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护苗成长的“膜”术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护苗成长的“膜”术

采用铺盖控草地膜技术抚育的杉木

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高大笔直的树木中包裹着一条山路,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处处春意盎然……走进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琵琶丘工区,目之所及,满是苍翠。

在一片紫薇树下,每棵树的底部都覆盖了一块黑色的膜,膜的四周用4个钉子固定着,紧紧地贴着大地。从远处看,这些树就像一个个笔直的士兵,穿着黑色的“靴子”,整齐划一地站在山坳里。

这些膜到底起什么作用?

“这就是我们推行的铺盖控草地膜技术,主要用于保护苗木的生长。”同行的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培育部经理宋德荣解释道。宋德荣是一名老技术员,今年49岁,有着20多年的造林经验。

采用铺盖控草地膜技术,老宋是敢于“吃螃蟹的人”。

以前,每到杉木造林的季节,宋德荣总有一个苦恼:春天山上疯长的芦苇等杂草,总是比苗木长得快,没过几天苗木就被它们“吞噬”了。这不仅遮住了苗木生长所需的阳光雨露,也“掠”去了它们的养分,还影响工人锄草,“一不留神,工人就把苗当野草除掉了,容易误伤苗木。”

3年前,宋德荣开始想法子解决这个问题。可如何解决,一开始他并没有头绪。后来,他观察发现,道路苗木绿化遮荫网,可提高苗木成活率;烟田里的除草膜,对烟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让他突然有了灵感——在造林抚育过程中,如果也铺上地膜,对苗木是否起作用?

对宋德荣的这一设想,公司经考量后,决定在琵琶丘工区划出72亩林地来做对比试验。其中,36亩作为幼林抚育采取控草地膜推广的试验区,另外的36亩按常规方法抚育,两个区域同时进行苗木栽植和造林抚育。

可农作物和苗木毕竟存在差异,必须要找到适合造林使用的地膜才行,宋德荣开始在全国的地膜生产商中寻觅合作伙伴。

经过查询比对,宋德荣最后在网上“相中”了山东的一家地膜生产公司。双方沟通后,很快达成合作意向。随后,金森公司定制了一款专门用于造林的地膜,并要求3年后地膜可自动降解,不污染环境。经过长期的磨合,双方一直合作到现在。

“一开始试验的地膜采用两种规格,一种是80厘米×80厘米的,另一种是60厘米×60厘米的,经施工铺盖发现,前一种规格的尺寸大于挖的穴,硬地不易下钉,经过多次试验后选择了第二种规格 。”这块看起来不起眼的地膜,已是宋德荣团队不断改进的成果,“原先地膜是整捆寄过来的,我们再进行人工裁剪,现在改用机械剪裁,并开好口,这样既降低了成本,也便于工人安装。”

3年过去,实验成果已初见成效。几步之遥的两片试验区里,“风景”迥异:在采用铺盖控草地膜技术的试验区里,杉木不仅地径普遍更大,高度也更高,有的最高可达4米多;而采用常规方法抚育的杉木,长势效果不显著,有的高度甚至不足1米。

“采用铺盖控草地膜技术抚育的苗木,长势比常规抚育的苗木高约60厘米,地径大约1.7厘米。”看到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宋德荣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他说:“对苗木来说,有了这把‘保护伞’,夏季可防高温暴晒,冬季可防霜冻,大大提高了它们的成活率。”

经过管理对比,宋德荣算过一笔账,采用铺盖控草地膜技术的投入成本,相比较于常规抚育,可降低成本15%,每亩少133.6元。以试验地面积36亩为例,3年共节约成本4809.6元。这对每年造林约1万亩的金森公司来说,可以减少不少投资成本。

最近几年,随着公司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苗木抚育不再使用人工锄草,而是采用机械化运作。如今使用铺盖控草地膜技术后,不仅控制了苗木周围杂草的生长,也保护了苗木不再被机械误伤,同时还保护了环境,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这种‘圈地管理’办法,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林地整体的管理质量。”年过半百的金森公司造林施工队员伍陈生,十几岁起就跟着父辈造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造林“土专家”,他对这项实用型技术十分认可。

望着眼前一棵棵迎风挺立、新绿初绽的树苗,宋德荣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打算改变以往扩穴培土抚育后,再铺盖控草地膜的培育方法,尝试着将刚栽植好的苗木不扩穴培土,提前铺盖上控草地膜,改进试验。

●本报记者 郑丽萍 通讯员 谢裕红 文/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