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劉備?

青梅煮史


劉備是不可多得的,能夠讓下屬有歸屬感的領導。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劉備的過人之處。劉備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家族背景強大,但卻是幼年草根的他,40歲開始創業,最後成就了三足鼎立的蜀漢政權。具體他有哪些超人之處呢?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

第一,胸有大志。一個人要取得事業成功,首先必須有目標,有方向。我們查閱不管是正史《三國志》還是野史,並不能找到關於劉備出生證明的具體文獻,他自稱漢景帝劉啟庶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啟第十九代玄孫。劉備從小不是太擅長讀書,但是說話邏輯性和合理性非常了得,以至於很多人都不敢小看他。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著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你看看小時候就是這樣。後來參加了黃巾軍起義,履立戰功。大約四十歲開始,結識了荊州牧劉表,兩個人經常一起聊天,有一回劉備看到自己大腿上多出了一塊肉,黯然傷神,劉表問他,他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你看看,心裡多麼憂國憂民,多麼有胸懷大志向。

第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鍥而不捨。這可真是金石可鏤的不懈精神啊。15歲外出遊學,師從九江太守盧植,就開始結交很多的朋友。23歲,也就是公元184年,參加了鎮壓黃巾軍起義的隊伍,屢立戰功,但是因為鞭打都郵棄官而走。後來又參加了大將軍何進打盜賊的隊伍。劉備先後參加了很多戰役。黃巾之亂、祀水關之戰、虎牢關之戰、徐州之戰、過五關斬六將(之後劉關張會面,路上遇趙雲)博望坡之戰、長板之戰、赤壁之戰、益州之戰、荊州之戰、成都之戰、智取瓦口隘、定軍山之戰、智取漢中、樊城之戰。另外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戰事,實際上在一開始的時候,劉備一直都是處處受挫,後來認識了關羽和張飛好了一點,再後來認識了徐庶又好了一些,再後來結識了諸葛亮就開始了人生的大展宏圖。

第三,面帶微笑,不怒自威,面貌和藹這是劉備唯一的優良硬件設備。他,禮賢下士,守時守信,重情重義,高情商,這是他最大的軟實力,彌補了他太多的文采武略的不足。劉備在這一點上,有他的自然優勢,那就是他的性格和成長經歷。不愛說話,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喜歡結交豪傑,當地豪俠都爭著依附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馬超,黃忠,鳳雛,都悉數願意歸順於他。徐庶竟然為了劉備,心在曹營心在漢,徐庶在曹營一言不發。劉備下南陽,三請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諸葛亮為了試探於他多次不見,他竟然如約而至。最後打動了諸葛亮,這一去就是身先死,再也沒有回來。再就是,超人呂布都願意為他轅門射戟化解危難【雖然後來白門樓呂布被曹誅殺,劉備沒有相助,很多人對他有微詞,但是,呂布確實不夠忠誠,這完全不是一類人的必然結果,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啊】,劉表自願獻荊州,劉璋自願獻西川。劉備從來不以貌取人,年輕時追誰何進打強盜,竟然打動了強盜。鳳雛龐統其貌不揚,在吳國碰壁,來到西蜀,劉備禮賢下士,親自迎接。至此可比管仲樂毅的伏龍鳳雛都盡若次。可見劉備的性格魅力,情商優勢有多強大。由於這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不一一贅述了。

第四,得民心者得天下,愛民如子。劉備在這方面,不管是刻意所為也好,還是心甘情願也罷。他確實做到了那個時代的極致。劉備新野牧的時候,當地流傳了一段佳話“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安足”你看看,多麼強大的內心信賴。後來,曹操攻打新野,劉備竟然帶著願意追隨他的百姓一起逃難,這才有了趙雲萬馬軍中殺了七進七出長坂坡的美名,也就是在這場戰鬥之後,有出了“劉備摔孩子”的重情重義的故事。

劉備的過人之處,不在於自己文采武略有多高,在文采和武略方面,跟曹操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幾條街的差距,但是最後能夠取得前三甲,甚至略乎第二名的佳績,如果不是龐統早早身先死,如果不是大意失荊州,如果不是夷陵之戰大傷元氣,劉備或許還會更遠。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劉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經過鎮壓黃巾,群雄混戰,曹操脫穎而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統一北方,穩固了自己的地盤。曹操這時沒有代漢自立,而是漢丞相。但這時明眼人一看就知,名義上稱大漢,實際上漢帝名存實亡,恢復大漢,還於舊都,就成了一些有識之士的終生理想,畢竟人心思安,人心思漢,都想早點結束紛亂,迴歸盛漢時的統治。因為200年前漢光武帝劉秀為恢復大漢,已做出了榜樣,有志之士都思得漢室明主,為恢復大漢做出一翻曠世之業。諸葛亮也正是有這樣的理想的人,在他的思想裡,他輔佐的明主,首先必須是漢室之胄,其次才得是明主。因此諸葛亮躬耕隆中,經過多年多方觀察,劉表、劉璋等輩,皆不是能成大事之人,唯有劉備,世之梟雄,尚可輔助,只是力量太微弱了,無奈也只有瘸子裡挑將軍了。其他曹操、孫權等輩,非漢室苗裔,作為一心忠於漢室的諸葛亮,恐怕考慮都沒考慮過要投靠。現在有些人臆測,是因為曹操、孫權當時周圍已人才濟濟,既使諸葛亮去投靠了,也很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做出一翻功業來。諸葛亮一向志向高潔,對大漢忠貞不渝,如果這樣臆測,那真是有辱諸葛武侯了!


sunjin72976689


在小編看來第一點原因是劉備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說起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從這個歷史典故中我們也能看出,劉備對於諸葛亮是相當尊敬的,不然他也不會持之以恆的去拜訪諸葛亮。劉備雖然不才,但他當時也已經是一方政權的領導者,手中兵馬雖然不多,但也擁有了幾員大將。從他當時的身份地位來看,他完全沒有必要對諸葛亮那般低聲下氣,當時隨他一起去拜訪諸葛亮的關羽和張飛,面對諸葛亮這般避而不見的行為,心中早已經十分惱怒,可劉備卻一點都沒有生氣,反而以更加謙卑的姿態,等待著諸葛亮的出現,劉備如此仁義之舉又怎能不讓諸葛亮心動呢?

  第二點原因則在於劉備的仁義之心很讓諸葛亮看重。劉備自從起兵以來,他能夠得到大家的尊重,靠的就是那仁義之心。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對劉備的仁義的描述有這樣一句話:我寧願去死也絕不幹不仁不義之事。從這句話中我們也能夠看出,劉備的仁義是他一生所堅持的基本原則,而這些也能夠從他的為人處事中得到展現。劉備出道就是靠著仁義之心才籠絡了不少人才名將,這也為他日後奪得三分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若提到劉備這個名字,英雄豪傑最先想到的恐怕不是他劉皇叔的身份,而是他的仁義之心,這點也是諸葛亮最為看重的,更何況諸葛亮還以管仲和樂毅為榜樣,那這樣的他自然會先選擇劉備。

  小編認為最後一個原因在於曹操過於殘暴,孫權太過稚嫩,諸葛亮只能選人品相對正直,心性成熟的劉備。曹操雖然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人,但他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為人手段太過狠毒。諸葛亮當時之所以沒能選擇曹操,很有可能是因為當年曹操曾經率軍對他的家鄉徐州進行過大屠殺。諸葛亮少年時期長期居住在徐州城中,因此他必然聽說過曹操兇狠的手段。這樣的暴虐性情對諸葛亮來說是他不能接受的,諸葛亮自然不會投靠一個殘暴的君主,孫權就更不用說了,孫權雖然自幼聰明,但是和劉備比起來還是太過於稚嫩,若去輔佐這樣一個年輕有為的主君,諸葛亮也不一定能夠得到信任。

  從以上這幾方面原因來看,小編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會選擇劉備,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劉備要比其他人更加有誠意,這也是最能打動諸葛亮的地方。像諸葛亮這般聰明的人物,若出山之後得不到主君的重視,還不如一直待在山中,劉備對他的看重也讓他感到放心,這也是他會選擇劉備的原因之一。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了,你覺得諸葛亮為什麼會選擇劉備呢?如果有什麼想法和看法,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的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藝花花


諸葛亮公元207年出山來輔佐劉備,

諸葛亮:“我要上馬管軍,下馬管民”

曹操 :“來,這個大漢丞相你來做”

孫權 :“我有周瑜和張昭”

劉備 :“行,管我都行”

諸葛亮:“走,皇叔,咱出山了”。


1.諸葛亮自恃極高,自比管仲,樂毅。

在未出山之前,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是管仲,樂毅這樣一般的人物。

我們查閱歷史可以得知:管仲樂毅可不是一般的丞相,他們都屬於“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權力極大。諸葛亮在次自比管樂,而不自比為蕭何。就是希望能像管仲樂毅一樣,始終得到君主的信任,並且能得到極大的實權。從後期劉備死後,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手獨攬,可以看出諸葛亮內心的權力慾是極大的。


2.從曹操,劉備,孫權三位君主的年齡上,諸葛亮必選劉備

劉備,曹操,孫權,這三位君主中;曹操比諸葛亮大26歲,但性格堅毅又多疑;孫權與諸葛亮的年紀相仿(只差一歲),這兩位君主都不可能讓諸葛亮大權獨攬的。而劉備被諸葛亮大20歲,性格上又比較柔和。相比之下,只有劉備比較適合諸葛亮。

3.從曹劉孫三位君主身旁的謀士來看,只有劉備勢力單薄

1.諸葛亮出山時,曹操身邊有郭嘉,郭嘉的智慧並不低於諸葛亮,而曹操對郭嘉也是言聽計從。就算諸葛亮投靠也不可能馬上得到郭嘉的位置,所以曹操被諸葛亮第1個否決。

2.諸葛亮207年出山,這時江東孫權已經執政7年,孫權手下的張昭作為兩朝老臣,為人正直並根基深厚(家族勢力龐大),諸葛亮投靠後,很快就會邊緣化。所以孫權被諸葛亮第2個否決。


3.劉備,出身皇室後裔,公元207年是正屬於窮困潦倒之時,身旁只有關羽張飛兩位武將,沒有謀士。投靠劉備後,以諸葛亮的才能,諸葛亮可以快速的獲得君主的信任以及相應的權利。最重要的是劉備比諸葛亮大20歲,諸葛亮可以等。

4.三顧茅廬的影響太大

劉備三顧茅廬,給了諸葛亮極大的面子,一位皇叔,不惜放下身段,三次來請你出山,如果不投靠劉備,那諸葛亮將不會有出頭之日。因為大家會覺得他不識抬舉



綜上:諸葛亮必須也只能投靠劉備,除了劉備的折節下請,還有諸葛亮的政治投機心理。當然最後他賭贏了,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攬大權20年。


少校柳下惠


諸葛亮在建安六年(201年)出道,我們來看看前一年都發生了什麼。

建安五年(200年)

衣帶詔。

張繡投降曹操。

官渡之戰爆發,曹操破袁紹。

孫策被刺客刺殺,其弟孫權繼位。

在這一年,漢末的勢力割據範圍如下:

此時有一定勢力的諸侯有:曹操、袁紹、劉璋、劉表、孫權、士燮(xiè)、馬騰、張魯和公孫度。當然我們知道,此時的劉備正依附袁紹。201年,袁紹被滅,劉備投奔劉表。

我們先來個馬後炮,在上圖現有得勢力中:劉表的荊州被孫劉瓜分;劉璋的益州被劉備佔據;士燮的交州後歸附孫權;張魯的漢中投降了曹操,而馬騰、袁紹等廣大的北方諸侯勢力都被曹操吞併;公孫度的遼東存活了較長時間,魏明帝時期才派司馬懿去討伐。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諸葛亮選擇魏蜀吳勢力是最明智的,但是作為一個20歲初出茅廬的少年,如何判斷天下形勢,選擇英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良禽擇木而棲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話膾炙人口,但是真正能在亂世中做到這點的,少之又少。這是成功者的哲學,“擇木”指的是適合自己,最好的並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諸葛亮深知這個道理,透過“隆中對”,我們又知道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有深刻的認識和判斷。因此諸葛亮有信心去選擇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我們一一分解。

曹操:官渡大勝,春風得意。

官渡之戰過後,曹操儼然已經成為漢末群雄之首。而關於曹操本人,拋開演義的渲染,本是雄才偉略、文治武功、知人善用之主。(有人說曹操心胸狹隘,我卻覺得是殺伐果斷,孔融、禰衡影響力大,作為漢臣四處散佈不團結的言論,不殺恐動搖根基;楊修聰明有餘,但是參與黨爭,不殺恐毀基業;崔琰、許攸、婁圭自恃與阿滿舊交,目無主上,不殺恐亂朝政)按照常規邏輯,投奔曹操是最合理的選擇,就像我們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大國企、500強企業,因為大樹下面好乘涼,但是你只能在這陰影範圍內,失去了自主選擇的餘地。

200年-201年的曹操,正是春風得意,意氣風發之時。此時麾下武將如雲、謀士如雨,文武眾將都有官渡之功,正在爭功鬥豔。五大謀士此時也都積累了不少功勞和人脈。試想此時一個20歲的青年來毛遂自薦,直言自己有奪取天下之謀,有人會重視嗎?不會被排擠嗎?況且此時曹魏的勢頭正猛,無論是曹操還是眾謀士,都有合理的統一之謀,怎麼確定你的建議最有效呢?

因此,投奔曹操,風險最大,極有可能受不到重視,即使能力過人,也很難有一言九鼎的機會,很難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孫權:孫策新喪,根基不穩。

這一年孫策斃命,為了江東大計,把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江東地勢複雜,山水繁多,因此人力和糧食並不充足。先不說諸葛亮有沒有立江東而平天下的策略,就說目前江東的形勢。孫權初登大位,年青勢孤,本身還需要託孤重臣的輔佐。江東的政治集團也是極其鮮明和龐大的,大多數文臣武將都歷任三朝,根深蒂固。單憑孫權一人還很難扶植自己的勢力,如果兩個年輕人此時結合在一起,銳氣外露,很容易被傳統勢力扼殺在搖籃之中,即使沒辦法向孫權下手,但是作為同夥,諸葛亮極容易被扣上寵臣和佞臣的帽子,以“清君側”被消滅。

因此,孫吳集團正處於秩序建立和權利瓜分的時期,一招不慎,粉身碎骨。

劉表:故步自封,不求進取。

劉表本是漢末的風雲人物,單騎收荊州,一時傳為佳話。在其治下荊州也確實風調雨順,兵強馬壯。然而劉表此人並無大智,只想治理好荊州,不參與擴張,沒有平定天下或匡扶漢室之志。然而益州身處腹地,四鄰都虎視眈眈,怎能安穩呢?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的戰略構想是:“以荊州為基礎,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如果這兩個重要基地的統治者沒有統一天下的志向,那麼諸葛亮就算是去了,也是無用之人。

因此,在一個沒有進取精神的團隊,是沒辦法實現自身政治抱負的。

劉璋:優柔寡斷,懦弱多疑。

從傳統意義來講,劉璋是一個好人,與人為善,比較厚道。但是好人,不適合亂世。從性格上來講,劉璋缺少了作為一方諸侯該有的殺伐決斷。這樣的人,圍繞在他身邊可以,但是想要實現大的抱負不可能。因為他怕麻煩。

因此,在一個懦弱領袖的領導下,同樣沒辦法實現自身政治抱負的。

馬騰、張魯、士燮:註定是過客。

這幾個勢力,我們不說馬前還是馬後炮,他們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自身實力來看,都不足以平定天下。

因此,沒有投資的必要。

那麼現在的情況是什麼呢?

粗壯的樹枝上已經站滿了鳥;偏遠細小的枝杈承受不了雄鷹;腐朽變質的枝幹踩上去就會折斷。然而就在此時,在茂盛的大樹主幹之上,悄悄伸出一柳嫩枝,雖然細小,但是卻蘊含無限的生機。最主要的是,這是我發現的,一個僅屬於我的枝頭!


劉備

這個新枝就是劉備。我們看看劉備的心路歷程,早年因黃巾戰亂起兵,由於勢單力孤,依附於多個諸侯,先後跟隨公孫瓚、曹操、袁紹和劉表。200-201,劉備遭受人生中最大的挫折,被曹操打的四處亂跑。然而劉備繼承了祖上劉邦的特質,屢敗屢戰,從不氣餒,況且此人很有政治天賦:即使在四處逃竄的過程中,還不忘為自己造勢,攜民渡江。在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毅然為徐州出頭、援救孔融。好一招亂世收心!

我想諸葛亮肯定是讀懂了劉備的心思,並且十分看好這一特質,並認準了這一支潛力股。在主公還很落魄的時候,帶他走出困境,這才能最大限度的體現自身價值。況且,諸葛亮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

推銷自己

認準了主公,下一步就是如何把自己推銷出去。《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吹得神乎其神,還號稱臥龍。但是諸葛亮年僅20,在當時並非是名滿天下,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有一個很實用的朋友圈。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自比管仲,但是“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並未受到大家的認可。“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就夠了,我們都知道,水鏡先生司馬徽、徐庶都先後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這種推薦是巧合也好,是設計也罷,總之,諸葛亮成功的引起了劉備的注意,兩人一拍即,開始了一段君臣合力,共進榮辱的佳話。

現實意義

歷史總是能給我帶來啟示。我們生逢太平盛世,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然而人的慾望總不會因為得到而滿足,當我們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斷奮鬥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會身陷各種“戰場”。這個時候歷史就會發揮它的價值,《孫子兵法》可以廣泛用於商戰,《論語》可以用作治理國家,《黃帝內經》能夠破解人類健康的秘密。而本文所講內容,在你面臨職場選擇的時候,或多或少的可以給你一點幫助。

入行,先判斷形勢,再瞭解各家公司,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就職對象。歷史教育我們一定不要盲從,不一定最好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要看你的內心,是安逸平靜,還是波瀾壯闊。


尹禾


身負“臥龍”之譽的諸葛孔明為何接受當時“勢小力微”的劉備的請求,出山輔佐劉備爭霸天下?只單單是被劉備“三顧”之舉所感動?只是被劉備“仁義之舉”、“皇室後裔”所吸引?不!或者說是不僅僅是!

當時的諸葛孔明雖然身負"臥龍"的美譽,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交通極不發達,信息傳播極其緩慢,因此諸葛亮的名聲還只是在荊州上層文人的小圈子內小範圍的傳播荊州外部甚至荊州的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諸葛亮的“才名”。不然劉備也不會到新野那麼久了才在水鏡先生口中第一次聽到諸葛亮的名字,而後才在徐庶的強烈建議下去請“其”出山。單就這方面說這時候的孔明似乎不比當年“紙上談兵”的作為一軍之元帥前的趙括強到哪裡去——都是隻有紮實的理論知識,而沒有“實幹”經驗(當然日後輔佐劉備從無到有建立蜀國的諸葛亮完全證明了他“臥龍”稱號的實至名歸)

再讓我們看下當時的天下“諸侯”

首先,官渡之戰後的曹操以許昌為中心輻射數州之地,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威懾天下,橫掃九州之勢。文有以郭嘉、賈詡、程昱、荀彧為首的“參謀團”,武有以許褚、夏侯惇、夏侯淵、于禁為首的“將軍營”,可謂戰將如雲、謀士如雨、兵強馬壯、人才濟濟。若諸葛亮在這時投效曹操,頂多為曹操帳下一小吏,很少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曹操性格多疑除了郭嘉外,幾乎沒有人得到他的完全信任。故而若投曹操,諸葛亮很難有出頭的機會。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與諸葛亮"忠於漢室”的理念不符。所以諸葛亮不會選擇投效曹操。

荊州劉表,可以稱的上“治世之能臣”,即使身逢亂世,荊州百姓任然可以說是“安居樂業”,若是在和平時期,劉表可以稱的上是“名臣”且可以“流芳百世”。但做為身為處於亂世的一方“諸侯”,他無疑是極不合格的,面對大事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耳根子軟,這些都可以說是身為“主公”的大忌。且荊州後期基本被當地士族把控,任人唯親。故而他也不會是諸葛亮的選擇。

益州劉璋比之劉表更加不堪,就不必多說!

江東孫權,其政權可以說是建立在世家大族之上其高層文武官員可以說基本都是來自各個世家大族之人——如周瑜、張昭、魯肅。而諸葛亮作為一個“外來者”也難有什麼好的的位置。且其兄諸葛瑾亦在孫吳,諸葛亮也不會去和諸葛瑾“搶位置”

轉來轉去,也就只有勢力薄弱、宅心仁厚、胸懷寬廣、享有"仁義之名"且佔據大義之名的“皇叔”劉備是相對而言的最好的選擇了。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選擇並沒有錯,劉備對於身懷“屠龍之技”的諸葛亮可以說是信任之致,而諸葛亮也沒有辜負這份信任,幫助劉備打下了諾大基業。從大的歷史上來說,諸葛亮與劉備的搭配可以稱的上標準“仁主賢臣”的組合了!(有的人可能會說劉備虛偽,如果一個人可以裝仁義、裝“聖人”裝一輩子,且不說他是不是裝的,就算真的是裝的,那也可是稱的上是"仁主”、"聖人"了。畢竟就算是裝的,那麼裝一輩子又和真的有何區別呢?


雲飛wang


其次,當世的梟雄中,有曹操、孫權、劉表幾個備選主公。

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志向比之少年時同伴崔州平、石廣元等不可同日而語。管仲、樂毅是什麼人?管仲輔佐齊桓公,威服狄戎,開疆擴土,整飭吏治,率先成為春秋霸主;樂毅輔佐燕王,率領五國聯軍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幾乎滅國。他們都是要大包大攬,建立不世功勳的。所以諸葛亮未出山,心向已明,做就要做謀臣中的最高首腦,主公要給予他最大限度的發揮空間。

反觀這幾個備選主公。曹操手下能人太多,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荀攸一大堆謀臣,而且在200年以後,都成了曹操最信賴、親信的謀士,諸葛亮去了,也只能參知政事,像郭嘉,有張良、陳平之才,到死也才不過軍師祭酒,而且諸葛亮興復漢室的理想估計也只會落得和荀彧一樣破碎的下場。

而孫權這邊,禮賢下士倒是出了名的。但孫權集團有點像家族企業,諸葛亮去了,也只能和哥哥諸葛瑾一樣,首先就擺脫不了周瑜、張昭兩個家長的影響,可以排個第三,但絕對沒法被立刻重用。

劉表更不用說,有荊襄大族蔡家主政,雖然近在遲尺,但劉表之想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實在沒有更多的志向。

而劉備則不然,第一,他有興復漢室的願望。第二,他有潛在的軟實力,皇叔的號召力,還有強力打手關羽、張飛,唯獨缺個總參謀,這是去了肯定被放在重要位置的一家公司,發揮的空間比其他地方要大得多。

第三,三顧茅廬劉備表達了足夠多的誠意,老闆親自來請,這是天下名士還很少遇到的待遇,而且這個老闆公司雖小,潛力卻大。

正因如此,諸葛亮為自己的抬足了身價,一出山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子恆品歷史


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臣,深受劉備的信任、倚重。諸葛亮曾經隱居於隆中,後來在劉備的三顧茅廬之下而出山輔佐劉備。諸葛亮出山後,一心輔佐劉備,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從而奠定天下三分的局面。諸葛亮是劉備建立蜀漢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拖孤輔政大臣。


諸葛亮對蜀漢忠心耿耿,一心要恢復漢室,從而多次北伐曹魏,雖然最終沒能成功,但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卻深受後世的推崇。因為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和他的才智,所以諸葛亮也成為了忠臣和智者重要人物。

而諸葛亮輔佐劉備時,那時劉備的實力並不大,不僅比不上曹操的勢力,也不如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人經營的東吳,但諸葛亮還是堅定不移的輔佐劉備。

那諸葛亮為何要選擇輔佐實力較弱的劉備呢?

首先,劉備雖然實力較弱,但劉備的名氣很好,劉備很有仁義之名,同時劉備還有大漢皇室宗親的身份,被稱為劉皇叔,這一點劉備在名義上對於諸葛亮而言是名正言順的,如此也符合諸葛亮的擇主條件。


至於曹操雖然實力大,對於諸葛亮而言,曹操名為大漢丞相,實為大漢國賊。東吳孫權雖然不似曹操,卻還是不如劉備大漢皇親的身份。

其次,劉備雖然實力較弱,但是劉備對於諸葛亮而言,卻頗有求賢之心,同時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之情,而曹操、孫權也沒有。

最後,諸葛亮雖然很有才智,但他的真實成就卻是出山後做出來的。而諸葛亮出山前,諸葛亮雖然也頗有名氣,但並不是很大。


同時曹操也不太重視諸葛亮,比如就算諸葛亮後來雖然頗有成就打了不少勝仗,但那時曹操還是看不上住諸葛亮,覺得諸葛亮就是一個村夫,如此就算諸葛亮輔助諸葛亮,但曹操又怎麼會重用諸葛亮。

再則,諸葛亮才智過人,他也想發揮胸中所學而建功立業,但曹操、孫權實力頗大,他們賬下文臣謀士頗多,如此也顯示不出諸葛亮的才能,相反的,就是因為劉備的實力弱,賬下的謀士不多,如此諸葛亮輔佐劉備,不僅會得到劉備的完全重用,而且還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為。


所以,劉備雖然實力較弱,但諸葛亮還是選擇了輔佐劉備。諸葛亮輔佐劉備後,對蜀漢忠心耿耿,雖然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嘆息,但是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心,卻深受後世的推崇。


中孚鑑


不請自來

你要先了解一下諸葛亮這個家族

他雖然在出師表裡自謙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但是他真的不是布衣,也不是農民。諸葛一家是士族大家。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官二代。

諸葛一家學的是法家思想,積極入世是他們一大家的思想。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瑾,諸葛誕,諸葛亮,諸葛均。反正他們一家在各個勢力都有人當官的原因。

至於你說的曹操孫權都傻了嗎。

不是,是這樣的。大魏兵多將廣人才濟濟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盤踞江東,手下文有二張和大師(魯肅)。武有太史慈,淩統。文武全才有周郎,還有什麼六大元老,五大丞相,十二名士等等。

而相比之下,當初蜀國還沒啥人,文人中只有有孫乾,簡雍,糜竺,好不容易來個徐庶還被曹操挖走了。

所以對於諸葛亮來說,去另外兩個地方已經沒什麼好發展了,

龐統在吳國的遭遇就這樣,如果不是後來跑到了皇叔這邊,可能一輩子也沒啥政治發展了。

所以諸葛亮去劉備陣營的話,他就算混不到最高層也能混個核心什麼的吧。

而且!諸葛家我前面說了,一家人學的是法家思想。積極入世

諸葛家族都是分散投資的。

諸葛瑾去了吳國,諸葛誕在魏國,蜀國沒人,萬一最後一統了呢,所以找個人去蜀國吧!


注:我知道那個時期魏蜀吳都沒成立,這樣叫為了行文方便而已。槓精別抓這個小辮子和我撕,我讀三國的時候你還在看海綿寶寶。


另外,說回諸葛亮這個人

諸葛亮這個人雖然學法家思想。政治上不怎麼溫柔,殺人從不手軟【他真的不是諸葛悽然,不要被三國無雙什麼的騙了啊!!!】

但其實個人品德非常高,對主公的要求很高

讀三國志,你就知道劉備是真仁義但是不軟弱,而且骨子裡有遊俠的氣質。看不慣就罵,罵不贏就抽【例如打都郵,歷史上是劉備做的,不是張飛。打仗輸了沒什麼,重新找3000個饑民就敢上戰場的那種】

所以歷史上的劉備是真的很有人格魅力

應該滿足了諸葛亮對自己主公的幻想和要求

我一直覺得如果當時三顧茅廬的人不是劉備,諸葛亮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出山。雖然他們一家學的是法家思想,他們的目標就是積極入世

萬幸這個人是劉備。

所以葛相出山了

並且這一輩子,士為知己者死。



蜀中過思


諸葛亮當然是不會看錯人的,只是劉備自身能力不足。


第一、諸葛亮是典型的儒家弟子,劉備號稱劉皇叔,是漢室宗親,正兒八經的正統。諸葛亮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當然要選正人君子為老闆。

第二、劉備有雄心、有抱負,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比無雄心壯志、碌碌無為的劉表、劉璋好多了。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得知好友徐庶投靠劉備之後,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後 ,數次躲著劉備。從三顧茅廬中,可以看出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



第三、劉備勢力弱小,急需人才。在劉備手下,位極人臣的機會更大,投資風險越大,回報越豐盛。諸葛亮號稱“臥龍”,但是不是想建功立業、位極人臣?對於劉備勢力,來說諸葛亮就是一個神仙一樣的人物,自然是言聽計從。


所以總的來說,諸葛亮真的是能掐會算。但是劉備是成為三國一雄,但是對於劉備稱帝以後的膨脹,諸葛亮顯然無法想象。諸葛亮對劉備、劉禪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劉備、劉禪(比劉備好多了,對於諸葛亮是言聽計從)都是坑,帶不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