一個孩子,有時候他們真的跟孤單,比你不像80後的哥哥姐姐們,只要工作就可以娶單媳婦,而且可愛得女孩子沒有那麼現實,但是90後就不一樣了,女孩從小到大被薰陶出來,他們的標準就是那個樣子的,90後有壓力的同時多了一份懶惰,想做又不敢去做,並不是爬吃苦,而是心裡擔心的太多,我聽到過一段話,90後憑自己有幾個能做到買房買車的,真的太難了,00後最大的才20歲,無憂無慮,懷念我那逝去的青春,哎,謝謝啦


昊哥哥呀


我90年的,之前有一個公司經常一個月沒回家,在公司睡袋過活,不能算不拼吧,出死力已經得不到讓人滿意的回報了,所以年輕人習慣了動腦子,嘴上都沒承諾回報的,就別提事情做完後的實際回報了,時代變了。


Serene89


這個問題,需要從幾方面來看:

1 經濟

時代是不斷髮展的,70年代是計劃經濟,物質匱乏的年代。比如,那時糧食供應都是憑糧本去國有糧店買的,每個人都是按著戶口定量供應,成人是30斤,學生32斤,嬰幼兒也都是逐年遞增的,即便如此,普通人家大米白麵也還是捨不得買的,因為細糧比粗糧要貴,還有就是一斤細糧不要可以買幾斤的粗糧。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不僅糧食其他方面也都放開了,百姓的日子也有了起色,到了90年代經濟發達,物質優越。

2 教育

70年代,能上幼兒園的是單位辦的,是為解決雙職工上班沒人看,大多數都是在家,街坊鄰居自家老人幫襯著看大的,到了上學年紀直接去上小學,即便這樣也有免學費的更有上不起學的。至於初高中都是經過考試的,大學錄取的比例極低。80年代,小學裡也有了學前班,教育得到了重視,逐步的小學初中都是義務教育了。大學也在逐步擴招。90年代,再看看,全民大都是大學生了。

3 家庭

70年代,一家好幾個孩子,大的可以看護小的,那時住平房,挑水拾柴燒火做飯,買煤燒炕,秋天儲存冬菜,家有老人,這些活小孩子看在眼裡,自然懂得分擔了。80年代了,提倡一對夫妻一個孩,住樓房的人家多了起來,家務活少了,自然就嬌貴了些。90年代,知識大比拼,都希望孩子多讀書,自然吃苦耐勞的勁減弱了許多。

以上所說,是指大多數大致是這樣。當然,90年代的孩子還沒有經歷過什麼溝溝坎坎,我們相信孩子會長大,遇事會呈現出勇於擔當,敢於作為的行徑,比如,這次疫情,就讓我們看到了更多90後的不凡。


順7zi嘫70


其實這個拼不拼 的很多人都沒搞明白怎麼對比,只是大家都感覺70後80 後比起90後 更能吃苦!

什麼事情都願意幹,工作不挑不撿,有好多還是老黃牛類型的!其實我個人感覺並不是90後的一代人不能吃苦不夠拼,而是他們趕上好時候了,生在互聯網時代,必然要靠腦子,靠技術生存才行!

其實90後這一代人是比70.80後的生存能力更強了,而且創造的價值也更大!所以個人認為年齡跟能力沒有平行關係,身為70.80後應該與時俱進,多學習,才能跟的上時代的變化!


阿坤愛分享


上有老下有小。


咪米六


拼的有意義才是真的拼,如今的80、90後有人幫著,哪個願意去拼?



朱子日58365758


因為70後,80後的父母們已經替他們拼好了。所以他們現在才不用那麼拼。

現在的90後0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由於父母的特別溺愛,在生活中事無鉅細的照顧,才養成了他們現在的這種生活觀。

而且由於父母為了孩子打拼多年,導致他們現在坐享其成,或者說是“啃老”,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其實那些父母沒有什麼本事的人現在還是蠻拼的,不是嗎?不然還能靠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