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习教授:目标和兴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原动力

王学习教授:目标和兴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原动力 | 治学大家谈

目标和兴趣,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原动力

说起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不陌生。新形势下培养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的科研人才,在全国各个行业都受到众多关注。从国家到地方,从高校到企业,都尽可能的为每个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有利的科研条件和研习场所。而本科阶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则是为本科生未来成为能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奠定基础。

回想一下,自己曾陆续指导过9个批次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个批次的䇹政学者项目,指导本科生参加包括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7次。上述这些项目获得国家级优秀项目3项/次、省级优秀项目6项/次,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当然我个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以上经历,使我对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有了一定感悟。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而无需过度在意其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多深,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大二、大三的本科生。我很欣赏愿意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的学生前来与我交流。学生来之前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之后是否会主动学习、主动钻研,毕竟知识总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去积累的。

其次需观察学生有无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爱好,这是创新教育最根本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期待每一个结果的产生。反而,学生无兴趣、无动力,只能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生搬硬套的执行老师的实验方案,缺乏主动学习和自觉参与的冲动,不会认真投入地思考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更不会耐得住科研枯苦的寂寞,更别说一次次实验失败的打击,最后可能想会放弃。

最后,交流了解学生对科学研究训练有无目标和计划,比如有无发表文章和申报奖项的愿望。有效的目标是指引学生坚持走完这个过程的动力,而切实可行的计划则是保证训练能够完成的保障。如果学生对科研训练无目标无航向,那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意义,也算是一种无效工作。而无效工作总是浪费时间、精力、人力的,教育中最应该避免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发生。

大学生创新教育不仅是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还有对其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独木难以成舟。科学研究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不是一人手握一器就能赢天下。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我非常关注学生对自己在团队中扮演角色的认知和对待自己被分配任务的态度和完成度。定期组会汇报和问题讨论不仅是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学生这阶段学习的总结和反思,这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各项能力。

我认为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最终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不是他们进行科研训练的终极目的,在此过程中他们学到了多少,收获了什么,对今后的学术道路、思维能力的影响,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永远渴望和追求真理,才是作为指导教师最应当指导的内容。

王学习,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发病与外泌体及中医药的辅助治疗研究。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