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否高于道德?

王世融


毋庸置疑,当然不是。二者不能被当作竞争者一样去一较高下。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的。


什么叫文学与道德的相互区别?


文学是一种艺术,是自我的,服从于内心我,从人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而道德是有外在强制性,有时是违背内心的。举个例子,当你独自一人在家时,可以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这便是文学所代表的自我。但是一群小朋友来你家做客,你便要穿着合理,得体。即使是你不想,你也需要,这便是道德。


什么又叫文学与道德的相辅相成呢?


荀子说“性本恶”意思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质是恶的。


我们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使我们的自然本性转化为人性。文学能够育能够感化人的心灵,往往使人亲和,充满爱心。从小我们看童话故事都是在通过文学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比如我们会深刻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希望能买下火柴帮助小女孩。也会被《海的女儿》所震撼,小人鱼为了得到灵魂,宁愿以自己三百年的寿命和动人的声音作为交换,最后又为了自己所爱,放弃生命。让我们明白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最后,于我来说。文学是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道德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


藏在文学里的人性


礼後而义失 义後而仁失 仁後而德失 德後而道失[皱眉]



走过来I走过去


私以为,文学不会高于道德。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

法制为人类社会建立了行为规范,但道德却似乎又超脱法制之外,很多事情,往往没有绝对的对错。道德,基础是良知、伦理的体现,是存于人性内心中的觉悟,闻道才能行德。

道德不能仅仅是哲学或宗教范畴的假设,但可以表现在文学创作和体验当中。



社会道德

文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而其本身的价值,肯定高于生活。它可以批判、揭露、嘲讽、赞美、歌颂一切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现象,也是为人类思想寻得一个探求的进步,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世界?什么是美与丑?文学试图用艺术的形式告诉我们。

  • 袁瑾副教授问:“社会规则和道德都具有道德性,同时我认为文学是伦理的挑战者,一直在试探道德性的底线,试图树立新道德,张扬人性的多样性和真实。因此我们往往更喜欢作品里的坏人,因为坏人真实,但往往跟道德性冲突。请问文学和伦理两者是博弈关系还是冲突?”
  • 卡特教授答:“这取决于坏人是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充满艺术性。坏人写的好,很大程度是美学考量超越的伦理考量,所以读者才喜欢;真正的道德是复杂的,远超美学的层面。”

一个社会的道德观,拥有民族特色性。华夏文明五千年,儒家思想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

儒字,为人需,是符合人性需求的学问。儒家创始人首先认为,“耻,乃人禽之别也”,在如此认知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治国之道。民若“无耻”,政与刑再多、再重,也难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然而,一旦国民能够“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因此,中国人向来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思想是动态的,“孝、信、礼、义”等有很多很多方式来展现,思想的传承和奠定,也离不开文学作品去展现。

生活的真谛在每个人的思想里都是不同的,对道德的认知也一样,道德和哲学一样,是需要人不断追寻提升,天地人的和谐,都离不开道德上的觉悟。

而西方文明的发展,道德的框架,似乎又是另一番定义,从这次疫情,我们是否有很深的感触?


文学里的道德

  • 文学里的道德是个复杂的事物。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曾经把古希腊人对美的认识概括为三大原则,即道德主义原则、形而上学原则和审美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在古希腊普遍盛行情况和美学价值大小,把道德主义原则排在首位。

  • 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在探讨文学问题时,总是持有一种十分明确的伦理立场和道德标准。受此影响,从古罗马的贺拉斯、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文艺复兴时期的锡德尼到近现代的卢梭、康德、雪莱、列夫·托尔斯泰、劳伦斯等都从道德的角度衡量文学。这样就产生了不绝如缕的道德主义文学批评传统。

文学作品所提供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从善,具有陶冶性情、完美人格的功效。


但20世纪产生的唯美主义批评,主张艺术与道德无关。主张把文学从社会道德批评中脱离出来,但随即文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陷入到形式游戏和赏玩的苍白审美快感里,反而缺乏震撼灵魂的艺术感染力了。

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都是对某种道德价值的深情呼唤。每一个国度的文化都是值得尊重的,而能打动人的事物都藏在精神共鸣里,离不开道德文化的相互融合。

一种文学要走向人群里,走向世界,都不能挑战人文基础的道德底线,不能反人类,不能反传统。而违法人性血液里传承下来的正能量意义,这样的文学也是不可能立足在人类社会的。

因此,文学不会高于道德。


无量天真


中国历来是把文学当作道德的载体,特别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

从孔子的“诗教”到韩愈把文学看做载道的手段,再到宋儒……而新中国经历了从重视道德再到反思、淡化道德,再到重新重视。《红岩》等强调爱国等精神,这样一批作品表现了对道德的高度重视。而改革开放后很多作家开始写个人化的作品。

外国也一样,从刚开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重视道德,再到黑格尔、马克思对道德作用的批评,最后又被康德、歌德等人完全推翻。要理解道德与文学的关系,最好是先理清上述这些人说了什么,怎么反驳的。总之,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道德对文学的作用,因为一个作者在创作时,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下进行的,当他创作时,免不了对作品的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因此,不能完全回避道德在文学中的作用。另外,因为道德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优秀的作品通常能够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揭示人物的深层特性,比如《红楼梦》,很难去说哪个人好哪个人坏。

文学可以无关道德,但泯灭道德的文学绝对不是好文学。或许历史上曾经有过文学高于道德的时代,但是他们终究是被时间所抛弃。



第十三号宇航员


你好,我是曹镜明

首先,笔者认为:与其说是“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倒不如说是“文学”与“道”和“德”的关系;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又是“道德”?

1)道: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
2)德: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3)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综述: 道是在承载一切的客观规律;德是在昭示道一切变化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人类社会最具普遍性的行为准则;

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为此,木心在由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表述:

文学,就是人类想要表达;艺术,就是一定要废除阁楼的翅膀;

如若将全部文学作品都上升到纯艺术的层次(事实上仅有部分文学作品能够达到艺术层次),其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无非就是作者对于“道”的“人格化”理解;

用朱光潜在《诗论》中的表述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加以情趣和志向上的返照;

换句话说:文学是寻道的一种方式;

“文学”与“德”的关系

上述内容已经论述到:

1)“德”是“道”一切变化的载体;
2)“文学”是寻“道”的一种方式;

那么两者之间又存在一种怎样的差别呢?

首先:“德”是不具备“形下”含义的,即无形无相无具体含义,可以用之一切的客观理论所解释,如在不同的领域内,大家对于“德”的理解,都不一样;而在这里,笔者主要是引用是“社会学”的注解;即“德”的定义是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喂养小区里的流浪狗是一种“品德”高尚的行为,可以帮助流浪狗以更好的身体状态来面对生活;可是如若喂养野生动物的话,恰恰相反,当野生动物习惯好心人的喂养之后,一旦遇到偷猎者也会主动上前,为口吃的丢掉性命;

其次:“文学”是以特定形式(文字)来阐述作者本人对于“道”的理解,有形有相有具体含义,具备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对于任何“文学”作品而言,不管放在怎样的一种情景中,有价值的东西,依旧会有价值,速食读物仍旧是速食读物;即再过几百年四大名著还会是民族的瑰宝,而那些横行的网络小说,则不知道会被拍死在哪一片沙滩之上;这就是“文学”作品对于“道”的阐释深度的“不同”;

综述:文学作品对于“道”的阐释,是具有“人格化”倾向的,也就是作者本人对其理解的深度,故而始终都会与“道”保持一定距离;文以载道,既是文学创作的初衷,也是最终的追求;“德”则是对于“道”的客观阐释,是基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上的衡量标准,是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的,但却始终能和“道”保持一致。


曹镜明


文学只能歌颂道德,否则就是“皇帝的新装”。


花飞渡


当然,文学不仅高于道德,还可能改变道德、批判道德,但不能泯灭道德。

在详细分析前,先给道德下个定义:

道德,指衡量行为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在英语中,道德(Morality)是用来区分意图的正当与不正当,并决定行动的行为因子。

道德可以是源自于特定哲学、宗教或文化的行为准则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标准或原则,也可以源于一个人所相信的普遍价值。

至此我们知道:道德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

简单的理解,就是2000年前的道德观和现在道德观,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古代,我们特别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从孔子的“诗教”到韩愈把文学看做载道的手段,再到宋儒……

但近古代、近代、现代,逐渐的就出现了很多批判文学,比如《红楼梦》、比如鲁迅,比如莫言。

说一个最通俗的,过去女人在外面抛头露面就是不道德的,而如今只要不破坏婚姻、感情的性生活,都已经被人接受。而文学在所有道德标准的变化中,起到的就是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文学还可能创造新的道德,比如科幻作品的克隆人、器官移植,以及如果有一天AI也有了意识,甚至比人类更聪明,破坏了机器人是不是杀人,等等...

再举一个网络爽文的例子:

我们喜闻乐见的男主穷小子被拜金女友甩掉,女友贴,然后男主突然继承百亿家产,对女友和高富帅打击报复,来满足作者和读者的爽。

在感情中分手带来的伤害并不存在道德问题,但我们对他人刻意报复带去的伤害,实际上是不道德的,但是我们很爽。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同样是高于道德的。

但是这种文学作品实际上有一个坏的引导,就算拜金是不道德,就算用不道德去报复不道德,就没那么不道德,但整本书实际上还是在拜金,金钱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不能十倍百倍的金钱。

实际上社会也已经逐渐接受拜金,对金钱的追求没有人认为是不道德的,这其中包含了多少文学作品的影响啊。

综上:文学是高于道德。

最后,溟灭道德不用说,就是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其实,从某种程度,大多数人创作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当代的道德规范,真正能超出时代的道德批判一定是少数人,并且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后,这些作品才逐渐的显露。


最后打个广告,新萌作者创作的《回到未来当侦探》(偏校园的悬疑推理小说)在番茄小说和头条小说连载,希望能够多多支持。


笨扶苏


从古代文人来看!文学高于道德!

唐代诗人柳永李商隐等一批都是吃喝漂赌之徒,有了文学上的成就他们的标签都是诗圣等

没有谁在塑像下添漂客二字


张绍可可


文学里面有道德,但是文学不高于道德,反之道德应该高于文学!


HF智游


文学是文学,道德是道德,文学包念道德,道德里没有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