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的來龍去脈


請林妹妹示範一下蓋碗的古典用法。

蓋碗的來龍去脈

蓋碗的來龍去脈

要不怎麼說八七版紅樓拍得精緻呢?之前還有一個鏡頭是迎春喝茶,用蓋撇了浮茶,而黛玉初進榮國府,是客人,就省了這一動作,只是用蓋抵住碗沿吃茶。這就是用蓋碗的另一個禮節,客場時不能撇浮茶——那是暗示主人的茶不好。

蓋碗的好處是不燙手。這個來歷要回到東土大唐,西川節度使崔寧家的大小姐嫌茶碗燙手,就把碗粘到碟子上。宋朝的《演繁露》裡是這樣記載的:

託盞始於唐,前世無所有也。崔寧女飲茶,病盞熱熨指,取碟子融蠟像盞足大小而環結其中,寘盞於蠟,無所傾側,因命工髹漆為之。寧喜其為,名之曰託,遂行於世。


蓋碗的來龍去脈

法門寺地宮琉璃託盞

這就是蓋碗的前身,叫託盞或者托子。崔寧任節度使是在770年前後,應該是託盞出現的大概時間。875年埋藏到法門寺地宮的那批寶物裡,就有一件琉璃託盞,是最早的能考證出時間的實物。

蓋碗的來龍去脈

唐越窯託盞

唐代的越窯、邢窯,宋朝的鈞窯、定窯都有託盞存世。這些託盞大都是盞託相連,分開的也有,很少,都沒有蓋,還有一種帶鏤空窟窿的託盞,是燭臺。宋人熱衷鬥茶,用黑釉斗笠盞點茶,當時託盞的發展是停滯的,真正適合泡茶法的蓋碗是明代出現的。

朱元璋廢團茶,過去的煎茶、點茶法失勢了,對應的越甌、建盞一類的茶器也隨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泡茶法,和我們現在的喝茶方法一樣,同時興起的是兩種適合泡茶法的器皿,紫砂和蓋碗。

當年妙玉給賈母獻茶,用的是“成窯五彩小蓋鍾”,指的是明代成化官窯的蓋碗,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蓋碗的來龍去脈

清五彩蓋碗

這時的蓋碗較唐宋的託盞深,適合存茶葉,加了蓋子,卻沒有底託。插一句,石頭記裡的器物,許多都是杜撰的,比如寫探春屋裡掛著“顏魯公的對聯”,唐朝沒對聯;旁邊是“汝窯大花囊”,汝窯無大器。曹公當然知道這些東西子虛烏有,人家就是故意往錯裡寫,以襯托那種荒誕的浮華,所以一部風月寶鑑,要反著看。

大概是晚明或者初清,蓋碗又加進了託,成了現代意義三才碗。託是防燙手用的,細想也未必。比如一杯茶,如果拿起來燙手,那喝起來肯定燙嘴,幹嘛非得拿?放那涼一會再喝唄。託的核心價值,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

託盞出身在門閥貴族家庭,到了明清也是上層社會的用具。諸多茶器裡,蓋碗是最難使用的,要用兩隻手,動作得緩慢從容,看上去雍容華貴,其實是怕碗從託上摔下來。上流社會,或者有閒階級,就喜歡玩這些有技術門檻的東西,平民輕易學不會,貴族就有歸屬感了。

到清代中葉時,三才碗已經成了官宦門第的標配,大戶人家也紛紛效仿。古裝劇裡常有這樣的鏡頭,客人上門,僕人便獻上蓋碗茶來。客人自己吃茶無妨,若主人端起蓋碗,口稱“請茶”時,便是逐客令,這叫“端茶送客”。《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了這一風俗的起源,大蓋是一官員手拿摺扇去拜訪上級,上級見了不爽,就說請喝茶,僕人立刻喊送客,下級只有起身告辭。

蓋碗的來龍去脈

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的團扇

蓋碗的來龍去脈

手持摺扇的常昊九段

原文只有幾句,可惜我沒找到,此中緣由可能有朋友不清楚,解釋一下。先說摺扇,過去下級在上級面前用扇子是相當無禮的行為。中國傳統的扇子是團扇,我們現在看到的宋人花鳥畫,其實多是團扇面。摺扇是宋代由日本傳入的,立刻就流行起來了,因為摺扇方便收納,官員平時可以揮著扇子招搖過市,見到上級便藏到袖子裡。所以剛才說的上級,見下級拿著扇子生氣,那說喝茶是怎麼回事呢?

這要先說湯,古時待客的風俗不但要吃茶,還要喝湯。宋朝的《萍州可談》裡記載:“今世俗客至先啜茶,去則啜湯,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後點茶”。我們現在燉雞一類的肉湯,古人叫羹,那時的湯是甘草肉桂一類的香料煮水,類似現在的果茶。宋時的遼指北方,元以後政治中心所在,所以客人來時喝湯,走時喝茶的風俗成了主流。那麼省略請喝湯,直接請喝茶,送客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熟悉瓷器史的朋友都知道,從來都是官窯在前面燒,民窯在後面仿,山寨的速度比華強北還快。到晚清時,蓋碗已經不再被上層社會壟斷,而是成為市井之物了,並且衍生出許多規矩,比如四川的茶館裡,把蓋子放在碗的不同位置,可以表示許多暗語。

蓋碗的來龍去脈

這是電影《茶館》裡的鏡頭,辛亥革命時的北京,常四爺正在用蓋碗喝茶,注意他和松二爺面前,除了蓋碗,還有一隻茶杯,我們埋個伏筆,一會再說。

蓋碗的來龍去脈

這是第三幕,茶館瀕臨倒閉,王掌櫃講究不起來了,自降一段,蓋碗換成了茶壺。

民國了,北京的國會還催生了一種新茶具出來。幾百個議員坐一起開會,每人面前一個蓋碗,以前沒有這種大場面。這時蓋碗的弱點暴露出來了,容量太小,數百人紛紛要添水換葉子,幾十個服務員奔走其間,場面一片混亂,於是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把茶碗搞大。

任務交給了景德鎮,那時有個江西瓷業公司,在舊倉庫裡發現了靈感,是這麼個東西。

蓋碗的來龍去脈

這不是馬克杯嘛?對,景德鎮從明朝開始就做馬克杯,不過都是歐洲人OEM的,做出來直接裝船出口。馬克杯,就是Mug,金字塔時代的埃及人發明的,主要是喝熱飲,比如啤酒——沒錯,那時啤酒要趁熱喝。後來傳到了歐洲,材質是木頭金屬等等,明朝開始從中國訂做瓷的,中國人才看不上這種水桶形的怪物,從來不用。

蓋碗的來龍去脈

江西瓷業公司給馬克杯加了個蓋,以利保溫,冠以總理名號,叫中山杯,算交差了。因為杯身是直筒形,又名中山筒,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使用有把的茶杯。

蓋碗的來龍去脈

中山杯的好處是大,容積至少相當於兩個蓋碗。1958年,國務院訂做辦公用茶杯,醴陵瓷廠把中山杯改良了,底足做成內收的曲線,叫解放杯。後來辦公杯又發展出許多款式,都以中山杯和解放杯為基礎。

辦公杯佔據主流後,蓋碗似乎可以退出歷史舞臺了,非也,蓋碗搖身一變,開始發揮茶壺的功能。我們再看一眼《茶館》的劇照,茶客面前除了蓋碗,還有一隻茶杯。那時蓋碗可以直接喝,如果茶泡好了不想喝,又怕茶越泡越濃,就先把茶倒到杯子裡,一會再喝。

現在已經考證不出這種用法始於何時了,估計是在晚清的廣東。較之茶壺,蓋碗的好處是易清洗,尤其是烏龍一類的大葉茶渣,從壺裡清出來很麻煩。還有一點,蓋碗口大利散熱,不至於把葉子悶熟。現在的蓋碗基本上都是分茶用的,與紫砂壺平分秋色。而且從人手一隻蓋碗,改為多人共用一隻,弱聯繫變成強聯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蓋碗的來龍去脈

宋定窯託盞


蓋碗的來龍去脈

清青花加彩蓋碗


我們再回顧一下蓋碗器形的演化軌跡,早期的託盞用於煎茶和點茶,只盛烹好的茶湯,所以做的淺。後來用於泡茶法的蓋碗底部要存茶葉,就做的高一些。

蓋碗的來龍去脈

有泉堂制蓋碗

現在用於分茶的蓋碗有兩個變化,一是大撇口,就是把口沿做成外翻的喇叭形,二是加高環形蓋鈕。這麼做的目的是儘量減少與手接觸的面積,防燙。這種蓋碗中的託碟已經沒有實用功能了,但還是標配,屬於習慣冗餘,要完全淘汰託碟,估計還得幾代人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