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刺被淘汰是因為太殘忍還是因為不實用?

楓梧簫楠


軍刺到現在也沒有被淘汰,只不過軍刺的本來任務比較少了,尤其是原來的主要功能拼刺,在現在已經是很少能用到了,按照比較靠譜的資料,最近一次拼刺還是在10年前的伊拉克巴士拉附近,英軍和反美武裝進行的一次作戰,英軍打光了子彈,對於反美武裝發動了刺刀衝鋒。

這種是比利時FN公司出產的刺刀,就是用一個套管把一根刺固定在槍管上,這種刺刀使用的步槍還很多包括FNC步槍G-3步槍,在八十年代就已經被認為是當時最差的刺刀。


後來FN公司借鑑蘇聯裝備在AKM自動步槍上的刺刀生產的刺刀,當時刀+鞘=鉗這種組合風靡一時,現在大部分的刺刀都有這種功能,包括美國的M-9,中國的95刺刀都是這樣。

其實,早期的刺刀就是這種樣子。一個套管外面伸出來一根刺。

刺刀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早期火槍射速低,在和騎兵的作戰中十分被動,在火槍兵增加刺刀以後,火槍和刺刀結合以後可以作為長矛使用這樣增加隊形中火槍手的數量,加強了火力,而又不會減弱由於沒有長矛手,在近戰中火槍手的不利地位。

不過隨著熱兵器的發現,金屬定裝子彈和自動武器的出現,特別是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的普及,戰場上的火力密度大大的加強,而騎兵由於自身無法適應戰場的變化而被淘汰,現在的步兵已經不用再考慮對付騎兵,而現在突擊步槍的火力已經足夠對付對方的步兵,這種情況在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爭中非常常見,日軍端著刺刀發動的衝鋒,在美軍的步槍機槍衝鋒槍的火網面前被打的屍橫遍野。

不過,刺刀這種冷兵器在現在的戰場上還是有一席之地,就像飛行員的手槍一樣,還是會用上的,所以現在各個國家還是在步槍上裝備了刺刀,不過現在的刺刀都是可拆卸,多用途方向轉變,刺刀現在至少是除了刺刀可以作為匕首使用,有的可以有其他的用途,而原來那種固定在槍管上的摺疊刺刀已經是不多見了,而單一功能的刺也是在不斷的淘汰,但是刺刀還是在各國繼續裝備,而且也是不斷完善發展。


紅色手電筒


軍刺的話,如果說是三稜軍刺,它被淘汰就是不實用。而所謂太殘忍這些說法,無非就是一些人杜撰出來了,被人神化過頭了。其實三稜軍刺就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刺刀,沒什麼太特別的地方。

網上關於三稜軍刺放血、淬毒、不便縫合的傳聞都是假的。三稜軍刺,我們看下這個東西,就是當時鋼的質量不過關,加了三根加強筋增加強度罷了。三稜軍刺的作用僅僅是存在於安裝在槍口和敵人拼刺刀用,用手握持格鬥都不方便。

類似於三稜軍刺這類,多數存在於19世紀的那些刺刀上面。而二戰蘇軍的莫辛納甘上的刺刀也是這樣,除了拼刺以外,一點作用都沒有了,根本就不實用。再說殘忍這方面,放血不便縫合什麼的都不存在,被任何刀捅傷,只要傷在關鍵部位,不及時處理,都會失血過多而死。至於不便縫合,這點應該是個醫院就可以做到的。

我們看下現代的刺刀,都是趨向於多功能化,能劈能砍能鋸,單手握持格鬥,都是可以做到的。而這些功能,三稜軍刺全沒有,三稜軍刺功能太過單一,淘汰基本就是個必然,想割繩子,三稜軍刺都做不到,你說要它有啥用?

再看現代作戰,身上帶200多發子彈,一般是很少有拼刺刀的時機,誰沒事去拼刺刀?現代的刺刀更類似於一把匕首,放在槍口當刺刀用,應該算是個附屬功能,主要還是用手握持做一些事情。


軍武文齋


戰後對刺刀還這麼執著的估計也就只有中國一家了,在第一代制式槍械上全部安裝上刺刀,本來人家原廠AK都是配備可拆卸刺刀而已,中國可倒好直接裝上固定的槍刺。估計是在抗日戰爭中被日本給影響到了,在全球都在走向自動步槍的時候,中國還在迷戀半自動全威力彈一發子彈解決一個敵人精確射擊的思想上,中國直到作戰前都是一個步兵班2把56衝剩下全是56半的配置,這勤儉持家的精神和日本扣扣索索的非常類似。而直到81式之後才取消了槍刺的設計,主要還是因為用不上。
56式半自動步槍上的固定槍刺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歐州戰場的戰爭形式早就進入了裝甲部隊的突擊對抗、城市戰等戰爭新形勢,空地作戰聯合一體化、摩托化、機械化等方式基本上不怎麼用得上刺刀這玩意,但還是會配備。而在亞洲戰場上由於戰爭形式還停留在一戰,所以刺刀還有著大用處,而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人對中國軍隊的拼刺優勢失靈了,因為美軍直接不和你拼刺,直接拿自動武器和手槍突突,所以中國在建國後的戰爭意識與世界同行們相比是落後的。三稜刺這玩意威力雖然大,但是用處並沒有刺刀多,不過製造工藝比刺刀簡單,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選擇三稜刺的原因。
63式自動步槍上的槍刺,而且長度還不短


但是在經過越戰之後發現,軍刺根本用不上,而且中國班組半自動步槍的火力根本壓制不住越南的班組火力,因為越南拿的是清一色56衝(中國援助的),在叢林戰中過長的武器施展不開,反應過慢,如果再打開刺刀長度更加長,而且刺刀還加重槍支的重量,對射擊精度有不利的影響。所以在後來的81式就不再使用固定式槍刺,採用匕首式的刺刀。所以由於在現代戰爭用處不大,所以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越軍的班組武器配置

中國班組武器的配置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武器從來都不會因為什麼太殘忍、不講人道而被淘汰,決定一種武器裝備會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的從來都是它的實用性。對於那些說武器由於太不人道而被淘汰、被禁止的說法,大家當個段子聽聽就好,因為在實際中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會考慮一款武器人不人道,他們只會考慮這款武器經不經濟、實不實用,舉個例子,大家老生常談的開花彈,也就是那些擴展性彈藥,比如常見的空尖彈、軟尖彈、rip彈等,而海牙公約裡好像也確實提到過禁止使用擴張性彈藥,但是今天的軍隊為什麼沒有裝備這這種武器呢?真的是因為國際公約的限制麼?

▲rip子彈

不是,而是因為空尖彈、軟尖彈這些擴張型子彈在戰場上的實用性不高,因為戰場上的士兵一般都有著相對較高的防護水平,各種防彈衣做到人手一件都完全沒有問題,而不管是空尖彈還是軟尖彈,對硬目標的穿透力都很一般,對付無防護目標時殺傷效果很好,但是對穿著插板式防彈衣的士兵來說,這些子彈可能連破防都做不到,所以,在戰場上一枚鋼芯彈(半穿甲彈)的實用性遠遠高於那些所謂的空尖彈、軟尖彈,這才是各國軍隊都不使用擴張型彈藥的根本原因,而現在正規軍隊的制式彈藥基本上都是鋼芯彈。至於空尖彈和軟尖彈,則是民間用得比較多,比如警察使用的各種手槍子彈,很多就是空尖或者軟尖的,還有就是用這些擴張型子彈來打獵了。


▲三稜軍刺

因此,像題目中問到的,軍刺逐漸被淘汰是因為實用性不高還是太殘忍?答案非常明顯,就是因為軍刺在戰場上的實用性越來越小了,現代軍隊的火力輸出能力比幾十年前的軍隊起碼要高一個數量級,在栓動步槍或者是半自動步槍時代,那個時候的士兵火力持續輸出能力較差,近距離作戰時可能上彈都來不及就直接白刃戰了,所以軍刺在戰場上還有著很大的用武之地,但是在今天的士兵都普遍擁有各種先進單兵武器的戰場環境下(各種自動步槍、單兵榴彈等),很少還會有近身白刃戰的情況出現,該死的基本上都被熱武器給幹掉了,畢竟自動步槍的火力持續輸出能力可不是半自動和栓動步槍能比的。

▲KPVT 14.5毫米口徑高射機槍

因此,軍刺逐漸式微的根本原因就是:科技的發展,使單兵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最終導致現代戰爭步兵之間的戰爭形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戰場上很難再出現近身白刃戰的情況,所以刺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至於說殘忍的,刺刀這種冷兵器造成的傷害還有熱武器厲害麼?被刺刀打捅一下撐死了也就一個洞,你再去看看被步槍來一發會怎樣?槍械的致死、致殘率可不會比冷兵器低,我真的完全想不出刺刀殘忍在哪裡,再殘忍有我用.50bmg甚至是14.5高射機槍平射懟步兵殘忍麼?被這些玩意來上幾發分分鐘就把你打成零件,你刺刀難道還想把我削成人棍?

至於說什麼刺刀放血、有毒、傷口難以縫合的(沒錯,說的就是你,三稜軍刺),不好意思,全部都是謠言。


哨兵ZH


對於軍刺被淘汰是因為太殘忍還是因為不使用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軍刺已經不太適用於現在的戰爭形態,跟殘忍不殘忍沒有關係,戰爭從來都是殘忍的,實用至上。軍刺主要應用在近身搏殺上,而近代戰爭已經很少有肉搏戰的情況。軍刺的功能相對單一,缺乏現代刺刀普遍具有的砍、據、剪等功能,而且軍刺相對比現代刺刀,體積過大,容易傷到自己,因為三稜結構,三稜軍刺也很難完成劈砍削動作,所以除非特別愛好,不然三稜軍刺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所以被淘汰了。下面我們一起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一、軍刺主要說的是三稜軍刺,長度三十至五十釐米,主要用於近身搏鬥擊殺,也就是肉搏戰中,三稜軍刺有很多優點,如三稜軍刺的三個血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於進行下一動作,就是說三稜軍刺的三個血槽除了放血以外,相比於其他武器,能更快的拔出,進行下一動作,不會因為刺入後血壓和肌肉劇烈收縮而被裹在人體內,難以拔出。而且三稜軍刺扎出的傷口,大體上是方形的窟窿,傷口各測無法相互擠壓到一定止血和癒合作用,而且這種傷口無法包紮止合。因為軍刺在扎入人體後,內部存在著肌腱斷裂或是血管破裂,這種情況下,縫合表面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三稜軍刺的致死率是很高的。


二、在我軍的對越反擊戰後,很多人都在流傳著軍刺浸泡過毒素的說法,其實不是這樣的,軍刺因為在冶煉的時候出於金屬性質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但並不是主要為了擊殺的作用,而是為了軍刺的金屬穩定性。而完整的成品軍刺是無毒的,只是軍刺內部有砷元素,含有砷元素的鋼體,即使只是擦傷敵人的皮膚也很難癒合。所以在平時的軍事訓練中,軍刺是不開刃的,只有在戰前開刃,就是軍刺的刀尖部分,讓軍刺的戰爭作用更大化。

三、雖然三稜軍刺有著各種在戰爭近身搏殺中的優點,但是軍刺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不單只是完成格鬥、刺殺的功能,同時也要求具備其他功能,如切斷電路、鐵絲、樹枝。定點或者固定物品等功能,三稜軍刺攜帶不方便,功能單一,所以已經在部隊中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適合現代戰爭的刀具。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幾點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是海南黑鳳梨,您的關注、點贊與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關注後可以給你分享更多有趣的內容!



海南黑鳳梨


如果你單純說三稜軍刺或者四稜軍刺,那的確是因為不實用,但如果你說軍刺本身,那就是因為需要拼刺的環境大大減少了。

53式步槍用的三稜刺刀,其實就是在一根鋼棒上開槽而已

首先先得說說刺刀在往常作戰當中都是什麼時候用:拋除掉諸如子彈不夠,刺刀見紅等限制性條件,以前注重刺刀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手動步槍的射速太慢、火力持續性差,這也導致了在近距離作戰的時候你甚至來不及上第二發彈人家就跑到你跟前來,不得不跟人家打白刃戰。

打一發,衝出通條清灰,然後再把火藥包撕開,從槍管倒進火藥,塞進彈頭,再用通條頂到槍管末端,以前燧發槍發射就是這麼慢,你總不能等敵人跑跟前了你對他說:“老兄等我5分鐘,我裝1發子彈”

這個問題在現代作戰當中已經基本消失。一方面衝鋒槍、突擊步槍的先後普及使得單兵火力大幅度提升,能靠子彈解決的最好還是靠子彈來解決;另一方面各種重型火力的加入讓單兵作戰在戰爭當中的地位趨於邊緣化,連槍都只是夠用就行,發展趨近於停滯,更何況更為邊緣化的刺刀。

能用重武器轟的話,誰願意用輕武器冒險啊

另外你說的所謂軍刺實際上也就是刺刀的一種而已,刺刀分為匕首形刺刀和稜錐刺刀兩類。最初的步槍多數採用插在槍口上的匕首形刺刀,這種一般出現在14到17世紀,主要的原因還是槍械不普及,屬於冷兵器和熱兵器的混裝階段。

18世紀西班牙插在燧發槍槍口的匕首形刺刀

17到18世紀基本上是稜錐刺刀的天下,這一個階段當中步槍開始在軍隊當中普及。而稜錐刺刀取代匕首形刺刀的原因並不是所謂的“放血”、追求什麼殘忍(實際上三稜刺刀的縫合處理相當簡單)。而是因為稜錐刺刀生產工藝最簡單,只需要通過鑄造或者輥壓的形式讓刺刀上有加強筋就行了(那個稜就是用來增加強度的)。

蘇聯時期莫辛納幹步槍上的稜錐刺刀

再往後到19、20世紀,這時候刺刀的作用就已經開始邊緣化了,至少用來拼刺的情況已經遠沒有以往那麼頻繁。所以稜錐刺刀開始在世界上逐步被取消,留下的是可拆卸的匕首形刺刀,不過此時匕首形刺刀也趨於工具化,而非單純的武器。

現代的刺刀基本上都是多功能刺刀

至於我國一直在用稜錐刺刀的原因其實和蘇聯1940年以前一直用稜錐刺刀的原因一樣,建國初期接收了蘇聯那一套剛淘汰下來的武器加工成產銷,再加上剛建國沒多久工業能力孱弱,而且外有強敵,稜錐刺刀更方便生產罷了。而當時備戰備荒生產了百萬計的武器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直接銷燬,所以就這樣一直用著罷了。

81步槍的多功能刺刀

而十年浩劫當中我國輕武器發展趨於停滯,一直到了81步槍之後採用上了多功能匕首形刺刀,不過這也是後話了,畢竟你能用子彈解決的事情,誰閒著沒事願意跟你玩刺刀見紅?


鐵匠工坊


這是軍事科技發展的結果。要討論它為什麼要淘汰,首先要明白它為什麼會產生。

熱兵器發展起來後,為了彌補熱兵器近身搏鬥的不足,軍刺應運而生,將冷兵器與熱兵器組合起來使用,可以遠近結合,遠距離用熱兵器,雙方近身搏鬥時,刺刀比長槍更有殺傷力。

隨著科技發展和戰爭形式變化,非接觸,超視距成為主流戰爭形式,大規模拼刺刀的幾率大大下降,刺刀逐漸成了雞肋,最終難免被淘汰!

所以,不要討論殘忍的問題,戰爭從來都是生命收割機,無論哪種形式,都很殘忍的!











國際睿評


時代進步,軍備升級,戰爭形態的革命,決定了一些單兵裝備的變革,不存在殘忍與不殘忍問題。

任何置人於死地的武器都是殘忍的,戰場上的你死我活,沒有說哪種對敵方傷害方式誰殘忍,誰溫柔[捂臉][捂臉][捂臉]所以淘汰一些裝備跟感性的形容詞『殘忍』沒一點關係。

現代戰爭講求的是科學、效率、價值、主動性、戰略戰術等等。那麼如果是局部的戰場環境,主要體現在打擊敵方的工事,摧毀敵方的指揮機構,通過電子打擊製造電磁環境摧毀敵方的電子信息系統,所有這些要求的是高科技的局部戰爭,打的是科學、金錢、物資、交通系統等。

如果特種作戰更注重察、打、快;突然性、戰術性、目標價值、戰略性;這些系統的作戰思維與行動還是離不開科學與武器的適用性,便攜式是重中之重。所以打贏現代戰爭不是靠蠻勁,一骨碌勇士,更多的是戰略思想、前置眼光、熟練的戰術素養,關鍵的是離不開信仰。

說了這麼多,最後提到問主所說的『軍刺』,這種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用到極致的單兵裝備。在上一代的戰爭中,算比較先進的武器就是飛機大炮、坦克軍艦、各種連發武器等等,這些武器只能禦敵在有限範圍,大規模殺傷敵方有生力量,但無法清除地面部隊的散兵或者隱蔽的武裝人員,因此必須集團衝鋒,以數量壓倒性優勢,以時間換空間的自殺式襲擊將對手擊潰,從而扭轉戰場局面,因此軍刺的作用就發揮很大作用了。

軍備換裝很重要的目的是順應世界格局的進化。19世紀的戰爭是奪城掠地,推翻政權,侵略別國殖民侵佔資源,在科學不發達的環境下,集團進攻,兵團作戰是常態,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大規模使用能發揮最大的毀滅性。到了21世紀,大國之間誕生了戰略武器,維護世界平衡的責任自然形成,禦敵國土之外,全球打擊恐怖主義是基本的戰略目的。

總結所述,軍刺真沒有存在的必要。純屬個人意見。


路過man


以前,是栓動步槍的天下,最早的時候,都是前裝藥火槍,得先裝散裝火藥,再裝彈丸,所以火力非常稀薄,打掉一枚彈丸,又得重新裝填火藥、彈丸的流程走一遍。裝上軍刺以後,由於槍身比較長,裝上軍刺的前裝彈火槍,是可以當做長矛使用的,一來可對付對方衝鋒的騎兵,二來當然可以和對方的步兵拼刺刀了,三來拿在手上,也可以刺人,適合近距離肉搏,四適合野外生存,軍刺的作用大概也就這些了。

最早的軍刺,是非常簡單的,是能套在槍口外部的套筒式刺刀,這把軍刺誕生以後,西方軍隊中的長矛手,就沒有用武之地了,等於是軍刺的裝備,搶了長矛手在軍中的飯碗,冷兵器手徹底退出了在軍隊中的位置,所以軍刺的裝備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19世紀末,各國軍隊裝備的軍刺基本上定型了,只是外觀不同而已,但軍刺的功能卻大同小異,靠彈簧卡榫固定在槍口側方,其特點就是都很長,裝上長長的栓動步槍,特別適合拼刺刀,但由此帶來槍械過長,攜行不便等弊端。

由於軍刺功能比較單一,僅適合拼刺刀而已,現代化戰爭,強調火力突擊,栓動步槍早已淘汰,已經極少有拼軍刺的機會,不到萬不得已,也沒軍人願意拼刺刀,長長的軍刺,顯然由於功能單一,不能鋸、剪、銼、砍等,所以在許多國家軍隊中遭到了淘汰。


現在,軍刺已經被多功能的軍用匕首所取代,首先,匕首裝在槍口下,具備拼刺刀的功能;其次,匕首也適合近距離格鬥肉搏;再則,匕首適合暗殺、行刺等不便槍械解決的行動;最後,也即匕首的多功能性,野外防生、開啟罐頭和彈藥箱、剪鐵絲網、鋸小樹木頭等除了殺人以外的用處非常大。綜上,由於在野外作戰過程中,軍用匕首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同時在格鬥過程中,砍、削、劈同樣重要,而不是單一靠刺,軍刺很難完成劈砍削等動作,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求,所以被多功能且攜行方便的軍用匕首所取代是大勢所趨。


國平軍史


軍刺並沒有被淘汰,其一直在軍隊中保留常規武備的地位。當然如果你要說是軍刺中的三菱軍刺的話倒可以這樣提問。

軍刺在熱兵器時代同樣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兩軍交鋒不能完全保證交戰距離在冷兵器殺傷範圍之外,甚至在偷襲時不可避免作為必要的武器使用。且軍用刀的存在不一定在肉搏戰中出現(軍刺是軍用刀也稱軍用刺刀,後文以軍刺替代軍用刀說明),在野外行軍時有很多作用,包括且不限於輔助徒步行軍、獲取生活物資等情況(不斷補給不好說)。

美國大兵也在用軍刺,淘汰是不可能的,冷兵器的實用性還有很多。包括十字弩也有軍用的。


軍刺的作用不是隻有白刃戰的時候通過“刺”這一戰術動作完成殺傷目的,軍刺實質還是屬於“刀”多是有平刃的。這裡就回到提問中的“軍刺被淘汰”原因分析了,淘汰的軍刺是什麼,有何特點呢?下面請繼續看我分析。軍刺的用法除了“刺”還有“劃”,例如“抹脖子”需要使用軍刺通過劃實現殺傷。很顯然,這也可以看出軍刺等冷兵器的實際應用還是有很大威脅的,至少被抹脖子的結果幾乎不存在生還的可能。被淘汰的軍刺被稱為三菱軍刺是我國多面血槽設計的軍用刺刀,當然因為這是一種突出刺殺效能的軍刺就沒有平刃,只有尖刃,實際應用比較單一。要說我國當初選擇這種軍刺但是後來又淘汰是有原因的,除了實際應用單一外,那就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了。

題主所說的軍刺應當是三菱軍刺,在我國基本符合,但實際在世界上也並沒有完全淘汰,且還有螺旋版本的三菱軍刺。


我國的三菱軍刺出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此對於為何採用整體重量較重的三菱軍刺有人認為是製造刺刀的材料強度不夠,當然這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說強調刺殺致死效率也站不住腳,減重要考慮,多面血槽的設計被稱為巧妙,因為能夠發揮三菱軍刺殺傷效果的同時還能減重,照這麼說不減重的條件下還是有可能存在這種可以容忍較重的刺刀存在。那麼材料的問題應該也是有的。當然這種猜想不完全成立,我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戰前不開刃,直到參與戰爭才會磨尖刺刀,說訓練怕誤傷這說出來大家也不會信,開刃的軍刺有很多,訓練也不一定要用真刀,更重要的是摺疊的三菱軍刺是可以拆卸的。

有平刃的的軍刺很多都有血槽,官方一點稱為多用途軍用刺刀。


那麼淘汰的的理由也變得簡單了。原因不實用是首要的絕非殘忍,要知道要用三菱軍刺殺傷敵人的攻擊姿勢單一,且不說白刃戰還會存在,但是三菱軍刺能夠佔有優勢是很難的。白刃戰流血不算什麼,有平刃的軍刺劃開軀體同樣殘忍(裝在槍械上時“挑”這個動作其實也能夠使傷口難以縫合,當然前提是能活),其殺傷效果比旋轉的三菱軍刺差是可能的(實際上很多有平刃的軍刺也有血槽,致命與過度致命的區別罷了),但殘忍我是不信的。請原諒我講這些很殘忍的武器使用手法。

偽裝可能會用到刀具


回到刺刀的實用性上,有平刃的軍刺除了殺傷方式多樣外在使用方式不同的擴展應用上比三菱軍刺好很多,野外佈置掩體及一些偽裝有平刃的軍刺要簡易得多。軍刺要求鋒利而不注重長度了,當然材料不是問題,堅固耐用應當是沒問題的。

要說三菱軍刺被淘汰的用途單一理由我覺得“三菱軍刺不能削蘋果你敢信”很有說服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