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投拓——疑問句:後面的投資該怎麼幹?

房地產投拓——疑問句:後面的投資該怎麼幹?

最近一直在思考個問題,後面的投資該怎麼幹?

做了那麼多年的投資,第一次覺得沒有太多的方向了。


2016-2017年是地產投資條線高光時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投資手段投資措施創新紛紛上線,也造成了投資人員的極度緊缺,大舉擴招。

當然大多數的手段措施也沒有好好論證過,但是老闆認為可做就行了。

所以大投資概念興起,萬物皆可投,反正房子賣得好、融資融得好,有錢支持你!

當時的主要矛盾,是打開思路後貌似豁然開朗的投資機會、源源不斷的現金流與缺人幹活的矛盾。解決矛盾的辦法也很簡單,搭架構分部門甚至直接成立實體公司,然後狂招人,諮詢機構來的實體產業來的政府部門來的統統都要。


2018-2019年開始大投資的各種後遺症卻紛至沓來,愁雲慘霧在各家開發商不斷縈繞。

文旅地產:儋州海花島被政策性停工、中弘海口如意島被收回、大部分已成的文旅項目都碰到住宅部分因為較為偏遠而銷售不暢的問題,至於文旅部分能不能做得好,貌似都不關注了,因為大概率做不好,大如方特在全國賺到錢的遊樂場也沒幾個。

海外地產:自從資本管制之後,就再也沒聲音了,這兩年最大的聲音就是在香港拿地。

產業地產:精神領袖華夏幸福裁員一輪又一輪,帶了個非常差的壞頭。當年多少企業學的華夏,現在咋辦?

大宗資產:開發商都不會持有,因為租售比和自己的資金成本相比實在過於懸殊,接盤後整體持有是外資的考慮模式,國內的開發商大多想的是做整買散售,但是商辦那麼難賣,漸漸地也斷了這個念頭。

商業地產:商業綜合體做到最最最極致的萬達散了,現金流滾資產也成了傳說,連拿地能力超強地價極為便宜、商業部分的金街散售溢價能力超強的萬達都扛不住波動,商業地產的風險還是大,嗯,後續接盤萬達酒店部分的富力也感受到了消化不良。但講真,現在還是有很多企業在做商業地產這塊,畢竟核心城市的商業資產如果做的好,還是有不少退出機會。

長租公寓:現在都在泥潭中,那些做二房東的,收房成本、運營成本和現行疲軟的租賃市場低租金難以匹配,掙扎不已,那些開發商的直租房源,也存在沒有有效盈利模式的困擾,租金甚至和利息難以匹配上。

三四五六線城市:2019年除了東南沿海以及內陸少數幾個三四線城市,斷了棚改之後,大部分三四五六線城市的房價都出現了價格迴歸。曾豪言要覆蓋到鎮級市場的碧桂園也不得不開始不斷收縮了。


房地產投拓——疑問句:後面的投資該怎麼幹?


嗯,2018-2019年的困境導致很多2016-2017年的創新投資變成了“亂投資、瞎投資”,企業好一點是沉澱資產,資產處理不掉但還能留在資產負債表裡,差一點就是直接認虧,從當年和往後的利潤中抹除。


創新投資的失敗,導致了投資人員數量的不斷縮水。畢竟賺不到錢甚至虧損的業務,企業也沒法繼續支持下去,試錯成本太高,連萬科都停了熱帶雨林計劃。

創新業務們非常耗人力,畢竟都是非標準化業務,不是招拍掛那種寫了份報告就能拿地的,人員配置要求很高,但如果不再做了,那麼創新業務的從業人員就要被整合。

三四五六線們也非常耗人力,一個省一般只有1-2個核心城市,其他可能要配10個左右的三線城市和一堆四五六線城市,從人員配置來說,單個三線城市對人力的要求不會比核心城市少,畢竟除了招拍掛監控還有大量的收併購勾地要做,如果不再做了,那麼開發商正常投拓人員也要整合。


再理一下,當下的投資熱點和亮點在哪裡吧

1、一二線核心城市:雖然很多城市在這兩年遇上了市場下行,但是這些城市的市場容量和預期都很高,大家還是會認為他們會重回巔峰,開發商們還是會下決心拿地。

2、長三角三四線城市:講真,去年大部分三四線城市的市場都很落寞,下跌20%以上的比比皆是,不說環京了、連珠三角的外圍三四線也遇上了市場下行,但是長三角們卻仍很亮眼,穩價穩量,保開發商們不虧本、賺小錢,能賺小錢其實就能刺激開發商們繼續投入了。

而且,新城、中南、中梁、祥生這些企業能超高速崛起,長三角三四線城市市場的助推功不可沒。在當前的環境下,能找到穩定性強的市場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賺到過錢的企業也更加容易繼續投入。

3、珠三角的城市更新:“珠三角”+“確定性”,兩大標籤,導致了這兩年珠三角的城市更新是最熱的熱點,有深圳城市更新的昭示性,就是做成的賺了大錢、現在想切入深圳舊改都沒機會了,廣佛等城市城市更新一開閘,各家開發商就組建團隊一擁而上。

曾與一家頭部企業交流過,投資人員北方區分流裁員、華東凍編,華南卻因為舊改而擴招。


講真,市場機會從百花齊放到縮水縮得只剩一點點發揮邊界,還是真的蠻頭暈的。一二線、長三角的三四線,那都是招拍掛型的,公平公開公正去拍地,投資人員大概率就是寫報告做測算,最多配合競合操作,因為市場好,所以收併購的項目並不多、就算有也是天價,因為市場好,所以勾地的機會也不會很多,政府對產業招商的意向往往是自己親自下場,覺得開發商帶產業並沒那麼靠譜,別不服氣,華夏幸福做了那麼多年還沒進一二線的市區。然後就是珠三角的城市更新的風還在吹,並且隱隱有吹到全國其他地方的趨勢,但是講真舊改各地都有,不是新事物,舊改就是苦熬,珠三角城市更新的效果如何,能不能熬出頭賺到錢,也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當然我個人還是覺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在繼續,鄉村進城鎮、三四線進一二線、中西部進東南沿海這種人口流動趨勢還是長期存在的,所謂“剛需”一直有,只是因為供應量和購買力因素,導致市場會有暫時的波動。不少三四線城市現在不適合進,但是過了兩年等存量被消化得差不多了,就是不是又有了可以進入的機會了?或者說因為市場原因,政府願意讓利低價供地和現狀的售價拉出了較高利潤空間,是不是也出現了進入的機會。


標題是個疑問句,我也沒有答案。


最後再提一種可能,就是當潮水退去,各家開發商都放棄了創新業務和三四五六線城市,對優質項目競爭強度下來後,也許能流出優質項目和利潤空間。當然這也得需要開發商們保持戰略定力,護住架構和人員,否則沒及時知道信息、沒有人操作,也無緣。


房地產投拓——疑問句:後面的投資該怎麼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