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太习惯较高的书法欣赏标准?欣赏标准低一点才符合艺术审美吗?

千千千里马


一、艺术没有标准。艺术只有水平的高低。

二、艺术水平的高低,是通过艺术作品或艺术行为所展示的内涵来体现的。

三、通俗一点讲,能够感染人、打动人,亦或给人以更多的思考、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等,这样的作品或行为才能称得上高水平。

四、艺无止境。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五、直白的、浅陋的、通俗易懂的,作为普及品可以,作为艺术值得商榷。书法依然。

六、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较深奥的一个艺术门类,没有较高得造诣,是很难欣赏了的。这是一个层次得问题。没有什么好讲的。

七、要想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欣赏能力,就必须深入进去,不断学习。只要个人的修为达到一定的程度,欣赏水平会逐步提高。再不会有丑书和美书的区别,只有艺术水平高低得区别。


篆刻与卜者老宽先生


什么是较高的书法欣赏水平?


王羲之、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好不好?反对的人不多。大多数人认为他们的书法水平很高,他们的作品也能欣赏。古代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大众都能够欣赏。这是大家的欣赏水平高呢?还是大家的欣赏水平低?


不可否认的一条事实,现在的书法家水平远远不及古代书法家。要欣赏现在书法家的作品,很多人看到他们的作品后并不能从中感受到美。这究竟是现代书法家的水平太高,高到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才能看懂,还是现代的书法家脱离了书法本身的意义?

书法本身表现的对象,是汉字的书写。汉字都有自己的形态。把字写的大家都看不懂,让大众如何欣赏?有一种植物,学名叫做“紫茎泽兰”,名字很美。这是一种繁殖能力超强的植物,在它的生长的地方,它能够杀死其它的植物。俗名叫做败马草。能欣赏紫茎泽兰的人,是不是比普遍的人更具有发现美的能力?恐怕不是吧!



大众能够欣赏高水平的古代书法作品,却不能欣赏现在某些人的书法作品。而这些人却以“曲高和寡”来应对。陶醉在“高书不入俗人眼”的虚幻之中。要知道,不靠谱的调更加让人难以唱和!


子衿书法


我认为书法的欣赏是没有什么标准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不能说欣赏王羲之《兰亭序》的人就比欣赏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人标准高。因此,欣赏的标准是没有高低贵贱的,每个人都对美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我们尊重每一个人对美的不同理解。

我认为欣赏的标准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但是对书法的鉴赏力是有高下之分的。

怎么去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一个人他游历过很多的地方、见过很多的人,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之后,这个人的阅历是很高的。一个有阅历的人和一个没什么阅历的人,去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看法有很多地方都是不一样的。阅历高的人可能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多样化,而阅历低的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可能会比较狭窄。

对于书法的欣赏也是这样,鉴赏力高的人包容性会更大一些,欣赏的面比较宽,而鉴赏力低的人,可能就只欣赏某一类作品。

用我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说吧,年轻的时候,我最不喜欢的一件作品就是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其实包括颜真卿的其他行草书,我感觉都是写的乱糟糟的,有啥好的啊,看不懂。

那么这几年通过自己阅读书法史,看了很多书法的一些理论著作,看了更多的名家经典作品,以及后人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之后,我对原来不是很喜欢的颜真卿的行书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现在越看《祭侄文稿》觉得越好,颜真卿的其他行书作品也觉得很好了。虽然,好在哪里,还具体说不出来那么多道理,但是心里至少已经接纳了这样的书法风格。

类似的还有王铎、傅山的作品也是,之前觉得写的什么啊,潦草的不行,跟王羲之、赵孟頫那种婉约、妍美的书风比起来太难看了。但是现在却蛮欣赏王铎的书法的,还有米芾的字现在也是越看觉得越好。

通过自己对书法的了解的深入,学习的深入,感觉自己的欣赏范围更加广了,能够接纳的各种作品也比较多了,也能分辨出一些作品的优劣了。

我们说术业有专攻,你在某一个方面下的功夫多,你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就强。书法也是这个道理,同样书法的欣赏也是一种能力。你对书法了解的越深入,欣赏过的作品越多,你的欣赏力就会越高,你能接纳的东西也会越多。

一个有欣赏力的人去看书展,你可能会从各个方面去欣赏一幅作品,例如他的传承、创新、笔法、章法、神采等等。不会只是说:“我X,这字真好”,或者是“我X,这写的什么啊!”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播传统书法文化,希望您能够关注和支持我哦。


翰墨今香


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标准高的书法,欣赏低标准才符合艺术审美吗?

高标准的书法审美,一般眼界高一些,而按照低标准的审美观也存在,皆是一般欣赏水平,对于书法艺术,无论是作品水平高低,客观上有美的因素,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同的欣赏层次,或不同的艺术鉴赏水准,都有差异的审美标准。高水准的鉴赏力,能够更加评判书法优劣,而水平不高者,仅仅是从表面上观赏。

因此对于书法学习,应该懂点书法史,知其书法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了解各朝代的书家书法的特征。有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或有欣赏标准得到提升。由此就会习惯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更有收获书法常识的点点滴滴。

另外对书法理论以及术语也有了解,理解其意义,对于吃透书法精神有帮助。

从而促进自己的创作,时间久了,积累的书法知识越来越多。所以对于艺术审美标准,则有按照高的标准欣赏,也有了习惯。

故,书法艺术欣赏按照高标准的审美观,是对的,不管你是水平高低。



狂喜淡墨a


由于大多数人学习书法的持续性趣、基础训练、研究交流的深入程度的限制,所以在对书法的理解、省悟、欣赏上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在有些相关知识和技法细节上都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在书法实践中去感受过,再给他一个不能完全理解的标准来享受其中的美其实很难。

学习上的差异、理解上的差异和实践上的差异,形成的欣赏水平的差异,对艺术审美上的要求就不一样了。

对小学生上书法课和对书法专业的大学生上书法课,课件和授课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一样。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知识积累、技水平、精髓理解不可同日而语,很自然审美标准和欣赏水不同。

从普通的书法训练升华到一定高度,再回头看也许能有答案,就像很多人看自己以前写的字,越看越不好,而以前的自己可不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作者只认为欣赏标准的高低,要区分符合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艺术审美,就像县级书法展和中书协书法展,那个标准自然不一样了,上千个县的书展加起来也不比中书协办的书展人气少吧!你觉得哪个更符合艺术审美呢?


林小学堂


自古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当今为什么绿色食品成为稀缺,是因为生长的土壤环境破坏了。同理,为什么当今难出书法大家,是因为出大家的条件丧失了。两个原因:第一是书法的应用性失去了,书家爱好者的研习时间和传承技法都变得受限,自然成才率低;第二是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因为国情原因而出现了普遍意义上的断承,群众基础一下断失了,使书法家成长的土壤缺失了,导致丑书盛行,群众美丑难辨,以为拿扫把拖地的都是大师,直至以丑为美。个人以为书法是一门需循法的技法专业,好比走路和交通法,随便写字那是走路,要上路驾驶必须遵守交通法则才能谓之书法,而交通法也是需要学习才会的,所以必须是学习过书法的人才能真正的看懂书法,而实现书法欣赏普及率的唯一途径就是全民教育普及。虑哉忧哉!


社山雨农


所谓高书不入俗人眼。现代社会印刷术过于流行,使得一帮人把审美困于印刷体。认为像印刷体的就是好的,看不清的就是不好。假如王铎在世,徐渭再生,估计也会骂的狗血淋头。再看看爨宝子碑,好大王碑,很多人都受不了。就算是公认的楷书大家颜真卿《祭侄稿》,能欣赏得来的人也不多了。现代人不缺钱,不缺文凭,不缺文化,唯独缺了美育。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无奈吧。

书法学习应学得全面一些。篆隶楷行草,不可囿于一面。所谓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要学习,还是要向高古学习的。


亦意写字儿


首先否定大众的审美水平是不对的!

但说大众的审美水平很高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术业有专攻,人人非圣贤,多数人没接触过或着说没全面接触过书法(包括我在内),对书法的审美层次高低各不相同,停留在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实用阶段的多,对远古的文㝋不认识也就评论的少些,对正楷和行、草书接触得多,就有了自我的标准,大多以古人的标准,邻居的标准来要求书法!于是“丑书”就应运而生,就象四十年前我们看外国人很丑差不多,这叫少见多怪!这丑书有的是真正的没经训练,胡乱一抹,自吹大师,把人们的视线搞乱了!另一种是经过严格训练,为图个性,力图突破自我和古人,赋有个性的书法,也许还不十分成熟,但是是必须要做的,中国书法经过了几千年,数不尽的书法家,已到了顶峰,再发展举步为艰,不发展只是抄袭古人没自己面目相当于复印,没太大意义!因此对这些人要爱护,要鼓励,要全面看他们的作品!不能一概“丑书”定论!

古代的书法家为什么都那么好,都被公认?那时候能写的毕竟太少,老百姓也老实,当然就只能听听懂的人说,没有几个人敢争论!其实各家之间也时常不服!只是我们大众律少研究到那个层次!如果拿出张旭、郑板桥、金农、徐渭的书法,除掉落款,有几个人不说丑书?前段网传的丑书:“山东情妇场”等其实多数写得不错,只是场馆名用正楷,行书容易大众识别的可能比较好,否则就闹笑话!

书法也是一个书写、创新、认可的过程,需要岁月沉淀,我们需要耐心!

自古就有距离产生美的规律,同一个事身边人,当代人做可能就是差评,古代人,远处的人做可能就好评!

对待书法审美我们应该以公平的原则对待古今书法家,不厚古也不薄今,评论书法家我们应该先做小学生再做老先生,千万不要不懂就发言,毕竟很多人是专业级水平,一听就知道是内行外行!

对于书法创新,要谨慎地鼓励,初涉此道先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在有水平的老师指导下选贴下苦功临习,有些人一生也不一定能达到需要创新的高度,就老实临习,相当于在中国书法海洋中走过,也不遗憾!人,对自己终归有个正确定位才不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多!


艺明书画


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学习书法,就没有低水平的问题,例如,学习文学作品,我们要学古典文学作品,还是要学习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也是很优美的文学呢!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少学习民间文学,因为,民间文学通俗易懂,认识字的都可以学习欣赏了。

学习书法也是一个道理,你不可能拿个很一般的书法作品去学习吧?只有先学习了具有很高审美艺术的经典作品,才能学到艺术的博大精深。

我们就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字帖里有很多相同的字,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大书法家都会把这些字处理得不是一模一样的,而是微微有一些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这就是艺术的手法。

但是,就是这样小小的一个事情,看起来不是什么事,可是做起来非常难,一般书法家是做不到,把好几个相同的字写的不一样的。

而大书法家之所以要做得不一样,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战胜自我,挑战自我的艺术创造精神,所以,写出来的字就给人以浮想联翩,甚至叹为观止的艺术感染力。

  •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四个“一”字的写法


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兰亭序》里的21个“之”的写法都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么小的一点事情,王羲之就能够做到非常震撼人心?因为,这不是容易做得到的,这也是一个书法家超乎我们想象力的一种审美能力。

如果说王羲之在《兰亭序》中21个“之”是行书,笔画相对容易一些,那么,你知道欧阳询的《九成宫》中有多少个“之”字?

告诉你,欧阳询的《九成宫》中有33个“之”字!

而且,这是楷书,要把33个之字写的不一样,是不是比行书要更难?这是非常肯定的!但是,欧阳询把这33个之字全部写得都不一样!他通过对一个字的大小变化,结构变化的调整,把这33个之字写得各有各的特点。


就是欧阳询这么一点功夫,赶不上的人是在太多太多了!这就是审美的高度决定艺术成就的高度问题。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会选择欧阳询,因为,他的书法作品,不是简简单单的写字。而是有一种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精神在里面,这是我们终其一生也学不完的。

例如,我们当代也有以欧阳询为师的书法家,我看了好几个所谓的当代欧阳询楷书“大家”的楷书,仅仅是把一个楷书作品中几个相同字,写得不一样都很难做到,你可以想象一下,做到欧阳询这样的书法大师有多难?

  • 唐人写经中有三个“三”写法也没有有模有样


就像把相同的字写得不一样这样的书法要求,我们到底是以欧阳询为师?还是以现代欧阳询书法家为师?这是不是审美的高下自见?

最后我们谈谈,学习书法的审美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一些看法了,学习书法一定要以大师的精神为标准,这是我们仰望书法艺术星空的起码精神。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会仰望艺术星空,就要目空一切。学习书法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因为,艺术的实践性是很强的,也就是说做得到就是做得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中的“之”字写法


例如,现代一些学习欧阳询楷书的大师,他们学习书法几十年,但是,遇到像处理几个相同字的时候,他们还是无法做到“一字一法”的程度。

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创造第二个不一样的写法太难了,如果自己写一个不一样的字,很可能非常不协调,所以,与其创新不如不创新,这样以来,他的书法创造力始终不会超越自我,也始终只能在欧阳询的框架里,没有什么新意。这就是一种遗憾。

不过,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想攀登书法艺术的高峰,确实太难了,那么降低我们的审美标准,也是可以的,例如,我就是写不出两个不一样的人字,这又有什么伤害呢?

只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正确书法审美观,不要把一般的审美当作最高的审美,我们学习书法,心中应该懂的书法的高标准是什么,只有知道了高标准,这才是真正懂书法,走近了书法了。我们在书法的学习路上,也会不断升华自己的学习。

如果审美标准很低,可能提升书法审美的空间也就被我们自己给断送掉了。


千千千里马


什么是较高的标准?什么又是标准低一点?说实话,没太整明白题主的意思。

艺术欣赏的标准始终是掌握在欣赏者手中,高低也是由欣赏者的艺术素养决定的,调高或者降低都不由别人。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等到作品完成便已固定,调整欣赏标准跟作品本身没有关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