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人性的惡?

林芳9079


人性中的“惡”應該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綜合!“善”是自人出生後,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而“惡”也自人出生後,潛藏於人的本體之中,但只有傷害了他人他物的利益的行為才叫惡吧!

正所謂我們每個人既不是什麼壞人,但也不見得是好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為了實現自我利益的底線也不一樣!如何控制好自己利益慾望不侵犯他人他物的利益而表現出“惡”?那就得先勇敢地看清自己的本性,然後加強文化學習,建立對世界、社會、人的正確認識,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和包容心,本著孔子的教誨“君子之於天下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比也。”的態度對己對人!


道明小微


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不能高估人性的善,低估人性的惡。善惡在一念之間。為了掙錢,不擇手段。

我在一風景區對面農家樂吃飯,出來去玩。正好邪對面有一堆推出的土,一個老人張望。中間隔一條溝。看見老人往下走,摔倒了。我跑下溝,去扶,扶不起。要上醫院,上面出現兩小夥子,問我怎麼回事?我立馬明白,轉身欲走,小夥子攔住我,叫送老人去醫院。

突然農家樂老闆的黑貝撲過來,跟我熟。老闆也跟我來,大聲罵到。

"老不死,起來,不起來我的黑虎吃你。"

又指著兩小夥子罵到"這是我朋友,還不滾。"

老闆掏出手機打電話"快過來,把你爸領走,又害人了。"

老闆告訴我。這個老不死,退體工資有,鑽了個小婊子,就這樣騙錢。把小夥子也帶壞了。

物慾扭曲了人性。惡無處不在。


隴右行思見聞錄


首先要積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身體境界。交有本事的朋友,做有本事的人。如寢室裡有四個人,有兩個是你好朋友,剩下一個很討厭,你可以聯合二個人教育幫助那個人。當你身體好,思想高時,很多人都會識趣為你讓路。當你沒到高境界時,你要學會幽默一下自己,聰明人總會給傻瓜讓路。


小太極猴劉永明


人性的惡,去接受它,應付它。生活本就如此複雜,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曾經有段時間特別懷疑人生,好像走哪裡做什麼都不順利,剛搬來一個城市城中村,住了沒多久,半夜遭遇樓下一個變態騷擾,果斷地找房子搬走;後來搬遷去了另外一個地方,莫名發現下雨天房子會漏水,不僅如此,還有奇怪的反鎖事件發生然後又因為房東漲房租撤離了…以至於在廣州過著蒙古包一樣的生活,顛沛流離了…但是現在想想,都熬過去了,人也會變得沉默了,對人家沒有多大期待,不過也同時也感激人家看到了你,生活沒那麼容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奇葩樹


如何面對人性的惡!這個問題非常好!

“人性”什麼是人性,貪噌痴佛家說一切的源頭都來源與惡,而在聖經中,更為極端,要麼邪惡,要麼天使。在聖經中人出生就是一種出錯誤,就是有罪的,需要去贖罪從而,得到解脫!得到主的寬恕,我們也能從很多方面看出西方人思想,比如,煙盒中只有一支菸了,西方思想直接了當點燃抽菸,而中國中庸思想,取出煙,讓後非常明顯的告訴各位沒有了哈!只有一隻煙了,來兄弟你抽。盡然說跑題了。

人性:我想用佛家思想來回答人性最為合適,五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即財、色、名、食、睡;係指染著色、聲、香、味、觸五境所引起的五種情慾,是人在世上都會有的五種慾望。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從古至今,罪惡的人數不甚數!又是為何走上陌路,又是為何走上絕路。有的是歷史的選擇,有的是自生慾望,有的是窮途末路!而每一個犯罪的人,踏上不歸路,就是一生的結束!要麼生,要麼去地獄!

好了,這世上關於人性的電影,拍的最好的,應該非韓國莫屬了,不如,老男孩,不可饒恕,素媛,追擊者等等…!非常多經典人性電影。

最後的最後,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啊凱


我們該如何去面對人性的善與惡?

一、善與惡的概念

1、什麼是善?

善,是人性學和倫理學研究的中心議題。在漢語中,對“善”有多種解釋,從倫理學的意義上,“善”指善良、善心、善行、慈善,是心地仁愛、品質醇厚,其反義詞是“惡”。

在先秦時代,中國先賢就提出“可欲之謂善”即人的慾望得到滿足,《論語·子路》中解釋道:“不如鄉人之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只是普遍意義上理解的“善”。“善”經常與“良心”相聯繫,宋代的理學大家朱熹對其解釋道:“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善”在雙解詞典牛津高階英漢英語中解釋為:good,符合道德的;正派的;高尚的。

在拉丁語和希臘語中,“善”由“勇敢”一詞轉化而來。亞里士多德一開始就將善定義為某人或某物活動的目標,意圖或目的,稱某物為善,就意味著它在一定條件被人追求的和人的目的之所在。《百度社科》善的定義為:在被動個體自我意識出於自願或不拒絕的情況下,主動對被動個體實施精神、語言、行為的任何一項的介入,皆為善。善的哲學定義:善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的運動、行為和存在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人們在與具體事務密切接觸、受到具體事物的影響和作用的過程,判明具體事務的運動、行為和存在符合自己的意願和意向,滿足了自己生理和心理需要,產生了稱心如意的美好感覺後,從具體事務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有別於惡的相對抽象。

綜合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各個學派、各個學科的觀點和論述,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善是人們所頌揚、讚美、追求和肯定的,一種內在價值和固有價值,是人們都喜歡且樂於內化為己的一種人類自身的規範。

2、什麼是惡?

在很多的字典裡都解釋為與“善”相對,非“善”即“惡’。在中國的古語裡有:兇、假、醜、壞、害、的含義,中國儒家的孟子用“義”作為善與惡的分界。中國倫理思想中,有關善惡的來源問題多有“義利之爭”。先秦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為,行為的善惡在於人本性的善惡。西方哲學思想是中主要是將個人的善惡與靈魂與神的意志相聯繫起來。中西方論證理解的不同,這就從側面論證了馬克思倫理學中,善與惡反映在一定社會經濟關係中的人們的利益和實踐活動的要求。

2、善與惡的關係

善與惡是一對矛盾,二者具有同一性又有鬥爭性,沒有善我們就不能說惡,反亦如此,二者互為彼此存在的合理性前提,善與惡就是一個對立的命題。

根據善的程度可以分為:至善(也叫純粹善)和實踐善(也可以說是形而上之善和形而下之善)羅斯認為,“善”主要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作為手段的善”與“作為目的的善”或“自在之善”,就實踐的觀點來說,純粹善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是實踐善。就目的和最終的結果來說有下列幾種情形:

(1)無私利他是至善;

(2)為己利他,是一種基本上的善;

(3)單純利己,這是基本的善;

(4)純粹害己,是最低的惡;

(5)損人利己,這是基本的惡;

(6)純粹害他,這是至惡。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和實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判斷依據,並得出相關結論。

二、人性的概念

“人性”,顧名思義,由“人”和“性”構成,“人”就是人類,“性”就是屬性,是不能脫離主體人而存在的東西。簡而言之,“人性”就是人都具有的屬性。如果按照人性的這個定義,也就意味著:人性是一個人生而固有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三字經》寫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百度社科》這樣定義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本性並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層面,而是受所處社會環境影響的。

這一論斷卻有著嚴重的邏輯錯誤,人的本性應是與身俱來的東西,在不受後天影響的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人的自然特徵,後天的社會影響只是對人的本性的激發和引導,卻不能將這種激發和引導就理解為這就是人的本性,這是不科學的。

三、人性善、人性惡

關於人性善惡的話題在中國自孟子、荀子提出自己的觀點後,國內外不同流派的不同學者持不同的觀點。大體上在中國“人性善”是主流,而在西方“人性惡”佔據主導地位,人得一生都要不斷地做好事來贖罪,其提倡的原罪說與中國的性惡論有相似之處。性善論者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持性惡論者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兩派觀點鮮明對立,誰也不能說服誰。德國著名的辯證法大師黑格爾認為性惡論比性善論偉大得多。國內是由張岱年提出來的性善論要比性惡論更偉大。

孟子和荀子同屬於戰國人,排除個人因素,他們有著同樣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而荀子則說:“今之人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而孟子卻說道:“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認為,人的好利本性發展成了惡,這是人性的必然;孟子,提倡性善與仁政結合,統治者就能統治好天下。他們各自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或是各自對人性的信仰。

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社會屬性高於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每一個人在萌芽狀態,每一的人的社會屬性都得靠後天的鍛鍊和培養。如果片面的認為人性是“善”,我們就不需要聖王、禮義,老師僅“授業”就足矣,可是這顯然是與我們現在提倡的教師職業觀是相悖的。如果人性是“惡”我們一生下來就是醜惡貪婪的,其實是將人的趨利避害的自然屬性混淆為了人性惡,而且從後天行為的惡為依據,推出先天惡的觀點,這顯然也是不合理得。中間派告子的:人無惡的觀點也只是將人的自然屬性高於了社會屬性,認為人的社會屬性是在自然屬性之上的,這與我們傳統的社會屬性高於自然屬性的觀點是相悖的。我們公共政策和外交政策都是建立在理性地權衡利弊之上的,他們不可能為了善而放棄利益,國家間表現得尤其明顯,這時好像人性惡要偉大一點;而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卻產生於壓迫剝削的資本主義社會,這時人性善好像又是更勝一籌,足見片面的認為人性善與人性惡都是不合理的。

四、我們該如何去面對人性的善與惡

善惡源於後天的培育。人類社會總是在善惡這對矛盾作用中不斷向前發展的,善與惡,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兩個方面,人的社會屬性的最主要矛盾。人們的善惡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敬畏、特定的經濟社會關係和實踐。

1、善惡源於敬畏

蘇聯學者謝苗諾夫,通過對大量民族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認為:“原始人最初的規範是禁忌,瞭解了禁忌的實質,我們就瞭解了人與動物的界限”。人的敬畏來源於後天社會生活的培養,人剛剛處於萌芽狀態時是無所謂敬畏的。人的社會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嘗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被傷害、為自然界各種自然現象所驚奇,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長輩的經驗的傳授和外界誘導。這種敬畏來自於人個體自身的經驗和長輩們的經驗,很顯然這種敬畏不是簡單的自發形成的 , 而是與特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文化息息相關。

(1)敬畏自然

在原始社會,在私有制出現之前,人類沒有剝削和壓迫,人類處於原始的狀態。人們對於自然和自然規律的敬畏,使得人們聚集起來群居生活,依靠大家的力量來維持著自生的生存和延續,人們懷著敬畏研究自然和自然規律,但又不能完全解釋自然,就使得神話、宗教、封建迷信、自然科學和哲學應運而生,人們懂得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與自然抗爭的,原始人就懂得群居生活,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共享食物,那時沒有惡的市場。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大地增強,人類與自然逐漸分離,自然對人們的影響逐漸削弱,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提出來“人定勝天”、“人類是自然界的主宰”、“人是最偉大的動物”等口號,“人類中心主義”思潮開始氾濫,便開始隨意的毀壞自然、汙染環境,這是對自然敬畏嚴重缺失的必然。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不得不為自己的惡行買單,大氣汙染、各種疾病、生態失衡、酸雨等問題頻頻發生,我們人類又不得不開始審視自身,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張的口號也隨之出現。

(2)敬畏社會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嚴重削弱,自然對人類的影響也就退居其次,對人類自身影響最大的是人類社會。到了現代人們越是感覺到人類社會力量的巨大,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敬畏,中國和美洲不同的圖騰崇拜不同的天神,西方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的佛教等其實質都是對文化的一種敬畏。

文化和道德對人們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就像自由、平等、博愛對全世界的影響,出於對這種力量的敬畏,這與當下一國即使出兵佔領了他國,也不敢宣佈這是他的領土或是殖民地是一樣的。許多人不敢犯法,是出於對國家強制力的一種敬畏;人類要穿衣服才能出門是對於社會輿論和傳統道德的敬畏等等。但是對於一些甘當“錢”、“權”奴隸的人來說,他們的敬畏讓渡給了人類慾望,所以拜物教主義就大行其道,人們的善就損失殆盡。從這個意義上說敬畏的缺失是罪之首、惡之源。

2、經濟關係和實踐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善與惡反映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中的人們的利益和實踐活動的要求。善惡觀念是人們在社會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並隨著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評價善惡必須是與是否符合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為標準。善和惡是人類歷史的兩個方面,對金錢和財富的追求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真善美的追求促進了人類精神文明的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說善與惡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只是其作用的方向不同而已。所以脫離了特定的經濟社會關係關係和實踐來談善惡,是沒有科學依據和標準的,就像我們今天不能要求原始人懂得真善美,亞里士多德懂得使用電腦,牛頓知道愛因斯坦相對論一樣。

(1)不同的階級不同人群對善惡標準不一樣。文化、政治都是為階級服務的工具,善與惡的標準在不同的社會發展時期是不一樣的,有這鮮明的時代色彩。封建社會,地主利用土地壓迫剝削人們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善,農民看來是一種惡;資本主義社會,追逐金錢壓迫無產階級和農民,在資產階級看來是一種善,而在無產階級和農民看來那就是一種惡;有的人為了自己的貪慾殘殺犀牛,偷獵者認為這是一種善,而對於犀牛和環保主義者那就是一種惡等等,這些我們都不難理解,人們總是在為自己採取的行動尋求合理理由,只是大家的理由不同而已。

(2)不同的實踐對善惡標準不同。人們總是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環境中,就是同一時代的人也有不同的生活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善惡標準,如同封建社會提倡男尊女卑、三綱五常,而今天卻猛烈抨擊。

五、全文總結

人生而如白紙,出於自身生理的需要適當的索取不能稱為惡,善和惡是人們基於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評判,以行為的善和惡來反推人本性的善和惡的邏輯是極不合理的。面對近年國際、國內的“惡性案件”等社會事件和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衝突、種族歧視、信仰危機等問題,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對人們進行教育,充分發揮其向善的本性和願望,外界制定的一整套社會規則、法律規範、行為規範去正確引導和激勵,從而實現善的行為和結果。

【親愛的朋友,這裡期待你的精彩評價......歡迎你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如何面對人性的惡?

人性有善的一面,就有惡的一面,善的人,說善話,做善事,積善德;同樣惡的人,說惡話,做惡事,積惡德。

我們村子裡有一個人,那時他的老公是拿國家工資的,他有3個小孩,2個女兒,一個兒子,她在我們村子裡算是富裕的家庭了,但是她的性格很不好,天天動不動就跟鄉鄰吵架,每一次吵架都要在人家屋前罵半天,罵的很難聽,什麼惡毒的話都能罵出口,直到罵到自己不想

罵為止,村子裡的人都很怕她,十家有九家不和她們家說話,在我們家也罵過,她拿個破盆,坐在我家大門前,邊敲邊罵,罵了一大半天,我們全家都沒有理她。後來她的惡報來了,40多歲,她老公就得了重病死了,現在兒子離了2次婚了,小女兒也離了婚,村子裡的人基本上都蓋了新房子,只有她還住在原來的老土磚房裡,比不上村子裡任何哪一家。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人性的惡,你不要去理它,交給上天吧,把你自己的善延續下去。


華南HUANAN


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其實我的生活很平淡,上學,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收入不是很多,但是足夠維持生活。願意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也收穫很多。因為生活的狀態和工作的關係。我認為很多時候所謂的好與不好,沒有那麼絕對。甚至在我的心裡面覺得沒有壞人。

但本著對這個問題負責任的態度,我思考了很久。雖然有人說人性本善,有人說人性本惡。我無法拿出一個確切的結論。但是我想說的一點是壞人確實是存在的。很多年平淡地生活讓我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讓我有這個想法是因為王寶強的離婚事件,那一刻讓我忽然間感覺到。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壞人的!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去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也許他有其他的原因,有他充分的理由,但是我們必須看見一些行為背後,確實給其他人帶來了傷害。

我不好說人性的惡到底是什麼?人性惡,也許是索求無度。也許是見不得別人好,也許是自己痛苦,就不允許別人快樂。但是不管怎麼樣一個人以任何理由去傷害另外一個人都是不能接受的。

至於怎麼去對付人性的惡?也許有人會說用善良溫暖他,用陽光照耀他,但是這個效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效。也有人說走法律的途徑,當然這種傷害如果觸碰到法律的話,法律是我們可以倚仗的一個武器來保護自己。

但是如果這些行為還沒有觸碰到法律的時候。我想有力量的拒絕不允許他傷害自己,並且和他保持適當的距離。

我很遺憾關於人性善惡的問題是太大的一個哲學問題。沒有具體的事件很難去探討如此恢宏的一個話題。

無論怎樣我能夠給出的結論就是:有力量的拒絕和遠離,保護好自己和自己愛的人才是我們每個微小的生命很重要的事情。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你好,人性都有兩面,善與惡,有的人總表現出善的一面多點,而有的人言行舉止總讓人不舒服,讓人厭惡。

人生幾十年,善惡之人我見過許許多多,人性的貪婪是無止境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要遇上惡人的,怎樣去面對他們還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我始終相信因果循環,善惡有報的。

所以我總是用我的善意去化解別人的惡意,我善不代表我懦弱,我善代表我寬容,大度。

遇見人惡,我可憐他,我用我大度去開解他。

有句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要導人一心向善的。

結善因,得善果。

善,讓我明白人生的真諦。

善,讓我避免許多無妄之災。

善,讓我的生活多姿多彩,煩惱盡失。





深漂阿輝


首先聲明 ,本人觀點有些也許會不如各位看官的意,不喜勿噴。

在沒有法律之前,最早的人類社會組織規則是由宗教所提出來的,所以我先從不同的宗教說起。

不同的宗教教義中,人之初所攜帶的標籤是不同的。比如有的教義中提到“人之初性本善”,又有的教義提出“人之初性本惡”“人生來自帶的幾宗罪”。

那麼我們首先先要明確的什麼是“惡”?

在發表觀點前,舉個列子。

一個嬰兒,需要吃母乳。

有的觀點是,“嬰兒吃母乳,母親的母乳是由母親血液轉化而來的。嬰兒吃母乳,所以本性是惡的”

嬰兒對時間萬物好奇,對小動物有愛心

所以有觀點是,“嬰兒是善良的。

那麼我們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問題,我們站在嬰兒的角度去想“1.餓了吃母乳,不對嗎?2.對待未知,用好奇心去探索也是正常的吧?”

所以,我的觀點是,以任何單一的角度看待“惡”字 ,和探討“惡”字,是不準確的。沒有討論的必要。

那麼會有人較真的說 ,就是要討論的話。

我的觀點是,這個社會中,唯一能夠作為“惡”字評判的標準是法律。事出有因千萬條,唯有理法第一條。

從春秋戰國時期看,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提出的商鞅變法,確認了法律為唯一社會準則,幾代秦王堅持依法治國的理念,才造就了中國大地上的大秦帝國,結束了戰亂紛爭。

現在,我們身在和平且欣欣向榮的新生活中,也是因為依法治國,才會使社會有了基本的規則。

所以,我的觀點是,只有法律的前提下,才能討論“惡”。沒有法律為準繩的前提下,無法討論“惡”這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