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一個可怕的現象,幾乎涉及到每個家庭(深度好文)

今天我們來談談教育。中國幾千年來最成功的就是教育,古人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人最懂得教育,

所以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和族群,只有中國五千年長治久安,外國人研究的中國歷史,對中國沒有不佩服的,沒有不尊敬的。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族群,為什麼能在幾千年來得以維繫和統一,能得到長治久安的局面,這為什麼?教育,中國古代是把教育擺在第一位。“儒、道、佛”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維護這個世界社會安定和諧幾千年。

而當今中國一個可怕的現象,幾乎涉及到每個家庭,現在窮人家裡竟然出現了富二代!貧富的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最後導致,

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現在窮人家的富二代實在太多了!

當今中國一個可怕的現象,幾乎涉及到每個家庭(深度好文)

勵志

去朋友公司談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驕傲。這種心態會讓身邊的人對他有很大意見。人際交往上徹底失敗。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當今中國一個可怕的現象,幾乎涉及到每個家庭(深度好文)

斜陽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能力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衣做飯、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毫無關係。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

工作後,成了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打掃戰場的家長。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

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當今中國一個可怕的現象,幾乎涉及到每個家庭(深度好文)

加油

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自己的原因。有一位父親在飯桌上對他的孩子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失敗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滑。”後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以至他的孩子很早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煉。父親身上失敗的成因,在他的孩子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後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

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會離羅馬一天比一天近。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最近看到太多窮人家的“富二代”,工作中畏難,自尊心超強,做不得,說不得。

教育的差異,會讓貧富差異定格,甚至加劇。而這種差異,不是你上什麼學校,而是你的父母能否以平常心面對自己的處境,在反思與成長中,摸索教育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