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區別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區別,東廠西廠錦衣衛分別是幹什麼的,有什麼權利職能呢,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都屬於廠衛,是明朝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設立的,西廠內行廠建立的時間不長

很多來揭秘吧秘友對東廠西廠錦衣衛三者之間的職能不甚瞭解,來揭秘吧通過本文對三者之間的權利鬥爭做個介紹。

明朝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設立了廠衛,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衛,指錦衣衛。合稱廠衛。錦衣衛是皇帝的貼身侍衛軍,負責警戒和儀仗等事務, 後來增加了密緝和監視官民的職能,起初只有1500餘人,後來竟然發展到五六萬之眾。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區別


除了錦衣衛之外,明朝還有另外兩個特務機構,那就是東廠和西廠。東廠的建立者是明成祖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後,朱棣一直擔心帝位不穩,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他並不十分支持。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區別


為了鞏固政權,朱棣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機構,但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還不夠用,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在朱棣起兵的過程中,一些宦官出過很大的力,如著名的鄭和、道衍等人,所以在他心目中,還是覺得宦官比較可靠,而且他們身處皇宮,聯繫起來也比較方便。就這樣,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建立了一個由宦官掌領的偵緝機構,由於其地址位於東安門北側,因此被命名為東廠。

東廠建立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是專門刺探和鎮壓有損朝廷行為的特務組織,它與錦衣衛有相似之處, 同時又不同於錦衣衛,首先東廠是由宦官控制,其次還具有監視錦衣衛的職能,廠員一般由錦衣衛中的兇殘分子和一些亡命之徒充任,他們可以到包括國家機構在內的任何地方蒐集情報,是朝廷心腹,東廠自建立後,一直與錦衣衛並存,直至明朝滅亡。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區別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但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主和廠督,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

除此以外,東廠中設千戶一名,百戶一名,掌班、領班、司房若干,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也稱檔頭,番役就是我們俗稱的番子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區別


由於東廠廠主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與東廠相對的是西廠,西廠在歷史上只短期存在過,明憲宗成化年間,先是京城內出現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著又有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明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

於是他身邊的小太監汪直被選中,派往宮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這個機會,到處捕風捉影,蒐羅了不少所謂的“秘密消息”報告給了憲宗。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對汪直的表現也十分滿意,要他繼續做下去。幾個月後,憲宗成立了一個新的內廷機構——西廠,首領便是汪直。

西廠的軍官主要從禁衛軍中選拔,這些人再自行選置部下,短短几個月內,西廠人員極度擴充,其勢力甚至超過了老前輩東廠。西廠的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財,拼命地構置大案、要案,其辦案數量之多、速度之快、牽扯人員之眾都遠遠超過了東廠和錦衣衛。

西廠在全國佈下偵緝網,主要打擊對象是京內外官員,一旦懷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經由皇帝同意,之後當然就是嚴刑逼供,爭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對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會被西廠以妖言罪從重處置。在這種情況下,西廠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

東廠西廠錦衣衛的區別


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但沒有西廠的日子總讓憲宗覺得沒有安全感,奸臣戴縉在得知皇帝的心思後,主動上書,大肆吹捧汪直。憲宗大喜,立刻恢復西廠,廢與舉之間,只相隔一個月。汪直復出後,更加嚴酷地辦案,戴縉也得以升職。在此後的5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

後來,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引起皇帝的警覺,汪直最終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明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這時西廠和東廠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一時間,錦衣衛、東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並存,緹騎四處,天下騷動。

內行廠又稱內辦事廠,由明武宗時的大宦官劉瑾於正德初年建立,其目的是加強對錦衣衛和東廠的控制,凡進內行廠的犯人都先受杖責,然後發配到邊遠地區,劉瑾被殺後,內行廠也隨之解散,前後不足5年。

直到劉瑾倒臺,武宗才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只保留錦衣衛和東廠,明朝皇帝設廠衛的根本目的是為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不料,廠衛的倒行逆施,反而加速了各種矛盾激化,促使明末農民起義爆發,延續300多年的明王朝終於被推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