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早年雖遠必誅,打得匈奴閉聲閉氣,為何晚年就不打了?

大侃歷史


我們知道,漢武帝劉徹可謂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間頒佈的一些政令更是為漢王朝的強盛奠定了基礎,對內,漢武帝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等來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通過銖五銖錢、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等舉措來穩固國家的經濟;在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更是秉持著“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決心,在自己在位的早年時期打得匈奴閉聲閉氣的,但到了晚年的漢武帝,卻停止了對匈奴的作戰,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戰爭勞民傷財,漢武帝晚年時期漢朝的國庫空虛。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便與匈奴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爭,數次征戰以後,漢朝軍隊大破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奪取了河西走廊,把匈奴人追趕到了漠河以北,大大挫傷了匈奴人的銳氣。雖然漢武帝通過數次對匈奴的征戰,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戰果。但同時,這些征戰也讓國家損失慘重。

我們知道,經濟就是戰爭的基礎,戰爭不僅需要強大的軍隊,更是需要消耗人力和物力。漢武帝發起對匈奴的打擊,每一次都要深入匈奴腹地,長途跋涉,所需要的後勤保障和物資援助也要跟著軍隊一起走,仗在哪裡打,物資就要跟到哪裡。據史書記載,每打一次仗,漢軍死傷的士兵都在一半之上,並且每一戰就要耗費掉國家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物資積累。長期征戰對國家財力的損耗十分巨大,朝廷財政入不敷出,連正常的機構運轉都不能保證,史書記載漢武帝通西域,制匈奴,“師旅之費不可勝記”,以致“民力屈,財用竭”,海內虛耗,一遇凶年便盜寇並起,國家內部都因此開始混亂起來,又如何能支撐對外的征戰呢?

二、漢武帝在晚年對匈奴的幾次出戰均以失敗告終,軍隊士氣遭受挫傷。自徵和三年(前90),漢武帝派李廣率近三萬騎兵討伐匈奴差點全軍覆滅開始,此後漢朝軍隊在和匈奴的戰爭中均以失敗告終,損失慘重。屢戰屢敗的漢軍就此遭受巨大的打擊,士兵士氣受挫,在這樣戰事不力的條件下,漢武帝不得不停止了對匈奴的征戰。

三、漢武帝晚年迷信方術,朝堂之中一片混亂。漢武帝劉徹到晚年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因而沉迷黃老巫蠱之術,對政事上的關注度有所鬆懈,並且還因此做了許多荒唐之事:修明堂、建高壇、寵術士等等,最終還釀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慘案“蠱惑之亂”,此案受牽連者甚眾,朝堂之中一片混亂。因為漢武帝晚年的鬆懈,造成了漢朝朝堂的混亂,對內尚且難以穩定,又何談對外出徵呢?

總的說來,漢武帝晚年為何不再出兵攻打匈奴,原因就在於漢朝內部的混亂和瓦解,其主要還是由於漢武帝晚年時期所作出的一些錯誤的決斷。然而,漢武帝回憶自己晚年時期所犯下的錯誤,還曾用罪己詔形式來進行了自我批評。雖說晚年的漢武帝做了許多荒唐糊塗的事情,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早年時期也為漢朝的繁榮昌盛作出了許多突出貢獻。


鄧海春


漢朝初期的疆域並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樣廣闊,比如西域,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長安北面不遠就到了國界,都城直接暴露在匈奴騎兵的威脅之下。


直到漢武帝時期,這種情況才得到改變。公元前127,在匈奴左賢王率軍再次入侵漢朝邊界時,漢武帝抓住這個機會,派遣大將衛青率領早已訓練完備的精銳騎兵,大規模迂迴包抄匈奴左賢王,徹底擊潰了河南的匈奴主力,趁機收復了河套地區。此役不但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還增加了漢朝可以用來養馬的地方,漢朝的騎兵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此後,漢武帝又組織了數次戰爭來討伐匈奴,打的匈奴是丟盔棄甲,匈奴的王庭也遷到了漠北,匈奴騎兵再也不敢輕易南下,漢朝的疆域得到了擴張,邊界也安定下來。



但是到了漢武帝晚年,卻頒佈了“罪己詔”,對匈奴的連年戰爭赫然位列其中,漢武帝晚年偃旗息鼓,再也沒有發動戰爭,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那?

經濟實力衰退

打仗最費什麼,當然是費錢,現代戰爭如此,古代戰爭亦是如此。文景之治時期,漢朝中央國庫“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但是漢武帝前期連續對匈奴作戰,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國庫已經空虛。漢武帝晚年為了維持戰爭的鉅額開支,導致官員的俸祿一度無法按時發放。

良將已逝,賢臣埋沒

漢武帝前期對匈奴的作戰,主要是靠衛青和霍去病,但是這兩位名將在漢武帝晚年都已病逝,結果導致漢武帝后來發動對匈奴作戰接連失敗。

漢武帝晚年任人唯親,有賢能的人得不到重用,朝中大臣都是像貳師將軍李廣利這樣的庸才,軍隊怎麼能打勝仗,國家又怎麼會得到有效治理那。

總結

漢武帝晚年國庫空虛,對外戰爭接連失利,無法享受戰爭的紅利,導致沒有足夠的財力繼續維持戰爭,戰爭被迫終止。由於加重了農民的稅賦負擔,國內的農民起義也是此起彼伏,就無力顧及遠在漠北的匈奴了。


歷史淘沙


漢武帝晚年並非不打匈奴,而是轉變了方略,正在進行戰略調整。輪臺詔只是說漢軍孤懸西域導致後勤困難,因而難以持久,結果也只是從西域撤軍,但漢朝北疆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從漢昭帝時期的鹽鐵會議可知,漢廷一直採用國營均輸為北疆駐軍提供財政支持,桑弘羊為此稱這項制度絕不能廢除,否則北疆駐軍將無法維持。另一個原因是漠北之戰後,匈奴採用先前對付秦軍的戰術,將主力轉移到沙漠以北,拉長漢軍遠征的補給線,減弱漢軍的實際打擊力量。雖然漢武帝時期通過河西戰役取得了西域,斬斷了匈奴聯盟西羌的戰略,但漢軍無論是從北疆還是西域,都無法對遷移到漠北的匈奴造成太大的傷害。在漢朝與烏孫真正聯兵出擊漠北之前,漢朝只能在邊疆保持大量駐軍,並源源不斷地供應這支龐大的軍隊,這正是漢武帝晚年看似不再攻打匈奴的原因。


隱龍說史


漢武帝晚年停止對匈奴作戰,主要可以歸結為四個原因以下詳作分析:\t

1、漢武帝后期對匈奴作戰頻頻失利。自從衛青、霍去病在漠北之戰重創匈奴後,我們卻再也看不到當年衛、霍麾下那支百戰百勝的雄獅了。公元前103年,趙破奴領兵兩萬入匈奴,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趙破奴被俘,餘皆投降,全軍覆沒。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領三萬人馬,進擊匈奴右賢王部,先勝而後敗,被匈奴所包圍。此役三萬人馬,死了兩萬多。同年,李陵率五千荊楚勇士入匈奴,遭八萬敵騎的圍追堵截,雖殲敵萬餘,仍未能全身而退。除了四百餘人衝出包圍圈外,其餘全軍覆沒,李陵投降。\t公元前97 公元前90年李廣利兩次對匈奴作戰竟然沒有一場勝利。在李廣利兵敗後次年,漢武帝下《輪臺令》,悔征伐事,全面停止對外戰爭。

2,武帝晚年時迷戀巫蠱之術。巫蠱之術影響到了不少的人,就連自己的太子也被其迫害,漢武帝晚年時期國家出現了衰落,他任用酷吏小人,搞得整個國家烏煙瘴氣。巫蠱風讓國家有所凋敝,最終不得不停止對匈奴動武。\t\t

3,多年戰爭拖垮了國家的經濟。漢武帝雖然在戰爭上有很大成就,但對外用兵的同時也在燃燒國家的財產,父輩留下的財產也被戰爭消耗的所剩無幾,要知道,打仗消耗最多的就是糧食和錢財。常年的戰爭必將讓國家體力不支。

4,漢武帝在晚年時期,也開始崇尚長生不老之術,四處求仙問藥,不斷地揮霍國家的財產,加重人民的賦稅,讓國家一步步走下坡路,最終漢武帝晚年時,下了罪己詔,將國家的重心又放在了經濟上,沒有對外動武。








我超級酷啦


漢世宗體恤民意,黑漢世宗的說漢世宗打仗徒費國帑。如果漢世宗打仗真那麼浪費民脂民膏。漢能以強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