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靖石鄉的地名故事

靖石初中左側有條小河,發源於龍王山,大雨過後才有水流,久晴河床幾乎乾涸,所以叫旱河。年年春夏山洪暴發,旱河經常改道。從龍王山沖刷出來的大量石頭,隨一次次山洪不斷堆積在下方,歷經數千年大自然的變化,現靖石圩鎮和鄉政府駐地一帶,到處留下的盡是露出地面的大小石頭,形成遍地亂石而得名。

于都縣靖石鄉的地名故事

地以人重。靖石早期設置基層區劃時,因水頭鍾氏望族在會昌的聲名,始稱水頭堡(同治版《會昌縣誌》)。

民國初年,地方基層區劃開始規範,原水頭堡改名亂石保。蘇區革命期間,設置為亂石區,下轄鄉。

1935年,中央蘇區全部淪陷後,當時的會昌國民政府認為,舊時當地姓氏宗族械鬥頻發,鄉民強悍爭訟不斷,又是共產黨在會昌最早組織活動的地方;亂石常亂是地名不雅所致,故改亂石為靖石,取靖亂(平定變亂),平安(穩定秩序)之意。靖石諧音也有盡是石頭的原意。當時設置為靖石鄉,下轄保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沿用靖石地名。1954年12月,因盤古山、鐵山壠礦建設需要和於盤公路的開通,靖石從會昌劃歸于都。

于都縣靖石鄉的地名故事


(謝起清)

第一節 水頭

水頭地處靖石鄉北面,距離屏山約3公里,居黃坑口水口上,故名水頭。一條近一里長的水渠自西向東貫穿屋場中間,渠水四季長流不息。

傳說水頭始祖鍾志文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從安遠篔簹移居排上後,發現水頭後山龍勢雄偉,氣脈旺盛,便在人字面下築建宗祠。因前方朝向侷限,請楊救貧擇選門樓地址。看大師其貌不揚,穿著簡便,多有怠慢。大師自行搬來太師椅坐在外面,不言不語,又隨手從茶桌撿起四個糯米粿塞在四隻椅腳,不久揚長而去。有人想把太師椅搬開時,十幾個人用盡力氣也無法挪動,大家無不驚異。派出的人一路追至石鼻頭,大師回頭告知門樓就做在太師椅位。

相傳明代天順年間(1460年前後),安遠長河朱紹剛揭竿起義。朱妻鍾氏是水頭女,娶親歸門曾有回書聯:雪湧長河天作合,冰結水頭地團圓。當官兵追剿朱紹剛時,朱在水頭休整。水頭人知道朱紹剛是田螺精,熟睡後雙眼皮會翻垂在地。為避免朝廷的株連九族,有人乘朱紹剛熟睡後,用生石灰撒於其眼皮,致朱雙眼全瞎,後被官兵捕殺。朝廷為獎賞水頭人,讓其在御庫房自行挑選官帽一頂以賜封。水頭人隨意拿了一頂花俏漂亮的小帽,朝廷據此賜封水頭為世代堡丞。可惜,堡丞只是當時享朝廷俸祿的最低級差官。此後,縣衙在靖石地區始設一堡,稱水頭堡,堡丞一職由水頭鍾氏世襲。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水頭鍾氏的鼎盛時期。據同治版《會昌縣誌》載,會昌自公元976年設縣近千年,宋、元、明、清四朝中,全會昌共有進士11人(其中清代7人),水頭就佔有鍾儼祖(乾隆辛巳恩科王傑榜)和鍾德賓(嘉慶壬戌科吳廷琛科)父子兩人,還有舉人鍾德廣(鍾德賓之兄),可謂:父子進士,兄弟科甲。他們分別在江蘇、浙江、山西、福建等地方為官任職。清代,僅水頭屋場就有大小宗祠、房祠、官祠和家祠十八座。最奇特的是水頭鍾氏龍燈與眾不同,龍頭都會自己製作,一般的龍燈只有三、四尺高,但他們的龍燈卻高八、九尺至丈餘,各房族春節在宗祠舞龍燈要賽比誰的龍燈舞得高。

(謝起清)

于都縣靖石鄉的地名故事


第二節 飯甑寨

在靖石鄉政府駐地東面2公里外的丘陵中,聳立著一座石嶺異峰,山勢突兀,山體峻峭,四周懸崖絕壁,因形似飯甑而得名飯甑寨。

飯甑寨與會昌莊埠的鷹刀子遙遙相對。傳說遠古天上一仙人挑著傢什路過時,被這一帶的秀美風景迷住,不慎將飯甑和栓大門鐵刀遺落下來,便成了飯甑寨和鷹刀子。舊時兒歌謠:“鷹刀子,飯甑寨,有你介高,冇你介大”。鬼斧神工的飯甑寨是大自然饋贈給靖石人民的寶山。

別看飯甑寨孤懸突立,峰頂卻有約2000平方米寬闊,長滿毛竹、雜樹和灌木花草,而且還有一細小泉流,可供少量人飲用。不知何時,歷經數代人用雙手開鑿出了一條羊腸石徑,猶如天梯,延伸而上,直通峰頂。雖說有路,卻愈上愈險。上得用手攀爬,下要伸腿踩坐,且需步步留神、時時小心。想上卻望而生畏者,大有人在。

天生一座飯甑寨,無限風光在險峰。攀上山頂,俯瞰山下,四周美景盡收眼底,遠處紫雲山、屏山、龍王山逶迤連綿,於盤公路宛如飄帶,路上行人就像螞蟻,行駛汽車似同玩具,大半個靖石山河好比一幅美倫美煥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

山頂很早就建有玉靈寺,供奉著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山寺後背尚見房屋基跡,據說過去有躲避戰亂和流寇的人在此短暫居住過。清代咸豐年間,南方“亂長毛”(太平天國),田東曾有人在飯甑寨上躲避。他們只需輪流派一兩個人守住寨中的一處巖縫,便是“萬夫莫開”。被圍困數月後,久旱無雨,山頂的飲用水日漸枯竭。他們把帶上山的錫酒壺擦得雪白明亮,大晴天反覆拋甩在漁網上,山下圍困隊伍看見被太陽光反射的酒壺不停晃動,以為山上的人是在魚塘捕魚,很快就撤圍離開了。

近年,隨著鄉村旅遊的開發,山下寺祠和山門修繕一新,車輛可直通山腳,上山的羊腸小道已鑿寬並增設了護欄。

(謝起清)

第三節 靖石新老圩

一個地方,老圩廢止後,再樣新圩,這不稀奇。一個地方,新圩老圩並存,而且輪流樣,你聽說過嗎?

靖石開始有圩時,圩場建在姓黃的地盤上,黃姓是當然的圩主。相傳每年正月新開第一圩,所有店鋪都得輪流先請黃姓頭人、老輩的客,要等他們食飽喝醉,再放三響號炮後,才可以開門做生意並允許民眾進入圩場。有時,黃姓頭人一不高興便無故拖延號炮,直至晌午仍不讓店鋪開門和民眾進圩。每年,各店鋪都要向黃姓繳交不菲的捐稅。圩日,黃姓還得向售賣自家土特產者強行收取落地稅,多至三抽一。月積年累,靖石百姓無不憤恨。有一圩,田東劉姓族人出賣自養的雞鴨時,因收取落地稅發生爭執,硬是被黃姓藉故搶去一半,還捱了打。此事,驚動了整個田東劉氏宗族。在靖石百姓的支持下,田東劉氏宗族決定在離老圩一里多遠的自己地盤上,新開一圩場,與黃姓分庭抗禮。

黃姓以一地不宜二圩為由,狀告到會昌縣衙。當時田東劉姓財大氣粗,加上水頭鍾姓在會昌的影響和支持,會昌縣衙斷決田東劉姓勝訴。

黃姓不服,上訴至贛州府衙。知府大人在公堂上首先詢問田東劉姓,新圩和老圩相隔究竟有多遠?田東劉姓巧妙回答說:新圩和老圩相隔三條河(旱河仔、亂石河、田東河),古話“隔河千里”,請老爺算一下有多遠。舊時代,官府斷案多不實地調查,官大就是法。知府大人聽完田東劉姓的話,不容黃姓分辨,將驚堂木一拍,便隨口斷決:“相隔三條河,可開二座圩。”黃姓啞口無言,只好與田東劉姓私下協商,新圩老圩輪流開,但每年的正月第一圩和十二月的最後一圩都得開老圩。

從此,靖石新、老二圩逢圩日輪流開,直至1954年才通過政府廢止新圩,只開老圩。

(謝起清)

于都縣靖石鄉的地名故事


第四節 楓樹下仙鵝廟

楓樹下座落在屏山腳下,相傳村西側河空邊有塊大岩石,形似鵝,故名鵝形石。鵝形石旁長有一棵古樹,纏繞古樹的一根碗口粗的蔓藤,伸過了河空對岸。對岸田塅種的水稻,年年都會全部白穗,十年九不收。大家認為。是鵝形石通過那根蔓藤作怪吃掉的。於是,耕作那塅田的人,便想著要把那根蔓藤砍斷。誰知,那蔓藤無比堅硬,用柴刀一刀砍下去,只能掉一小塊,而且上午砍了些,下午就長回去,今天砍了些,第二天又會長回去。砍藤人十分奇怪,但無可奈何。

有一天晚上,砍藤人在夢中,好像聽到有人在自己耳邊反覆唸叨“不怕嘀嘀哚,就怕蟋蟋嗉”。醒來後,他想嘀嘀哚好像是砍硬木的聲音,蟋蟋嗉是不是鋸木頭的響聲呢?第二天一大早,他拿到一把木匠鋸試著鋸那根蔓藤。鋸到晌午,終於鋸斷。鋸斷後的第二天,許多人看見那根藤的鋸口血流不止,一直流了三天三夜。鋸藤人天天憂心重重,害怕得罪了妖鵝,會讓自己遭災。一晚熟睡後,忽見一個童顏鶴髮的白鬍子老人在半空中對他說“你們在鵝形石旁做寺廟,就能使妖鵝變成仙鵝,永保人人平安、年年豐收”。

後來,他發動全村人,果真在鵝形石旁建起了座寺廟,名稱仙鵝廟。從此,不但對岸塅的稻田不再白穗,而且村裡其他地方栽種的水稻,也很少有白穗了。

(謝起清)

第五節 屏山

屏山座落在靖石鄉西北部,“山麓四周百餘里,皆大石層壘而成……高不可度,以硅磯硱磳,人跡不能到,山中有奇禽異獸,大木十圍者”(同治版《會昌縣誌》)。“山高如屏,坑溝縱橫”,故名屏山,又叫屏坑山,舊稱龍山。屏山與西面的龍王山逶迤綿延數十里,構築成為靖石西北的天然屏障。

屏山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遍佈灌木藤蔓、奇澗異石,到處坑溝縱橫、峽谷崎峭。山腳遮天蔽日,彷彿走入迷宮。山頂野草連綿,終日雲鎖霧繞,宛如仙境。沿山間小道登山,可見斷崖壁牆、黃狗鑽隆、一線天、葫蘆石、旗杆石、仙人下棋、亂籮倒谷等景觀。

相傳明代天順年間,安遠長河朱紹剛造反時,曾在屏山安營紮寨,休整操練,與朝廷官兵對壘抗擊。中央紅軍長征後的1935年春,項英、陳毅領導的留守紅軍,曾撤退到屏山一帶開展游擊戰爭,最後經上坪、祁祿山轉移至信豐油山。

1996年,葉彩義、李臣安在屏山開始創辦牧場。1997年冬,靖石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數千勞動力,奮戰一冬春,用手工開挖出了一條6公里多長的上山簡易公路,為屏山的後期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謝起清)

于都縣靖石鄉的地名故事


第六節 仙人動棋

在雲繞霧鎖的屏山,有傳說中神奇名貴的檀香樹,也有采藥老人追風凰時失落的草鞋和柺杖化為的橋,但是最為奇特的還數屏山頂上最險要處的一塊天然大棋盤石,仙人動棋的傳說故事就發在在這裡。 那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屏山腳下有一位叫二牛的年輕人家境貧窮,全靠以打柴為生,這一天他早早吃過飯後便帶著柴刀和柴絡向屏山頂上走去。哎,這二牛幹嗎要捨近求遠,難道山下就沒柴可打?原來屏山周圍靠打柴為生的人實在是太多,附近成材的林木早就被伐光了,所以二牛想多打點柴,便獨自一人朝山頂上走去。 走著走著,忽然一陣悠揚的歌聲從山林深處飄來:“咦,這深山裡怎麼還有這般動聽的歌聲?”一股好奇心驅使他順著聲音尋去。抬眼一望:哇噻,真是好地方!只見對面山頂有一三面懸空,一面可攀崖而上的奇特石巖,巖頂平展如地,石巖縫間伸出一棵蒼勁的大荷樹亭亭如蓋,正好把巖頂上空遮蓋得嚴嚴實實。古荷之下有一張石桌和幾條石凳,幾個青衣童子正圍坐在石桌前,一邊看兩位銀髯飄飄的老者下棋,一邊愉快地拍手唱著歌,這二牛本來就是個棋迷,平日裡打柴之餘總找人殺上幾盤。如今在這深山老林裡竟意外地看到有人下棋,你說他還能走得動?於是一個倒掛金鉤便猴子似的攀上了石巖。放掉手裡的工具,津津有味的觀看起來,誰知那兩位老者的棋藝不相上下,一盤棋總是殺來殺去的難分勝負。說實話,這般高水平的對奕他還從來沒看過,因此二牛越看越帶勁,倒把自己打柴的正經事給忘得一乾二淨了。 過了一會兒,一個童子對二牛說:“你大概餓了吧?”那二牛一摸肚子還真是餓了,於是童子給了他一個象棗核似的東西讓他含在嘴裡,果然他含著含著就不覺得肚子餓了。又過一會兒,那下棋的一位老者抬起頭來笑著對他說:“後生仔,你在這兒看我們下棋已經三年了,怎麼還不回去呀?”二牛一聽很奇怪:“誰說的,你們這盤棋都還未下完,怎麼就三年了,我不相信。”老人一聽哈哈大笑:“你不信,那就看看你的柴刀吧!”二牛低頭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可不是,原來磨得雪白鋒利的柴刀,如今已經繡得鐵跡斑斑,再不能使用了。直把他驚得瞪大著雙眼呆呆地望著周圍的人,他實在是弄不明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你再摸摸下巴,看看你的鬍子有多長了?”二牛一摸自己的下巴,果然鬍子都長得長長的。 看著這年輕人的傻樣,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來,其中一位老者止住笑,認真地對他說:“後生仔,還不趕快回去,要不然,你的老婆就要改嫁別人了”。奇怪,話音剛落,忽的一下那兩位老人和童子就不知去向了。 二牛也顧不得細想,撒開腳丫子就向家中跑去,一回到家父母妻子都喜出望外,紛紛訴說別後三年家裡人如何苦苦尋找他的情況,直到這時,二牛方才醒悟:看來我真的是遇上了神仙。接著他忙告訴家人,他是如何看仙人動棋,如何三年不知道肚飢、不知道冷熱,仙人動棋又是如何的好看等等。 家裡人一聽自是十分歡喜,都羨慕地說:“你真的看見了仙人動棋?看來你是真有福氣啊!”二牛得意地說:“要不是仙人叫我趕快回來,我恐怕現在還一直在那兒看呢?不信,我帶你們上山去看仙人動棋的大石板。” 說也奇怪,仙人動棋的大石板至今還完好無缺地保留在屏山頂上,那天然棋盤上的棋路還清晰可見呢!

于都縣靖石鄉的地名故事

(姚玉鳳)

(選自《贛南地名文化大觀于都分卷》;供稿: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