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1985年,陈凯歌曾经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名为《秦国人》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他常跟张艺谋开玩笑说:

“他长得像一尊秦兵马俑…或许因为艺谋是真正秦人的后代。”

陈凯歌不知道,他无形中,“神预言”了张艺谋的某些人生轨迹,他更不知道,这尊西安出土的“兵马俑”,会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将自己远远甩开。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

其实,张艺谋的高光时刻,其实还不是在他“封神”的时候,而是他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从摄影师,到演员,再到导演三级跳的那些年。

一向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的张艺谋,究竟是如何逆风翻盘的?这一切,还得从他爷爷那一辈说起。

01

张艺谋,原名张诒谋,1950年生人,出身陕西临潼大户。

他的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爷爷毕业于燕京大学,作为一个文弱青年,张艺谋的爷爷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力。

后来,他爷爷做了柞水县县长,柞水县匪患严重,他爷爷自费组建剿匪队。

奈何出师未捷,还没开始剿匪,却先露了家底,被匪患烧了宅院,一路追击,只能灰溜溜地带着家小逃到西安开药铺为生。

临潼大户,就此没落,在西安“避祸”的时候,他爷爷意识到:

生逢乱世,家里得有人拿枪才行。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父亲家族合照

于是他爷爷将张艺谋的两位伯父和父亲张秉钧送到了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三兄弟是要上战场的,但张艺谋的奶奶不舍得,想留一个在身边照应着,张艺谋的父亲这才留了下来,成为某党的一名后勤军需官。

多年后,张艺谋的大伯阴差阳错,逃到了台湾,二伯音讯全无,被定为特务的身份,父亲也是国民党,这样的出身,将张艺谋家直接划到了“特殊”的出身成分里。

看过电视剧《大江大河》的都知道,宋运辉就是“特殊的出身,虽然明知那个年代,读书是唯一的通途,但张艺谋和宋运辉一样,要读书,得跨过一道又一道的坎。

张艺谋的小学时代还是三好学生,大队长中队长的做着,是老师同学称赞的对象,可这光景不过几年,上到初二,他的读书生涯就断了。

不过,这初中2年,也不是没有收获的,他在同学堆里,认识了肖华,虽然这时候两个人还没被青春的荷尔蒙砸中,但这也为他们后来的情感做了不少铺垫。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和前妻肖华

1968年,已经18岁的张艺谋被安排下乡插队,做了三年的农民。

在这期间,他和一起插队的肖华住在同一个窑洞里,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慢慢地养出了感情。

两个人虽然没有爱的“死去活来”,但也是浓情蜜意,你侬我侬的。

3年后,也就是1971年, 21岁的张艺谋,凭着一身的“技能”迈过了“黑五类”的门坎,结束了插队生活,被分到了国棉八厂,和工友滑尔刚等人成为国棉八厂的四大才子。

张艺谋去国棉八厂后,便开启了和肖华长达数年的异地恋,女朋友不在身边,不能时时腻歪着,总得找点事做,于是,他开始跟表哥宁珑混到了一起。

宁珑照相,总带着张艺谋去放照片,捣腾他那部便宜相机,日子久了,张艺谋对摄影着了迷,想着也买一部相机。

那时候,张艺谋的工资只有36块,不高,除了日常开支,跟肖华异地恋的花销,所剩无几。

好在,厂里头青年献血有补贴,每个月一次,于是张艺谋攒了三年,终于在1974年,买到了自己的第一部相机。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

就在张艺谋献血攒钱买相机,捣腾摄影的这几年,影坛上一度跟他并驾齐驱的陈凯歌在做什么呢?

陈凯歌出身电影世家,父亲陈怀皑也是著名导演,有了这样的家世背景,陈凯歌走的路,自然要比张艺谋顺遂许多。

就在张艺谋攒钱买相机的这几年里,陈凯歌还在部队里参军,一直到1974年才复员转业,1976年,陈凯歌被安排在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

这时候的两个人,一个喜动,成日里捣腾相机,一个喜静,沉迷于文学和诗词歌赋的世界里。

本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为北京电影学院(下称北影),将他们的人生串联了起来。

早在张艺谋攒钱的时候,为了学好摄影,他就已经透过各种渠道“抄书”,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抄出了几十万字的摄影知识。

抄书没“抄出”一个作家,倒是“抄出”了一个摄影名家。

那时候,张艺谋的积蓄都投到相机里了,为了不浪费胶卷,他按照摄影大师薛子江书中的话,精准训练自己的摄影构图。

一训练,就是2年,因此,他存下了不少摄影作品。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镜头下的国棉八厂工友

原本,张艺谋把摄影当做兴趣,也没想着靠摄影做什么,但1977年的高考新政,改变了他的想法。

1977年,中国恢复文化课考试,择优录取。

已经27岁的张艺谋,明知读书是让他更好摆脱工人生涯的机会,可惜,他中学都没读完,上大学,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这时候,田均给了张艺谋建议,让他去考北影摄影系。这是张艺谋第一次听说北影,第一次知道有摄影系这个东西。

1978年,张艺谋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踌躇满志地到了北影报名处,可即便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颇为欣赏,也改变不了他超龄太多的事实。

那时候的摄影系,是最后一次面向社会招生,摄影系年龄上限是22岁,导演系上限是26岁。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年轻照

张艺谋比应届学生大了整整10岁,老师惜才,却还不至于为张艺谋“开后门”。

不得已,他铩羽而归。

田均这时候再次发挥“贵人本色”,给了张艺谋一个彻底改变命运的建议。

当时的北影直属文化部管辖,文化部部长黄镇是美术学院出身,懂画,惜才,田均建议张艺谋想办法搭上黄镇这条线,寄一份作品给他,并写信向他说明原委。

最后,是肖华的姐夫在北京的书画圈找到了人,搭上了黄镇“这趟车”,最后北影被逼着接收了张艺谋入读2年。

而这一年,陈凯歌也超龄入读北影导演系,成了一个似乎和张艺谋并不相干的校友。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陈凯歌

02

1978年,张艺谋怀揣着几打做人情用的自制尼龙袜子就去了北影摄影系报到,去报到前,不忘跟肖华扯了个证,以证明自己不会负她。

同一年里,陈凯歌在北影招生时因“乱答一通”太显摆,差点被刷,好在导演系扩大招生,陈凯歌复试通过。

中国电影教父吴天明,和张艺谋、陈凯歌错身而过,回到了西安电影厂做一名助理导演。

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芦苇,此时还在陕西老家啃老。

未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开始在枯燥的当兵站岗生活中,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新乐趣。

张艺谋创作的缪斯女神巩俐,还是个年仅13岁,正在济南第二中学上学的小萌妹。

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男主角姜文还跟着英达,王朔等人每天在北京大院里招猫逗狗,唱歌撩妹侃大山。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英达,姜文

张艺谋报到后,因为年纪比同届同学大了10岁,同学们都对他颇为友好,并给他起了“老谋子”的外号。

在北影的前两年里,学的都是他已经会的东西,课程显然有些索然无味,值得庆幸的,是北影给他的震撼教育,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入学后,学校组织观影,张艺谋看的第一部商业电影《方托马斯》彻底打破了张艺谋对电影和摄影的原有印象。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方托马斯

“我瞪着银幕,看傻了,上天入地,神出鬼没,香车美女,还有比基尼,跟我们《地道战》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接吻,脱衣服,暗示性的剧情,满屏的荷尔蒙对一个原本保守的电影学院学生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方托马斯》是一部间谍电影,法国的007,老一代的电影,都是“地道战”这种,浓浓红色革命风,正能量,规规矩矩的作品,可《方托马斯》却让张艺谋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完全意识到电影的另一种画风的差异。

“当时二十多岁,看的血脉喷张”当时室友们对这样的电影,早已经见怪不怪了,而张艺谋这才惊觉,自己落下了多少的功课。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方托马斯

1979年,北京中山公园举办了第一届四月影会,更是直接摧毁了张艺谋对摄影的自信和张扬。

早期的时候,他的摄影作品多是对风景的拍摄,即便涉及到人,也没有真正地从细节上去感受人物和生活在抓拍瞬间的穿透力和深沉力量。

“我这些玩意,雕虫小技”,这是张艺谋在看过四月影会后心里默念的话,而四月影会对抓拍生活细节,社会和人的自然,真实和力量感,对张艺谋的摄影理念,是颠覆式的。

1992年,张艺谋拍摄的《秋菊打官司》,采用的就是真实,自然的偷拍,抓拍,抢拍等拍摄方式。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秋菊打官司

四月影会后,张艺谋有意识地训练抓拍的能力,将镜头对准小老百姓,对准陌生人,另外,开始琢磨形式上的特殊,张扬,能够呈现极浓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未来对电影题材的选择和电影拍摄风格的塑造。

1980年前后,他拍摄了名为《中国姑娘》和《天高》两个作品,其中,《天高》的拍摄风格和《黄土地》的电影风格一脉相承。

原本,文化部对张艺谋的就学安排,只安排了2年,张艺谋战战兢兢地读了2年,大三开学的时候,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可以顺利读完大学4年。

学位稳定了,张艺谋开始真正考虑起拍电影的事,为此,他特地找到导演系的陈凯歌,吴子牛,林大庆,白宏等人偷师,只说是想了解些电影和导演的东西。

这几个人给他开了书单,张艺谋便欢欢喜喜地开始了电影的研究。

1982年,张艺谋和同学们要毕业了。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北京电影学院78届

现在的毕业等于失业,他们不同,他们毕业后在哪里工作,户口档案会在哪里,都是国家说了算。

这时候,广西电影厂来人了。边远,没落,没什么出路的广西电影厂,是许多学生避之唯恐不及的。

广西电影厂,原定要11个人,最后只有没什么资源和人脉的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萧风几个人去了广西。

自带导演家族光环的陈凯歌,被分到了北京儿童电影厂。

芦苇开启了自己的编剧生涯,参与电影《魂系蓝天》的改编。

吴天明则独立执导了自己真正的“处女作”《没有航标的河流》。

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在发展着。

张艺谋等人到了广西后,电影厂为了改变原本的颓气,率先成立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给了他们许多练手的机会。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一个和八个

一开始,在他们的软磨硬泡下,电影厂同意了他们拍摄《一个和八个》,于是,几个刚毕业的“萌新”,开始捣腾起自己的处女作。

那时候,他们将自己毕业受到的不公待遇和不甘心,那种强烈的告别过去,颠覆传统的黑白灰主调,不完整构图的电影特色,都放在了《一个和八个》里。

以至于电影的艺术指导郭宝昌也声称:“本片的摄影构图严重抢戏”。

最终,电影没有过审,只能放在电影学院的小放映厅里供同学观摩,同学看完后,全场掌声雷动,那是张艺谋能感受到的最直接反馈。

时间,悄悄地来到了1983年,这一年,张艺谋已经33岁了。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一个和八个剧照

03

1983年,对于张艺谋、吴天明、芦苇、陈凯歌等人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张艺谋和陈凯歌两位未来导演之星首次集结,完成了被影坛称为第五代开山作的电影《黄土地》。

吴天明出任西安电影厂厂长。

芦苇因为流氓罪“进去了”。

巩俐高考落榜,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再次备战高考,努力向张艺谋靠近。

《一个和八个》之后不久,广西电影厂《深谷回声》改编成电影《黄土地》。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黄土地

当时确定张艺谋摄影,导演人选却没着落,于是,张艺谋推荐了远在北京的陈凯歌。

这时候的陈凯歌在北京儿童电影厂不受重视,空有满腔的才华和报负,广西电影厂以4倍工资,将陈凯歌借调到广西电影厂执导《黄土地》。

但陈凯歌一开始对《黄土地》并不感兴趣。

在采风取景过程中,陈凯歌被当地苍茫壮阔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震撼了,当下决定拍摄《黄土地》,甚至,他在自己的《陕北采风手记》上,详细记录了自己采风时的所有感受。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陈凯歌

张艺谋,陈凯歌一行人在黄土地采风选景,盘缠没了,车子坏了,饥肠辘辘地投奔西安电影厂,吴天明并不认识他们,却还是果断地给了几人两千块钱,安排食宿,协调出一辆吉普供他们采风。

这算是中国电影史上,三个电影巨头的历史性会合了。

1984年,《黄土地》上映,跟《一个和八个》一样,《黄土地》电影界的批判,广西电影厂厂长被波及,调离一线。

讽刺的是,1985年,《黄土地》却拿到了电影界的许多大奖。

陈凯歌被北京当宝贝的接回去供着,张艺谋却被吴天明“盯上”。

吴天明先是趁虚而入,直接跟广西电影厂新厂长要人,接着一次次向张艺谋表诚意,同时,将张艺谋的妻子肖华安排到自己的电影厂上班,诚意十足。

此时的电影界,张艺谋和陈凯歌声名鹊起。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陈凯歌,张艺谋

文学界,军艺作家班的莫言也从自己的经历,工友的经历里,挖掘到了一个战争题材小说的灵感。

1985年底,莫言以老家高密为故事背景,仅仅用了2周的时间,创作了他的成名作《红高粱》,《红高粱》被刊登在《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期刊上。

1985年,吴天明的《人生》在成都百花奖中,受到无数年轻人的推崇,大家在雨中看完这部电影,纷纷为吴天明高呼万岁。

而陈凯歌则“神预言”张艺谋未来的某些轨迹,他在1985年的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写张艺谋的文章《秦国人》,上面写道:我常跟张艺谋开玩笑说,他长得像一尊秦兵马俑,假如我们拍摄一部贯通古 今的荒诞派电影,从一尊放置在咸阳古道上的俑人大远景缓推成中近景,随即叠化成艺谋的脸,那么,它和他会是极相似的,或许因为艺谋是真正秦人的后代。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陈凯歌,张艺谋

张艺谋是不是秦人的后代,不好说。

但张艺谋后面确实拍摄了两部电影:《老井》、《古今大战秦俑情》,这两部片和陈凯歌的论断倒是对应上了。

1986年,张艺谋应约回到了西安电影厂,给吴天明打下手,恰逢吴天明要拍摄《老井》,张艺谋就在剧组做起了摄影师。

《老井》剧组体验生活的时候,他们发现当地的农民“显老”,明明29岁,却有着50岁的脸,脸上像刀刻的太行山石头一样。

《老井》男主角孙旺泉,正是这样的人设。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饰演的孙旺泉

那个时候,电影选角,多是根据角色找相似的人来演,而不是主动挖掘一个,可孙旺泉的形象并不好找,剧组来来回回2个多月,照着张艺谋这样的,像从兵马俑里挖出来的样子找,也没找着合适人选。

于是,吴天明将主意打到了张艺谋身上。

为了诠释好孙旺泉,张艺谋体验生活期间,每天的工作就是背石头,石板,减肥,蹲在地上,手拿着沙子来回搓,将自己的皮肤搓粗糙些,他下意识地让自己真正地变成农民。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张艺谋在陕北体验生活照

1987年,《老井》成功了,张艺谋以老农民的形象捧回了中国的第一个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的奖座。

那之后,张艺谋开始筹拍《红高粱》。

张艺谋是在《老井》在陕北体验生活期间读的《红高粱》,“我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觉得里面写得特别浓烈,人的性格,作品呈现的那种视觉感。”

他一直偏爱有力量的作品,《红高粱》是,后面他拍的电影作品也都是。在看到小说后,张艺谋就跃跃欲试,想将《红高粱》拍摄成电影。

拍摄《老井》,张艺谋把自己磨得一整个老农民的样儿,助攻他拿下《红高粱》的版权。

当时,他打听到莫言在军艺作家班,特地从山西坐火车赶到北京,转电车的时候,夹破了脚,都是血,于是他到厕所随便冲了一下,手拎着一只鞋,找到了莫言居住的院子,但他早忘记朋友所说的莫言门牌号,于是大声喊了几声,算是把莫言喊出来了。

莫言一看他,就像是村子里的生产队长,加上有《黄土地》的铺垫,莫言心里便笃定了将《红高粱》给他。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莫言

《红高粱》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这边项目还没批下来,那边吴天明就找各部门要了几万块给张艺谋到高密拿地种高粱。

高粱长势不行,张艺谋又到处求人,批了几顿化肥,这才把高粱种活了。

可拍摄电影,问题是一茬接一茬的。

《红高粱》的选角也颇费周折,当时的姜文凭借《芙蓉镇》崭露头角,为了避免拍摄中被姜文所饰演的秦书田形象所困,张艺谋等人特地将姜文当做一个新人来打磨。

而女主角原定史可出演,史可属于那种膀大腰圆,丰乳肥臀的类型,和莫言小说中的形象相当贴合,但却不是张艺谋要的角色形象。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史可

这时候,有人给张艺谋推荐了正在读大二的巩俐,张艺谋带着人,特地赶到学校去见巩俐,《红高粱》的摄影师顾长卫拍摄了一段巩俐的视频回去,但中间出了错,整段视频只有四五秒抓拍镜头能清晰地看到巩俐的状态,正是这个镜头,让大家都觉得很有味,因而确定了《红高粱》的女主人选。

1988年,《红高粱》拿下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真正地让世界聚焦中国的电影文化和民族文化上来。

这一年,张艺谋完成了从摄影师,到演员,再到导演的三级跳,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奠定了他封神的所有基础。

随后几年,张艺谋在第一编剧芦苇的协助下,陆续拍出了许多难以超越的“惊世之作”,包括:《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等。

张艺谋和他的1988年

巩俐

结尾

比较可惜的是,原本和他并驾齐驱的陈凯歌从《霸王别姬》后,却一路盲信自己的剧本创作,为此走向魔幻,慢慢地远离中国电影的“至尊之位”。

陈凯歌是典型的“星二代”,有着非常好的成长氛围和家世教养,更有不错的导演天分,但被自己盲目自信的剧本和创作姿态,拖垮了。

张艺谋呢,完全的草根出身,幼时还经历了黑五类所带来的许多困顿,他夹着尾巴做人数十年,却将内心里的所有张扬都放到了电影上,最终成全了自己的“电影霸业”。

对比于这两人,心疼陈凯歌一秒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