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優良的“友軍”,上山打游擊戰,為什麼竟敗得一塌糊塗?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在東北地區就有了遊擊作戰的經歷。到1939年前後,更形成了一套游擊戰的戰略和思路,並有了大大小小的許多遊擊作戰區。可是到1945年抗戰結束時,在敵後,國民黨幾乎沒有留下什麼能打的武裝力量。

同樣是玩兒游擊戰的,為什麼國民黨就玩兒失敗了呢?

01 成分複雜思想舊

東北淪陷後,國民黨留在東北打游擊的是東北義勇軍。最初陣勢特別大,在1932年夏天達到30萬人左右。可是這支部隊的成分太複雜了,比如時任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的部隊就是正規軍加土匪,原來在白山黑水間為寇多年的慣匪,河南、山東等地的大刀會、紅槍會都加入了義勇軍隊伍。

他們也沒經過訓練,還留著“佔山頭”的習性,敵後遊擊不到一年時間就失敗了。馬占山不久全軍潰敗退入蘇聯,哈爾濱保衛戰失敗後,將領丁超變節投敵,這算是給以後敵後遊擊失敗後投敵開了口子。

裝備優良的“友軍”,上山打游擊戰,為什麼竟敗得一塌糊塗?

圖:馬占山

日本佔領東北後,採取的是“從南到北”的策略,東北的部隊沒法兒逃,選擇游擊戰多少有點兒無奈。義勇軍的各個指揮官的依靠思想沒改過來,總想讓中央政府打回東北來消滅日軍,骨子裡根本沒有長期堅持的決心。眼看著中央軍援助無望,一遇到挫折就會動搖和退縮,結果是退到蘇聯。

國民黨初次打游擊就這樣失敗了。

02 游擊戰變成陣地戰

還在淞滬會戰時,白崇禧就給老蔣說一定要“加強敵後游擊戰。”隨後老蔣派部隊到太行山、大別山地區乃至於滬杭、京杭鐵路線開展游擊戰。

隨著武漢、廣州相繼淪陷,蔣介石自己更提出了“游擊戰重於正規戰,用三分之一的力量於敵後方”的策略。尤其是老蔣專門請共產黨幹部做老師,幫軍隊辦遊擊幹部訓練班,還編寫了《游擊戰綱要》的教材,這可真對游擊戰下了心思。

裝備優良的“友軍”,上山打游擊戰,為什麼竟敗得一塌糊塗?

圖:中條山戰役圖

可國民黨把游擊戰當成是正規戰的一種,每次作戰時,強調遊擊部隊要配合正面戰場,側重於大兵團作戰,防守時死磕陣地戰,不靈活變通,結果只要打不贏的話就會被日軍給團滅。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打響,日軍以強大火力分三路圍攻中條山。中條山的部隊接到何應欽的命令,只知道憑藉天險死守陣地,最後還是被日軍攻破,就連日本人都罵國民黨的游擊戰“與中共相比,相形見絀”。

國民黨到最後都沒能看到游擊戰和陣地戰的矛盾,大部分在敵後堅持不下去的部隊紛紛走了孫殿英、孫良誠、吳化文“曲線救國”的路子,投降了日軍。

03 敵後糟糕的軍紀

從東北淪陷開始,堅持敵後的國民黨軍隊往往是中央和地方、新派和舊派各種成分雜糅在一起的一支軍隊,紀律是差到家了。這從國民黨開始打游擊就如此。1932年12月,東北義勇軍的李海青部隊打下大安市後,士兵搶光了店鋪、牽走了農民的馬匹,甚至強拉婦女成婚。

後來地方百姓一聽是他們來了,往往堅壁清野,東西全收起來,人全跑光。

老蔣當年編《游擊戰綱要》時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專門列了“愛護民眾”一欄。可部隊來源五花八門,根本管不過來。敵後的部隊為了維持生存,往往採取最簡單野蠻的辦法—攤派。當年山西老鄉明明白白地講“八路軍吃喝都給錢,不打罵百姓;早一點當八路軍,免得給晉軍拉去當兵。”非嫡系國軍裡口碑還算不錯的晉軍和百姓關係都弄成這樣子,國民黨其他地方部隊與農民的關係可想而知。

裝備優良的“友軍”,上山打游擊戰,為什麼竟敗得一塌糊塗?

圖:閻錫山

這一輪游擊戰下來,結果是到了1943年以後,河北、山東、察哈爾等敵後各省,幾乎沒有國民黨主力部隊了。國民黨的確有認真地打游擊戰,可徒弟學師傅,只學到了一點兒皮毛。國民黨把游擊戰定位成正規戰的輔助戰法、堅持打陣地戰,不會變通、部隊五花八門缺乏約束,與敵後百姓關係搞得那麼差。

這也就不怪在和日軍的較量中,國民黨輸得那麼慘。

參考文獻:

1、 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2、楊奎松:《抗戰時期國共兩黨的敵後游擊戰》,《抗日戰爭研究》,2006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