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逻辑文史游


古代粮食产量本来就低,再加之隔三差五的自然灾害,饥荒也就更多。凡是遇到饥荒,几乎都是饿殍遍野的惨象。为了果腹,很多饥民都吃树皮和观音土,甚至还有人罔顾伦理,易子而食。

很多人大惑不解,连难以下咽的土都能下口,为什么不能以捕鱼打猎来维生呢?

动物多在依山傍水之地生存,但饥荒发生之时,许多人距离这些地区相对遥远。首先,古人最青睐于平原地区,地势和气候都利于种植庄稼。而且平原地区本身就可以避免泥石流等灾害,也就越被看重,譬如成都平原。成都平原自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与中原文明并驾齐驱的“古蜀文明”。在秦朝时,设立蜀郡,此地成为国家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东汉末年,天下动乱之时,诸葛亮早就为刘备筹谋得到此地。由此可见,平原地区是人类的主要居所,野生动物较少。

除此之外,许多动物领地人类难以生存,更别提进入捕鱼打猎。现在的海南令人向往,但在古代却被视为蛮荒之地。因为气候太过炎热,多热带雨林,瘴气毒雾让人类难以存活,又有许多毒虫,所以海南在古代乃是被贬的官员及被流放的罪犯的归宿。苏轼曾被流放到儋州,当地人还请他品尝沙虫,尝尽美食的苏轼一时都难以适应,更遑论普通人。尽管已经适应当地生活的本土人开始尝试这些食物,他们仍不敢进入雨林等地。因为一旦进入雨林,便有可能命丧于此。

捕鱼打猎一事需要身手矫健之人,一般人很有可能一无所获。饥荒时,人类本身就已饿得面黄肌瘦,没有体力去进行狩猎活动。除此之外,狩猎打鱼都需要技巧,如果不是行家里手,难以有所获得。人类已经远离原始社会多年,狩猎的能力早已退化,能进行狩猎的也就是专门的猎户,数量极少。另外,狩猎过程最好是群体行动,这样即使在面对老虎等猛兽时也可以逃生。武松打虎之所以备受赞誉,就是因为他能以一人之力对抗猛虎,但也可以据此推断,这样的个人英雄少之又少,否则不会声名远扬。因而群体狩猎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可惜的是,精通狩猎的群体极其稀少。

凡是闹饥荒的年份,多伴有干旱等恶劣天气,很多动物也难以存活。粮食不足导致饥荒,而降低粮食产量的便是干旱或者洪涝等极端天气。干旱时,河流干涸鱼类死去,树木枯死以致动物无觅食之处。而洪涝时,河流迅猛,人类不敢下河捕鱼,涝死的树木照样让很多动物失去食物来源。当然也有部分动物可以存活,比如田鼠,可惜它们储存的粮食很多被人类找到,它们最终也要走向灭亡。饥荒之年并不只针对于人类,许多动物也因此而死,人类无鱼可捕,无猎可打。

饥荒年头虽多,但是古人早有防备,会在丰年进行储存以尽量避免饿殍遍野的惨象。负责任的政府也会开仓放粮,以避免人民大量死去。


邓海春


关于这样的问题,我小时候听奶奶说过。

1942年河南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饿死约300万人。从1941年开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个河南就没有下雨。大地干裂颗粒无收,这中间还飞来了大量的蝗虫,把庄稼都吃光了,当时连绿叶都很少见。



老百姓饿的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后来连树皮都揭了吃了,再后来吃衣服、吃棉花、吃观音土,吃这些东西肚子就会涨的像皮球一样,很多人拉不出来,不久就会死。


我奶奶说人都饿疯了,村子里还有人交换孩子吃,当然换的都是已经饿死的,其中有个老爷爷拿自己孙子换的,他吃过肉后,也可能是恐惧,也可能是别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个晚上,整个村的人都被他那凄惨的叫声吓的睡不着觉,可怜第二天他就死了。

当时村子里的人大都选择去地里挖一些植物的根茎,回来晒干磨成粉,做成窝窝头,或者煮成糊糊吃,后来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饭去了陕西。

关于闹饥荒为什么不去水里捕鱼这个问题,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长时间的干旱,河里和池塘里的水都干了,没有水哪里来的鱼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况下,

1、河里的鱼也不好捕捉。人都饿得没有力气了,鱼儿又那么机灵根本不好抓。捕捉鱼也得有渔网、渔具等东西,不是专业捕鱼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费时间,一不小心还会掉水里淹死,还不如去地里找点东西吃。

2、河里的鱼太少,再说那么多饥民一条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鱼呢,根本不够活命。

3、捕到鱼也吃不上,饥民那么多,就算你把鱼钓上来,也会被人抢跑,还可能被人推到水里淹死,水边是个危险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头牛,一个快饿死的人,面对做好的鱼,根本来不及挑刺就会狼吞虎咽,很容易被鱼刺卡死。

由于种种原因饥民就不选择去捕鱼了。



关于打猎,当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适合打猎的条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区很少看到猎物,像一些山鸡、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里。另外也得有专业的打猎工具和本领,否则不但打不到猎物,还会被森林里的野兽吃掉。一般平原地带的饥民都是以种地为生,他们根本不具备打猎的本领,也没有可以打猎的条件,只好放弃打猎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比如旱灾、水灾、瘟疫等,很多时候根本就看不到猎物,没有吃的那些野生动物也应该迁移走了。另外人都饿得走不动了,哪有力气追猎物。所以即使去打猎也基本一无所获。所以饥民饿的无法忍受大都会选择吃老鼠、蛇、虫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或者显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饥民怕是还未近前都被赶走了,所以也没有扑鱼打猎的机会。


小姐姐讲史


我想起一个笑话:\r一个地主有一天出门,没走几步就看到前边围了一圈人,他挤进去一看,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哎……这老头真可怜,无儿无女,这已经几天没吃饭了,出门走在路上饿晕了!”地主听到了,差异的说“饿晕了?没饭吃?那他为啥不喝碗参汤呢,那也能顶一阵子饿啊!”


海洋Guitar


谈谈我对捕鱼的看法,小时候家就住在河边,84到90年左右,那时候良种化肥还没普及,粮食产量很低,大家为了吃饱饭都是靠偷别人家的粮食活着,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饿着。

河里有鱼,河周围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鱼,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没法当主粮。

因为鱼难抓,真不好抓,捕鱼一般两种方式:

一是钓鱼,一天也钓不上来几条,还啥活都干不成;

二就是用渔网打鱼,渔网很重,下面都是铅坠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气,因为要把网扔散开捕鱼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树枝什么的,很可能挂住渔网,这时要下河摘网,很危险。

小时候我家里有渔网,父亲经常打鱼,一天也打不了几斤鱼,还挺累的,所以只能吃个新鲜,平时还要种地,而且渔网也是贵重物品,不是家家能买的起的。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边真的很危险,我家门口这条河每年都要淹死几个人,捕鱼的结果很可能是鱼没捕到,人没了,因此我父亲虽然水性很好,但从来不让我上河边凑,同样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边就不去,宁可土里刨食,也不会上河边冒险。


阔鱼


这问题我还真有点发言权,我家乡盐城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可以说是鱼米之乡。不过即使如此,光靠渔猎真养不活多少人口。我父亲十几岁时(七十年代末),曾经和我一个堂叔两个人,光靠很简单的渔网之类工具,把全村的野鱼几乎一扫而光。至于打猎,我们那最大的野生动物就是兔子和黄鼠狼。能养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时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够几家人打打牙祭。如果发生灾荒,自然界动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为稀少。


清风知水


上世纪60年代,我的爷爷带着我的爸爸为了讨活口儿,从山东郓城一带沿路乞讨到河南境内,途径黄河。黄河里应该有很多鱼吧。不知道他为啥不捕鱼呢?

刚进河南没多久,离老家也就100多公里。我爷爷到了一个村子便饿死了,留下我那苦命的爹,得亏有人收留,我爹讨了个活口。但是吃饭还是比较匮乏。

那时候老人不耐饿,撑不了多久。小孩子耐饿,饿得坐在门墩儿上一天不动,以保持体力。怕是没有力气去捕鱼哦。

那时候家里有点粮食,都拿去换成榆面,榆树皮磨成的面,换成榆树皮面可以撑的久一点。每年一人只能分十几斤粮食。

那时候能吃的,都想办法吃了,如果有鱼,人们会不吃?即便饿着肚子也得劳动。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我老爹都说:让你天天喝照人汤,你都不挑食了。照人汤,就是饭稀得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好在到了70年代,真的有鱼吃了。不知哪里发了大水。好像有一年河南哪里大坝溃堤了。具体不清楚。我们这里来了好多水。水带来了好多鱼。最大的鱼100多斤。这时候我们村里的人有福了,那时候我老爸拿个挎篓就能抓很多鱼。鲶鱼,鲤鱼。还有給呀鱼,给丫是一种黄色的带两个硬刺的鱼。有的地方叫嘎鱼,我们这里就叫给丫。那时候鱼是没少吃,这个时候粮食还是不好。但是能吃饱了。有力气抓鱼了。

小时候经常听老爹念叨:你们生下来就掉到蜜罐里了。不知道那时候生活有多苦。

88年的我,记忆里一直吃的都是白馍馍。偶尔蒸一些黄窝窝,用来喂小鸡。

记忆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妈妈用大锅蒸出来的馒头了。靠锅沿儿的,还会胡一点点,金黄金黄的,吃起来麦香味十足。好多年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馒头了。现在都不蒸馒头了。都是买现成的。

那个时代。人们饿得不行。应该是没有力气下河捕鱼。还有还得上班挣公分。

灾害是地域性的,听老爹说。当时陕西没有受灾。好多人都跑陕西去了。我的好多亲戚都是在陕西长大的。等情况好了,又回来了。带了陕西媳妇儿,还有山西媳妇儿。所以到现在。我们村里有很多人说话带着陕西腔。因为他们是在陕西长大的。


六狗儿瞎胡拍vlog


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古代闹饥荒,人们怎么可能放过鱼塘河沟。你想想,饿的树叶草根都吃,会不吃鱼,那是不可能的。只是一般来大饥荒,一般都是旱灾,只有旱灾才能颗粒无收。旱灾发生了,一般的小河沟、小池塘怎么还会有水,水没了还会有鱼吗?不要事事把古人想象的跟一个傻子似的。先不说古人,就拿我一名70后来说,小时候口粮都是玉米面,白面都吃不上,甭说吃肉了。于是一群孩子散学后,星期天,满河沟里捞鱼,上树掏鸟蛋,烧着吃打牙祭。因为每年都有孩子淹死,捞鱼是背着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拿回家。古人不是不知道野味和鱼可以吃,只是饥荒来了,它们也没活路了。


音乐v驿站


大学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


大学的时候,我们校长是研究中国灾荒史的,尤其是对近代灾荒的研究,是中国这个方面的开创性人物。


那时听说还有人专门研究灾荒,还成了国际国内有名的专家,很是不解,这个有什么研究的呢?


然后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他写的专著,粗粗翻了一遍。作为七十年代生人,小时候经历过一段艰苦的日子,即使如此,第一次知道历史上那么多灾荒,而且每次都是大量人口死亡,非常震撼。


大一那年暑假,我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成员,去革命老区西柏坡参观。


当地老乡仍有人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房里,窗户没有玻璃,只贴了一层旧报纸挡风。有电灯,但不是总有电,很多人家还用煤油灯和蜡烛照明。吃什么?最常吃的是窝头,还有一种类似东北地区疙瘩汤的东西,我忘记叫什么了。最关键的是,这些东西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救济的,靠本地的产出,不够。


那个时候已经解放40多年,改革开放也快二十年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正常年景,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有大量人群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何况灾荒之年。


在古代救济体系非常不完善的时候,如果政权稳定、政令通畅,还有官府组织救灾,如果正适乱世,或者政权腐败,根本没有人顾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就看自己的运气,能挺到什么时候。


那为什么不能捕鱼打猎呢?肯定地说,吃!!!饿了的时候,连土都吃,所有活物都不放过。


但这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几种最主要的灾情为例:


1.旱灾。河流干涸,不要说鱼,连饮水都是问题。野生动物,不是死掉,就是跑到很远的地方。


2.水灾。大水一起,连住处都没有,没有工具怎么大量捕鱼捉虾?捕完之后怎么吃?即使有,因为水灾通常伴随瘟疫,这些东西吃了之后只能加速死亡。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淡水鱼食用大国,但在很多地方,老百姓不会吃淡水鱼,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区。食用淡水鱼需要具备一定的烹饪条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那样,穿个树枝烤完即食,没有盐的情况下,吃两天三天可以,吃一周半个月不可能的。而灾情一起就持续数月,没等坚持下来就因为营养不良死掉了。


3.蝗灾。这个是伴随旱灾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灾情,而且非常可怕。蝗虫一过,不要说庄稼,连树枝树叶野草都没了。蝗虫也要吃东西啊。


拾字接头


古时候闹饥荒没赶上,所以没什么感触。但是,最近的一次饥荒,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的很多长辈都亲身经历过,他们亲口给我讲述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可以用来做参考。

那次大范围的挨饿的具体原因就不细说了,反正不像网上说的那么玄乎。至少在我们这一片,大家公认的原因就是庄稼确实长的不行,再加上吃大锅饭,交公粮等一些原因,到了年底,生产队里一分粮食,结果每家都不够吃。

然后就开始挨饿了。

开始的时候家里还能分一些棒子面,于是,我奶奶就熬一锅稀粥,一天吃两顿粥。喝粥就着杠子咸菜,多半年都是这么吃的,基本没吃过干粮。可是,这么吃没办法吃饱,白天还得下地,于是各家自己想办法做干粮。

没有面就用树皮来做干粮。当然了不是所有的树皮都能吃,而是榆树皮。把榆树的老皮扒掉,里面的嫩白皮撕下来,晒干,然后在石碾子上磨成细粉,这就是上好的榆皮面了。用榆皮面搀上自家园子里种出地一些极少的荞麦面,然后一家人围着一口热锅,边压边吃这种杂和面的饸烙。多年以后我奶奶还觉得那是最好吃的食物。

后来棒子面也没有了,榆树皮也被村里的人扒光了,自家的一些杂粮也没有了,于是人们就去刨白茅根。我爷爷跟我说过好几次,他有一次刨白茅根还和我们同村的一个人打了一架,主要原因是争夺那一小片有白茅的荒地。

白茅根可是好东西。采回来洗干净,晒干,然后磨成面粉,就着凉水在热锅上贴饼子。这种饼子有面性,解饿,而且有甜味,很好吃。然而最这中面大的缺点就是吃了以后拉屎费劲,用现代化说就是会导致便秘。

我小的时候还跟着爷爷刨过一次,那是九十年代初,爷爷为了让我们也体验一下白茅根面饼的滋味,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去有白茅的荒地里刨白茅根,可惜刨了没几根就放弃了,吃惯了大米白面的人已经没力气再刨白茅根了。

当时地里的野菜都被挖了一个遍,荠菜、刺菜、酸酸菜基本就是家里的主要蔬菜。当然吃法和现在大不相同,那时候没有油也没有调料,所以就是混着杂和面蒸菜团子吃。比如我姥姥,她一提起荠菜就想吐,就是因为那时候给吃伤了。她不止一次跟我说,那时候她们几个妇女每天天不亮就去十几里以外的泄洪区去挖荠菜,连着三年的春天几乎每天都这么度过的。

我们这边挨着拒马河,那时候还它是一条大河呢,挨饿的那几年几乎家家都织网打鱼,有的甚至直接就到白洋淀打鱼捞虾。打兔子逮田鼠掏鸟窝的更是太多了。只不过这都是改善伙食一下,挨饿的人多,这些根本不够吃的。

勉强坚持了两年,这才挺了过来。这期间村里也饿死了十几口子,但基本都是身子骨本来就弱的,有病的,老人小孩居多。

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经历过饥荒的人也都远离我们而去。挨饿似乎成了减肥人士的专有词汇,历史也最终成为了历史。


冬眠要趁早


你这问题问的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虽然我没有受过饥荒,但是我听过饥荒。

不说远了,就几十年前

据说连老鼠都被吃没有了,河里的鱼都捞光了,连麻雀都要绝种了,那还有什么猎打?


成都人汤师傅活着的时候和我们小辈吹牛。

他弟弟,那时还小,他妈没有奶水。

实在没办法,他跳的大河里面去捞鱼,几次差点没命。

小河沟已没有鱼了,成都那地方到处都是河和水沟,别的地方就别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饿了会去找吃的。

能打猎,能捞鱼,何必饿肚子呢!


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战乱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晋史尤其五胡乱华时,记录吃人的就有十多处,各民族都在吃!烧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红烧的,换着方法的吃,那时的人还不如一头猪。

而侯景做乱时,连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这么炫的朝代,却有黄巢用人肉当军粮。

在我记忆里,几乎所有朝代都出现过饥荒。

但,达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随着战争!

所以,天灾引起的饥荒并不可怕

而,往往人祸才是最可怕的!

蓉儿总结一下。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正常的王朝,粮食都是有储备的。遇上灾荒,会拿出来用。

中国对粮食,自古以来看的都比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储备。

连每个县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储备。

今年遇上灾,明年总会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灾。

但是遇上了战争,生产力被破坏。人口凋零,大面积死人,还会发生瘟疫。这个时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千古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