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作诗万首,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留存诗歌篇目最多的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在这数以万计的诗歌中,咏梅诗有一百六十多首,是古今少有的。

那么,陆游为何如此喜欢梅花,梅花在陆游心中又有何特殊寓意呢?

陆游作诗万首,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

一、文人笔下梅花和放翁笔下的梅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多以“梅兰竹菊”自喻,其中梅花象征的多是志趣之高洁、品质之傲岸。

宋初诗人林逋酷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在其名作《山园小梅》中可看出他孤高超脱的生活情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道尽梅花的形态,但是并没有触及到梅花的神经本质。南宋词人姜夔欣赏此句,直接以《暗香》《疏影》为其咏梅的调名。

而在忧国忧民的陆游笔下,梅花不只是简单象征“隐逸”。

陆游生于南北宋之交的离乱之时,民族的危机、父亲的感染让陆游从小就有强烈的报国之志,他希望驰骋疆场,“匹马戍梁州”,其恢复中原的爱国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可是朝中小人当权,秦桧等投降派的陷害阻挠,使陆游的仕途几多坎坷。

陆游作诗万首,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

于是,在其艰难坎坷的仕途现实之外,他以梅花为寄托建立起一个百折不挠的精神家园。正如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道:“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沽粘焉咏一物矣。”

陆游咏梅,不只是咏梅花本身,更是自我志向的抒发。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爱国志不曾稍减

陆游是报国无门的英雄,这在其《卜算子·咏梅》中是最有代表性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在无人问津的荒野独自盛开的是梅花正是黄昏时独自发愁的诗人自己,朝中文恬武嬉,主张抗金的主战派被冷落一旁,又因为言辞激烈而受人奚落。可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畏冰雪,凌寒独开,与春天的万紫千红迥异,诗人虽苦闷,却并不消极,反而自有傲骨,即使千磨万击,也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本心。句句写梅,也是句句自喻。

陆游作诗万首,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

金戈铁马的宋金之际,诗人饱受凄风苦雨的折磨,但是在陆游咏写梅花的诗词中,梅花犹如顽强的战士,风雪愈烈,愈显得其英雄本色。如陆游的《落梅》(其一):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又如《落梅》其二: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在这些诗中,梅花的气度和精神得到极大褒扬,花木无情,诗人以有情之眼观之,而使花木有了诗人之情罢了。时代的更迭,政局的矛盾,在严酷的环境下诗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了一层悲壮色彩,这是与前人多咏梅花的高洁隐逸所不同的。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作诗万首,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

政治上的不尽人意让陆游常常有落拓之感,他四处颠簸,所见梅花非一时一地。在他二十多岁时,就曾写过家乡的梅花,有《看梅绝句》五首,如其五: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生。

在日后的漂泊岁月中,他对梅花常有“他乡逢故知”之感。“嗟余相与颇同调,身客剑南家在刻。凄凉万里无归日,萧飒二毛衰有渐。”“相逢万里各羁旅,不待猿啼已断魂。”“平生剩有寻梅债,病扶藤杖觅残梅”。“二儿一孙奉此老,瘦藤天矫凌风霜,冒寒去东园寻梅。”诗中的梅花是诗人的老友,是诗人的亲人一般,而世事的凶险让他思归情绪强烈,“零落梅花不自由,断肠容易付东流。与人又作经年别,问月应知此夜愁。已是狂风卷平野,更禁横笛起危楼。何时小雪山阴路,处处寻香系钓舟。”

在陆游的心中,梅花是可亲的,正如辛弃疾眼中之青山,已经物我两忘,“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喜欢梅花,甚至将自己当成傲雪之梅,如《梅花绝句》(其三):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陆游作诗万首,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

结语

“五十年间万事非,放翁依旧掩柴扉。相从不厌闲风月,只有梅花与钓矾。”陆游一生戎马倥偬过,悲愤不平过,八十多年的心事不会有第二人感同身受。

“与梅岁岁有幽期,忘却如今两鬓丝,乘淡月时和雪看,明朝红萼缀空枝。”陆游痴于梅花,不只是爱其高洁,更是以梅花为友,吐露心志,同时借这一冰清玉洁的朋友以自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