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本期嘉宾:牛远杰教授

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委员


读书人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国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医生也是读书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危难来临时,他们在逆行而战!


在天津医科⼤学第二医院院长牛远杰教授身上,你能看到读书人的所有特质,学识渊博、谈吐斯文利落、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报国不是夸夸其谈,行胜于言。


我珍惜这个报国的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武汉告急!各地陆续派医护人员援鄂。天津誓与武汉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煎饼果子”与“热干面”的友谊持续升温。前四批医疗队虽已驰援,在武汉当时严峻的形势下,仍然不够。


于是,天津决定派出由天津医大第二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以及各区县医护人员303人共同组成第五批医疗救治队援鄂。此时,牛远杰教授主动请缨,担任这支天津市派出最大规模医疗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


17年前参加非典时,牛远杰教授曾在天津医大第二医院孙光教授的带领下走进海河医院的红区,彼时他还是位年轻的医生。他说:“那时候,担任队长的孙主任51岁,与我如今的年龄差不多。”17年后,他已可以独立带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医者传承,从未间断。


半夜到达武汉天河机场时,牛远杰教授仿佛看到了美国灾难大片中的场景,偌大的机场空无一人,只有匆忙行走的各省市医疗队员的身影。几十号人坐在大巴车上,鸦雀无声。武汉市街道两旁看不到任何一个开着的店铺,甚至看不到一个行人。路边一盏孤灯,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着实有些凄凉,但这些并未让他们产生任何怯意。


“身为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在国家需要你时,能冲上去就是战士。这是我们每个人用科学、专业报国的机会,我珍惜这个机会。这种时候能为国家做些事情,是一种光荣。” 他将报国这个目标落实在援鄂行动中。抵汉后,他开始带领这支303人的队伍负责江岸方舱医院的救治工作。



初遇方舱,一切都毫无头绪。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在防疫过程中从来没用过。两三天内建成,各种硬件软件都无法与正规的医院相提并论。“硬件上,每张病床都没办法贴床号,刚来时,连纸笔都没有,患者的病例都无法书写。软件上,连一个简单地管理患者信息的计算机系统都没有。”更遑论规范的医疗秩序。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要一笔一划地画出规范来。


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对于熟稔医院管理的牛远杰教授来讲,齐人心、定制度、守规范是当务之急,这些正是他擅长的。“在路上我就在思考怎么带领这支队伍。”303人的团队来自52家不同的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一。


如何发挥出每家医院的优势,又能让他们服从统一管理是个不小的挑战。最后从专业角度上考虑,他将队伍分为两队,分别由天津医大第二医院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带队。从组织结构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牛远杰教授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在每个排班的班次上都加入党员小组,党员冲锋在前,带头服从纪律,带领群众工作。“要想让他们成为一只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一定要靠党组织。”


在他的带领下,队伍中再无自由散漫的人,而是成为了一支能够打仗的钢铁战队,遵守着铁一般的纪律。


人心齐了后,制度规范要跟上。2月12日开舱后,他首先建立了一对一的专医专护模式,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医生,每位医生都知道自己要服务于哪位患者。此外,还制定了患者登记、病区建立、病区管理、院感培训、交接班等一系列制度与规范。



牛远杰教授介绍,在方舱医院中,多数为轻症患者,其血氧饱和度都在95%以上,不会有憋气的感觉,一般都可行动自如。如发现需转入重症的患者则会及时转入定点医院救治。所以除常规诊治外,医护人员在方舱的另一项重大任务是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安慰。“患者缺洗漱用品、缺一些基础病常用药物,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提供。”患者出现悲观、焦躁等情绪,每一位医护人员也都会细心地帮助其做心理干预,度过心理上的难关。

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最近有人说,最好的医患关系在方舱医院,牛远杰教授对此深以为然。在这里,每天都有感人的事情发生。


他至今都记得一位年轻的患者小强(化名),今年18岁的小强正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进入方舱医院后却无法继续复习。医疗队得知他的情况后,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提供了一张桌子,专属的台灯,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


还有的患者一家几口都被感染,知道对方都在方舱医院中,却咫尺天涯,无法相聚;有的患者丈夫在定点医院重症病区,妻子在方舱医院。医疗队知悉后不断为双方联系,尽量在每天固定的集体活动时为一家人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医护人员的细心引导下,患者们还慢慢学会了太极拳、八段锦,会与医护人员一起唱歌跳舞叠千纸鹤。


是的,网上看到的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与患者一起唱广场舞,练太极拳的场景在江岸方舱医院也都不断上演着。牛远杰和医疗队员们还曾为2月份生日的48名患者策划的一场特别生日会,参加者都感动不已。为舒缓患者们的情绪,天津医疗队还利用废旧展板为患者做了一面特殊的“心愿墙”,“我要回家了”“武汉加油”这些心愿被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成了江岸方舱医院一道特别的风景。


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有患者主动找到医疗队担任武汉话翻译志愿者,后来形成了“小红帽”志愿者队伍。还有的患者将自己写的诗歌、感谢信送给医护人员。”提到这些的时候,牛远杰教授发自内心地笑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医患关系开始薄如蝉翼,社会上不断发生的伤医杀医事件也曾令牛远杰教授感到难过。但在方舱医院,他感受到了医患之间最淳朴的温暖。“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名声,这个职业是崇高的,不能让一小部分无良之人毁了全体医生的名誉。”他说:“倘若因此,使得以后从医者越来越少,以后谁给老百姓看病呢?”赤子本心皆为众生。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一心只想着患者。


你为患者保驾 我们为你护航


治病救人是使命,让来的人平平安安地返回是压在他肩上另一个重任。“我曾向天津市政府保证过,要把队员们一个不差地平安带回。”


一日,在江岸方舱医院,有4名保洁人员进污染区打扫后,直接穿着防护服出了污染区,污染了整个区域,这让牛远杰教授大为吃惊并引以为戒。对院感防护他不敢有一丝大意。“零感染、院感、穿脱防护服、培训”更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几个词。


为保护每位医护人员不被感染,他只有仔细仔细再仔细。除了大量规范化防护培训外,牛远杰教授在每支进舱队伍中都设了一位院感员,专门负责盯着每位医护穿脱防护衣是否规范。甚至在医疗队驻地,队员的房间里也都设置了三个分区区,污染区、相对污染区与安全区。真正地做到了心细如发,这样的认真终于换来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成绩。


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牛远杰教授强调,严把方舱医院患者出院关也是做好防护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点。“从一开始我就预见可能会有漏诊,核酸检测的阳性率只有30%,很多患者可能检测不出来,却携带了病毒,这样的患者一旦出院,后果难以想象。”因此除了核酸检测这条重要标准,江岸方舱医院还专门设了专家组严把出院关,每位患者都要有专家组的会诊单方可出院。正是因为执行了严格的措施,才换来了江岸方舱医院出院患者及医护人员们的平安。


因为在此次抗疫之战中表现突出,牛远杰教授带领的天津医疗队还荣获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愚者筑墙,智者搭桥。出于管理者的本能,在方舱医院医院呆的一个月的时间里也让牛远杰教授对方舱医院这种运行模式产生了更多思考。今后在建设新的大型会展中心及体育馆等场所时,是否可以在空间布局、通风系统、水处理系统等相关设施接口上进行相关设计,做好预留或是设计一套适合方舱医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方舱医院这种形式提供更多便利。这些建议他都提交给了有关部门,希望获得采纳。他说,我们一定要立足当前,思考长远。


谁也不知道下一场疫情会在何时到来?


休舱不休人 先锋队再战重症


3月8日,江岸方舱医院休舱。然而牛远杰教授并没有因此轻松许多,因为在3月7日凌晨12点,他又接到了另一个任务,组建一支医疗突击队增援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区。临时党委立即召开党委会部署,党员干部纷纷主动请缨,经过慎重筛选,最终选拔了11名医生、32名护士,组成“党员先锋队”驰援协和西院。牛远杰教授仍是这支队伍的领队。


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


3月8日早上,刚刚从江岸方舱医院撤出正待休整的这支队伍,未脱征衣又跨鞍,正式入驻协和西院,开启重症医疗援助。


当记者问“什么时候能回家呢?”他皱着眉思考了几秒后,坚定地回答:“我们可能会是最后撤出的一个队伍,我们也将战斗到最后一刻。”来武汉市许下的心愿并未改变。“我们一定不负重托,疫情不退,我们不走。”


融媒体记者黄玲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