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鋼琴演奏中如何正確使用踏板?

鋼琴音樂的發展如同其他器樂的發展一樣,隨著音樂創作水平和演奏技術、技巧的不斷提高,音樂表現力越來越豐富,音樂組織的對比手段也越來越多樣。然而,作為傳統表現手段之一的踏板的合理運用,往往不被一些演奏者所重視。踏板是任何鋼琴演奏中極具個性的部分,沒有演奏者會用完全相同的踏板法,而同一個演奏也不會在演奏中用完全相同的踏板法。往往兩位藝術家會在同一段落用截然不同的踏板法,然而每個人在演奏當時都能同樣具有說明力。這種靈活性可由許多因素來解釋,如速度、力度、聲音、奏法、聲部的平衡、作品的風格和時代、音樂廳、樂器等可變因素,甚至還包括演奏者當時的情緒,有時也常會影響踏板法的選擇和使用。

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鋼琴演奏中如何正確使用踏板?

現在,國內外經常舉行大型或小型的鋼琴比賽,在這類比賽中,賽手們都將譜子彈得很準確、完整。面對這種情況,進一步區分優劣的標準之一就是踏板的運用。在演奏中踏板運用不好,就意味著你的演奏沒有靈魂,沒有血肉,更沒有了競爭。針對國內外音樂評判的標準越來越高,大家都認識到,音樂不僅僅是簡單音符的串聯,只有提高音樂表現的綜合能力,才能讓自己演奏的音樂成為真正的可以欣賞的音樂。所以,踏板使用得好壞,直接影響彈奏聲音、色彩和風格。 

1、踏板的歷史  

在鋼琴踏板研究和發展過程中,鋼琴踏板的製造和制音器的成長過程都經過了長期複雜的演變和發展,早期的鋼琴配備有控制制音器的手栓,在一定程度上可供選擇的制音作用,後又發明了有膝部槓桿進行制音活動,但手栓與膝部槓桿這些配備在實踐過程當中很快被證明了它的不足與不便,在1771年亞當.拜厄在倫敦介紹了進步改進制音器結構的設計,在他自己的鋼琴中配備了一個具有裂開底部的踏板,他可以分別的控制高音和低音的制音組,而同時踩下踏板的兩半部分時,整套的制音器都提了起來,爾後發明和改進了用腳控制踏板的結構設計。

早期用腳控制踏板結構的其他改進者,是由約翰.勃羅伍德於1789年在倫敦,以及埃拉爾兄弟在巴黎,接著由約翰.斯坦1789年在奧斯堡很快的改制應用,直至十九世紀末,大部分鋼琴製造者選擇在自己的鋼琴中把制音器架置在琴絃上面,從而有效的利用了地心引力幫助達到快速制音。

總之,鋼琴踏板的歷史發展是一個橫跨了幾百年的複雜演變過程,,直至今天人們看到鋼琴中的三個踏板而告終,這一結果凝聚了人類幾百年共同智慧的結晶,為後了留下了豐富而有寶貴的財富。

2、踏板的種類   

大多數家庭使用的踏板即有三個:1.右踏板,也稱延音踏板。踏板之所以能夠成為“靈魂”,也主要依賴於它。2.左踏板,在鋼琴中運用很少,只是在少數曲子在需要時起著用其減少音量、改變音色的作用。3.中間踏板,這個踏板是為避免影響鄰居或隔壁房間人而設的,這樣別人可以聽不到練琴聲。而在正常樂曲彈奏中,這個踏板通常不用。  

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鋼琴演奏中如何正確使用踏板?

3、踏板的正確使用   

1.腳的位置

腳跟著地,與踏板的距離正好能使用前腳掌中部置於踏板的圓端之上。腳尖不要太靠近鋼琴或幾乎頂著琴板,也不能用腳心踩踏板,這樣不靈便;腳尖的位置也不要偏遠,如果是用腳趾踩踏板,這樣不踏實。

2.腳的動作

腳跟不離地,以“腳腕子”為主要動作部位,用前腳掌將踏板踩下去、抬起來,也叫做放開、放掉踏板。放掉時,腳掌可以一直不離踏板,也可以離開一點點,即把腳掌抬得稍高,那是為了“放得乾淨”。

3.腳的靈活

腳腕子應該保持靈活、自如,小腿任由其牽動,毫不用力。由於腳天生不如手那麼靈活,所以腳腕子的敏捷是需要練習的。要達到能夠慢慢地踩到底,慢慢地抬起來,或突然踩到底,猛然抬起來;也還要學會輕輕地“點一下”,或快速持續地點下去的動作,這樣的做法叫“碎踏板”,也叫“抖動踏板”或“顫動踏板”。

4.腳的深度

可以理解為踏板的深度。將踏板從原位踩到底是踏板深度的整個距離。假如把這個距離作為數值1,踏板還有1/4、2/4、3/4等不同的深度。這既可以從上往下計算,也可以反過來從下往上計算。即往下踩時,根據音樂的需要,可以踩下1/4、4/2、3/4或到底。到底後的抬起腳(放踏板),可以抬起1/4、1/2、3/4或全部抬起放掉。  

4、踏板的踩法

1.跳音踏板法

跳音踏板法,又稱節奏踏板法或重音踏板法。練習跳音踏板要注意:①手腳密切配合,不可同上同下;②用耳朵聽檢驗聲音是否連接、乾淨;③右腳貼在右踏板上,踏板上下完全要在腳的控制下,忌似換非換、踏板失控等雜音。在演奏中,踏板與所彈的音應同時下,同時起。這種踏法適用於強調節奏特點的樂曲,可以產生增強音量,獲得洪亮共鳴的效果。這種手與腳同步下去的踏板用法,比較易於掌握。右腳放開踏板的時間一定要根據音樂的需要,當後面不需要加強的音或不同和聲的音一出來,右腳一定要讓踏板起來,有控制地起來,不猛放,以免弄出雜音。

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鋼琴演奏中如何正確使用踏板?

而重音踏板法的使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寫明重音的踏板使用法

踏板往往可以用來給一個寫明的重音增加色彩強調,只要它不改變作品中另一聲部的奏法。在貝多芬的《奏鳴曲》(OP.31,NO.2)的例98種踏板,是不需要用來連接而只是為加重突強的和絃。

②未寫明重音的踏板使用法

即使作曲家沒有寫出重音,踏板也可以用來強調一個恰當的拍子或節奏脈搏。和舞曲形式有關的樂曲尤其適用於這種踏板法處理。肖邦《D大調瑪祖卡》(OP.33,NO.2)的典型瑪祖卡節奏,要求在第一和第三拍上有一個具有特點的重音。

③踏板的鬆開作為重音的一種形式

一個節奏不但可以通過在一個音符上加重音來使之突出,也可通過休止前把一個音或和絃上的踏板準確的、突然的放掉。這樣就變成一種獨有的“鍵擊”。在貝多芬《奏鳴曲》(OP.109)第二樂章的選段中,每個和絃的聲音必須準確得有同樣的時值,很快碰一下踏板是為了豐富音色。

④避免反面的踏板重音

正如同接觸踏板可突出一個重音,因此突然沒有踏板會產生一個反面的重音。如肖邦的《即興幻想曲》,自然的誘惑是在每小節後一半上把踏板抬起來,以適應於低音部的分解和絃從亙因位置到第一轉位的位置變化。把踏板晚一個十六分音符更換,會減少由於準確的在小節中間更換踏板時,因強調了升D而造成的過於沉重的效果。

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鋼琴演奏中如何正確使用踏板?

2.連音踏板法

連音踏板法也稱切分踏板、跟隨踏板,它是最常用的踏板技巧。主要用於旋律需要連接的樂句或樂節中也用於和聲需要連接的樂句中。練習連音踏板關鍵在於手和腳的配合,即手指觸鍵的一剎那,腳要抬起來,等聲音發清楚後再踏下去,手和腳正好是相反的動作。連音踏板並非每個音都換踏板。在處理踏板效果時,要仔細看譜,根據旋律音程的協和與不協和、音程距離的遠近、樂曲色彩的明暗來換踩踏板。連踏板的另一功用就是將和絃連接起來,就是按和聲和變換來換踏板,用踏板來連接,使樂曲和聲旋律連貫。如:《嘎達梅林》的演奏,左右手旋律和伴奏幾乎都用八度及八度和絃,手指無法在琴上奏出連音,加上這首樂曲是歌頌我國蒙古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更需要一種雄偉、飽滿的音響,沒有連音踏板是達不到音響效果的。如果想要清楚地換好踏板,沒有以前和聲的遺留,並在聲音中沒有裂縫,以下步驟是必要的:①彈奏,並用踏板抓住第一個和絃。②接著,當彈奏下一個和絃時,抬起彈板。③聽新的和絃的聲音。在錘子重新打擊琴絃的一剎那,制音器應該已制止了原來和聲的聲音。④當手指繼續按住琴鍵時,重新踏下踏板。再仔細聽,要肯定沒有以前的和聲被留在新換的踏板中。⑤每個新的和絃重複以上過程。

下面從五個方面具體說明連音踏板法的使用。

①連音踏板法

在要求特殊音色或氣氛性洪亮度的段落裡往往最需要最連音踏板法效果。在被適當地運用時,連音踏板法可創造出一個和聲從另一個和聲裡面產生出來的效果,並儘量減少尖銳的打擊並避免聲音的音斷。

②低音區的連音踏板法

低音和聲的一部分有時偶然持續到後面的和聲中並與其相撞。為保證使這樣的踏板換得更乾淨,制音器必須停留在弦上足夠時間,以便完全止住前面和聲的響聲。在低音變換出使用踏板時,直到耳朵能聽清楚新的低音或和聲發聲後清晰的洪亮度之前,不能再踩下踏板。

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鋼琴演奏中如何正確使用踏板?

速度越快以脈搏和必須更快的移動到下一組音符時,要獲得同樣清楚的連音踏板更換得更加困難。在肖邦的《敘事曲》(OP.23)的段落中,這裡的速度只可能讓演奏者把每個強拍上的低音八度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以便使踏板能換乾淨。在放掉和再踩下之間稍有空隙,使制音器可以弦上停留足夠時間,以便制止前面和聲所有聲音。在這沒有踏板的短暫時間裡,左手必須保持在強拍上的低音八度直至踏板再次踩下去,然後它必須很快移到下個和絃以維持節奏。

③連音踏板中把踏板提前抬起

當不可能把低音的每個新的變換保持足夠長的時間以確保踏板的清楚更換時,必須用一種新的踏板處理。踏板必須在和聲的每個新的變化之前的一剎那間放掉,然後精確地彈新的和聲的瞬間再抓住。如用恰當的速度彈奏時,聲音不會有明顯的間斷,因為制音器需要時間去制止前面和聲發出的聲音。為了連接並使和絃增加色彩,甚至要求更快地換踏板,在肖邦的《波蘭舞曲》中,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

④左手的大琶音和絃

在彈奏低音部分的琶音和絃時,要在每次更換踏板時,明確地抓住每個琶音的最低音。在舒曼《幻想曲》(OP.17)中,琶音應很快地彈在每個右手和絃之前,而右手要剛好在彈奏每個琶音底下的音時放掉。在結尾跳躍部分中,踏板要在每個十六分音符上踩下去,然後在每個休止符上抬起來,以便在每個新的踏板中使整個和聲的聲音保留。

⑤右手的大琶音和絃

假如琶音的所有音符可保持住直至新的踏板更換,通常把琶音彈在拍子前更好,而踏板在琶音最高音上換。如果一個分解和絃的所有音符不能保持到最後音上新的踏板更換,那麼,在拍子上開始琶音會證明是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肖邦的《船歌》(OP.60)中,拍子上開始大的琶音和絃,右手的升D與左手的升F八度同時彈,然後很快繼續把琶音彈至最高點。任何情況下不能在最高的升G處重新換踏板,要在彈升F八度和升D時開始一個乾淨的踏板。

3.抖音踏板法

踏板抖動法又稱顫動踏板法,它是一種快速的、比較淺的動作,它使制音器碰擦琴絃,從而不使聲音完全悶住,又使琴絃不能完全的震動。制音器的抖動動作應該越快越好,以避免聲音中阻塞或被砍斷。任何時候,都不能讓踏板再被提起或完全踩下時發生碰撞。

下面從三個方面說明抖動踏板法的使用:

①為音色而使用抖動踏板

在肖邦《奏鳴曲》中(OP.35)的最後樂章,為表現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墳墓上的風”的效果,必須使用抖動踏板,來表現它的輕薄的、不規則的模糊感。

②用抖動的踏板減少洪亮度

有些情況下,一個織體必須比正常情況下更快地減少聲音的洪亮度。如肖邦的《船歌》(OP.60),必須有一個迅速的減弱。貝多芬的《奏鳴曲》(OP.109)第一樂章,當做出漸弱時抖動踏板可以減少聲音,使得在到達弱時,整個踏板不至於產生力度層次的突然下降。

③把手指和抖動踏板法結合起來

手指和抖動踏板法同時使用會有較好的效果。如肖邦《練習曲》(OP.25,NO.2),有的演奏家不用踏板,其他的用只鬆開1/4到一半的制音器。手指和抖動踏板的結合是第三個可能性,只要演奏者的左手有一個相當大的指距。

5、踏板在作品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和聲變化

彈奏一個強奏需用踏板幫助,使主要有共鳴,更加響亮,但要注意在不同和弱的更換上,踏板一定要換得乾淨,以免影響下一次和弱的和聲色彩。

2.作品風格

①巴洛克時期的風格:歐洲巴洛克時代的樂團,大都是變調音樂,要少用,慎用踏板(但並非不使用)。如果用不好,很容易把曲調線弄模糊,而這種音樂主要是由同時進行的幾條曲調線組成。

②古典音樂時期風格:在這個時期,主調音樂為主,踏板的使用量則大為增加。

③浪漫時期的風格: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幾乎沒有不用踏板的。

④現代時期的風格: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徐緩、悠長、抒情的風格,大都要使用踏板。

總之,踏板的歷史性發展,是一個模跨150多年的複雜演變過程,它的意義十分重要,這不僅由於它的歷史性影響,而且也由於它為那些希望以高水準來演奏早期作曲家音樂的演奏者提供演奏實踐的洞察力。

俄羅斯偉大鋼琴家魯賓斯坦說:“踏板是鋼琴的靈魂。”也有人說,踏板的作用相當於歌唱家或絃樂演奏者的顫吟和揉弦。可見,鋼琴踏板的運用在演奏中佔有重要地位。要想完全掌握踏板的技巧,只有善於用耳朵聽辨,才是藝術性演奏的最終指導。只有努力提高音樂修養和對作品的理解,才能實現“踏板是鋼琴的靈魂”。

為了給大家更多更全面的指導,解決視頻教學不夠有針對性的問題,現在購買專欄或是曾經購買過專欄的朋友,可以獲得楊弋夫教授及其教學團隊導師們的專業指導,私信“我要學習”四個字,按照回覆內容操作即可。

另外,大家還可以在圈子裡發佈自己練琴的視頻,楊弋夫教授每週會選擇幾位進行一對一指導,請大家把握機會,馬上行動。

現開放楊弋夫教授第六期師資研修班報名,有意楊教授一對一指導的朋友請點擊下方鏈接報名!

點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