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要舍得给员工工资,曹德旺:给员工工资不能打破行业规则,谁对谁错?

行走中的锦鲤


这两位老板很典型,也很有名气和号召力,可以说都是网红老板。代表了中国的一部分老板的心声。

工资,对公司来讲就是成本,或者说是人力资源投资,那么对员工来讲就是收入,或者是自身个人价值的对价。角度不同,认知不同。

上述二位老板的观点可能都对,也可能都不对。对于他们所代表的行业同类型、同规模的公司而言,上述两位老板的观点都有合理之处。华为的成功,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成功,在各个环节,其对人力资本的吸引力都是最具有竞争力的,这些人才所聚合的智慧和资源都给公司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但是相反,高薪所带来的就是高度的竞争力和流动性。

福耀玻璃在全球基本形成了自然垄断,在行业内的地位也是非常高。这个类型的团队,更需要的是敬业和协作的精神,因此而言,他们更注重长期、熟练和精工细作。但这并不代表福耀给员工的工资没有竞争力。而是他整体给出的工资水平靠前,但不突破范围。

其实如果能有国企、民营小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对不同市场主体工资的看法,这个工资的表述就全面了。

其实大量的小微企业雇佣的了非常多的雇员。他们对工资的看法其实是最能反应他们的经营状况的。很多小微企业都是十来个人,现金流有限,他们在工资的支付能力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我自己曾经投资了几个小微创新型企业。几乎每个月都在为公司的现金流煎熬。没有项目,没有业务,就没有收入,有了大的项目,公司的资金状况又经不起占压和拖欠,完全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几乎每个月感到下个月就要关门了。也就是在这艰难的挣扎中,个别公司找到突破口,成长和发展起来了,更多的是经过艰难的发展,关门,破产,注销。

以上是个人对工资问题的解答,欢迎讨论。


果少的哥


在解读别人的语言时,最怕断章取义,因为断章取义会歪曲说话人的意思。如果我们了解任正非先生与曹德旺先生当时说话的背景,了解了他们说话时的语境、上下文,就不会对两位企业家所说的“半句话”有什么误解了。

任正非:要舍得给员工工资。

任正非能够说出“要舍得给员工工资”的思想,来源于当年自己创业遇到困惑时其父亲给他讲过的中国旧时的一些掌柜的激励机制。公司刚刚起步时,任老爷子也遇到了所有企业都遇到的问题:员工干活不积极,而且因为这样的问题任正非也非常苦恼。当任正非把自己的苦恼说给自己的父亲任摩逊时,任摩逊给他讲解了中国旧时一些商行的激励方法:干股激励。旧时商行,一般是老板出资成立商行,或者“连锁商行”,然后聘请有经验的人来做“掌柜”。掌柜的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董事会聘请的“总经理”。尽管“掌柜”的工资给的很高,但为了能够拴住他们的心,老板往往会承诺“掌柜”的干股,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技术入股”。

任正非先生在听完父亲任摩逊对旧时商行的干股做法后,似乎找到了激励员工的法宝,要敢于给员工分股、分钱。这是任正非“要舍得给员工工资”的思想的起端,也是在运用了“干股”这一方法后,尝到了“干股”的甜头,看到了“干股”的威力,最后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但是,你要明白任正非这句话的后半句:要舍得给员工工资,而仍然若这里所说的员工必须是“奋斗者”,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奋斗者”,而不是任何员工。如果对任何员工都舍得给工资,那和大锅饭没有什么区别,而以任老爷子的智慧,是不可能用大锅饭来造就华为的,因为他对人性的善恶理解极其透彻。高工资,对于员工来说是最大的诱惑,没有之一。为了年收入七八十万,为了年收入上百万、千万,员工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哪怕是每天从九点干到晚上十一点也在所不惜。而任正非先生的“干股”做法、高工资做法,正好满足了人的这一需求。而员工为了拿到自己的干股,为了拿到百万、千万的年薪,积极地、毫无怨言地成为了自觉自愿的“奋斗者”。而正是因为这些奋斗者,才成就了今天的华为,而正是因为任正非的“要舍得给员工工资”才成就了今天的员工成为“奋斗者”。

而实践也证明,任正非这句话的正确性。

从另一个方面说,华为属于高科技企业,需要高科技人才来支撑,而高科技人才需要高收入来吸引和保留。这也是任正非不得不“舍得给员工工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看一下华为的工资概况:

华为员工的薪酬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工资、绩效奖金和股票分红。外派海外的另有补助。

基础工资这部分,华为设定的是13级到23级,每一级有A、B、C三个层次,不同级别的基础工资相差4000元至5000元之间。一般来讲,应届本科硕士入职通常是13级,而博士则是14级,社招要看工作年限及所需岗位的重要性,其工资一般会在15级至19级的范围,18级起便属于管理层。

在华为入职10年,职级18级以上,考评中等以上,税前年薪都超过了100万。

有数据表明,华为员工的薪资平均是阿里巴巴员工的四倍,中兴通讯的五倍,小米的六倍。

曹德旺:给员工工资不能打破行业规则。

我们先说一下曹德旺先生当时说这句话的背景。大家知道,从1983年开始,截止到2019年,曹德旺先生对社会的捐款已经达到80亿元。看到曹德旺老先生捐款如此之多,有些员工就质问曹德旺先生:“你捐出去八十亿,怎么不给我涨工资?”

对于这样的质疑,曹德旺的反馈是:我给你加工资,还要考虑其他企业能不能承受能不能接受。如果其它企业不能承受,只有我一家企业这样做,就会打破企业的行业规则。

与华为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相比,曹德旺先生的福耀玻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尽管玻璃制造避免不了科技的存在,但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远远比不上华为公司。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并不那么高,所以也不可能像华为那样去大量招聘博士生、硕士生。如果曹德旺先生打破行业规则,把福耀玻璃员工的工资搞成高科技企业一样的高工资,一是浪费了资源,二是会打破行业的平衡,三是与企业的收入不匹配,最后导致的就是上下游企业与之产生矛盾,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是曹德旺先生还要在行业内背上骂名。毕竟,曹德旺先生先是一个商人,要企业盈利,才是一个企业家,否则就失去了企业生存的基础。生存是第一位的。

反过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曹德旺先生的公司也是和“华为”一样的、靠高科技生存的公司,我想他的做法和思想会和任正非一样相类似;而如果任正非先生的华为公司也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也会持与曹德旺先生一样的理念。

注意: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是社会规则。从员工的工资来讲,任正非遵循了高科技企业的规则,否则就会被打趴下,被竞争打趴下,被美国打趴下;曹德旺先生遵循了传统行业的规则,否则就会被把自己搞到破产。他们都是为了活着。

为了活着,所以只能“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两位尊敬的企业家都是高手,真正的高手。


耕然夫


两个人的员工不一样,都是对的。

任总给工程师,科学家发工资,肯定是要给足,这些人有创造力,你给他的报酬激发他的创造力,这类人成长性高,他们得产出和他们内心的意愿成正比,。

曹总的员工多数是产线工人,他们重复劳动,做多少事给多少钱,他们的产出和制度流程的质量成正比。


大懒23334421


他们的说法各有千秋,辩证统一。舍得给员工工资,才能留住人才,激励员工努力拼搏甘为企业奉献,老板是最大的赢家。工资不能打破行业规则说明凡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举可避免互挖人才影响企业眼前发展,人才的个人利益极端化造成同行的心理不平衡进而走向极端也会使企业遭受损失。既要舍得给员工工资,又要使工资不打破行业规矩,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企业、对员工有利无害。


好奇爱问探究竟


这些都没有谁对谁错。

舍得给员工工资,对啊,不舍得给钱,员工就会去竞争对手那边。

对于老员工,会从手下的得力干将,变成对手打击我方的精兵强将,更可怕的是,他还掌握你这边的很多情况。

对于社会招聘的新员工,工资是吸引他们的最有力度的筹码。

所以,任正非的华为,舍得给工资,然后把优秀的人才吸引来,并且留住。但是华为除了高薪,工作的高强度,也是出了名的。基本上算是等价了,也不算是打破了行业规则吧。

曹德旺的公司,福耀玻璃。传统行业,所以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一线的工人。还有一些管理层。 相对而言,员工的招聘、离职,给公司带来的影响,相对而言都小一些。招聘新员工的难度也小一些。工资保持在行业的中高水平,就能很好的留下员工。让企业稳定。


玖琉璃


根本不在一个等级,说的都对.一个打扫卫生的阿姨,你觉得公司会不断加薪,破坏行业规矩?一个科学家,你觉得公司只会遵守行规?如果别的公司不遵守,挖走了怎么办?谁的损失?凡事无绝对.



明天也不是TopNews


熊小妹觉得题主简单粗暴地把这两句话拿出来比较孰优孰劣是不合适且没有太大意义的!分析如下:

一、两位大佬的相关论述都是展示个人姿态的意义大于客观表述公司政策的意义。

为了深入解答这道题,我考证了一下任正非和曹德旺说这两句话的出处——曹德旺说涨工资不能破坏行规的场景是在一次访谈类电视节目中,谈到曹德旺捐款数十亿的时候,主持人问曹德旺:假如遇到员工提出疑问,你捐那么多钱,为什么不给我的工资翻一倍呀?你会怎么应对?在彼时那个特定的情境下,曹德旺的回答是:员工的要求可以理解,毕竟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你加工资还要考虑其他企业能不能承受,打破行规,这样做对社会不是贡献,而是害处。

你细品,注意“涨一倍”这个点,曹总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回应那些争取过高工资的员工,而言下之意是你在公司发挥的价值与其他公司员工发挥的价值是等同的,不能因为我们公司经营得好我就非要给你涨工资。至于说对社会有害还是有益这个说法到底是曹总有很高的境界,很强的社会担当,还是厚黑阳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情况下不给涨工资绝对是挑不出毛病的。绕了一大圈还有个最关键的点,这是在节目中说的话,并不代表福耀玻璃厂人力资源部制定工资政策就遵循不涨工资、向同行看齐的原则,实际上,福耀集团收购的美国工厂,工人工资每年递增1.2%!

再说华为,之所以把他放在后面,是因为经过多方查找也没有找到任正非到底有没有说过、在什么时候说过要“舍得给员工工资”这句话。不过我查到了另一句,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我是在华为旗下微信公众号“心声社区”刊载的任正非内部讲话稿中找到这句话的。这句话听起来慷慨激昂,不过其后短期内并没有实打实的涨薪举措。当然华为的工资是有目共睹领跑同行的。但我想说的是和这些话语没有直接联系。涨工资的都是有能力有学历有业绩的!而不是“舍得给员工工资”这种表述里面“员工”一个词这么宽泛!

二、公司领导的战略把握和个人魅力会对公司有很大影响,但是到具体到执行层面,比如这道题中涉及的薪资政策上,其实力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拿任正非为例,在央视节目《面对面》的访谈中,任正非说很欣赏一名华为在瑞典工作的工程师,这名工程师在团队攻关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任正非建议给他加7级工资,不过最后人力资源部门综合考虑后,依照相关文规定,给加了5级。

三、有些答案认为华为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所以需要高薪吸引人才,福耀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所以需要压低工资控制成本。

熊小妹认为这种认识也是很片面的。汽车玻璃不是普通玻璃,同样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福耀也有其高端的研发机构,苏州研究院就是一例。对于高学历,懂科技的研发人才,曹德旺也是一样舍得掏钱的,这个华为没什么两样!而且很现实地说,华为裁撤起没有价值的员工时也是极其冷血无情的,绝不仅仅是不破坏行规涨工资那么软绵绵,所以说题主简单的做比较的前提就不太站得住脚,而且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最后,熊小妹想说的是:这两句话当然都是好话,看起来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孤立地看话语本身是对是错,主要看是否能够用对地方,落地生根,指导实践。其实作为员工,只要工资能够体现自身辛勤劳动付出与所创造的价值,且充分体现了规范性、公平性、增长性、激励性这四基本特性的话,那就没什么可说的,对涨额外工资也没有需求,拿了也不安心,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职场达人熊小妹


没有对错。任正非说要舍得给工资,他的行业是高科技,需要顶尖人往前冲,去开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科技领域的人才是稀缺的,必须要给出很高的代价才可能出成果。曹德旺的行业相对来讲是比较传统行业,有一个合适的行业人才价值,太高太低都不合适。


用户9697127092182


论低价值员工,与高价值员工的不同待遇!











手过留油


二个行业不一样人才也不一样世界竞争不一样 华为要面临多个领域的龙头封杀和竞争 福耀玻璃基本上已经是龙头了 华为面临谷歌英特尔爱立信苹果三星各方的压力人才专利就是华为的利剑不开出诱人的薪资待遇人才会去其他科技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