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很多大医院看病,里面的病人都是人山人海,到处都要排队等候,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没有冰点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正规医院少,患者多,公民健康意识提升,所以造成了医院患者人潮涌动的现象。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新闻,河南郑大一附院每年年后医院患者人山人海,犹如春运一般,但社区和乡镇医院反而异常冷清,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主要和以下因素分不开。

一、人口基数大

2019年,中国人口已达到14亿之多,不管医院还是学校等场所,人数都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随之患病的基数也在增加。

二、虽然公民健康意识提升了,但分级就诊意识不强

现在,多数公民的健康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身体一不舒服,立马去三甲医院,造成三甲医院的人潮拥挤。其实很多小病完全没必要就诊于三甲医院,在当地乡镇或社区医院即可就诊。

三、患病率升高

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是造成患病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其它还包括意外、劳累、天灾等。老龄化人群中的免疫力大幅下降,有些小病不能抵抗而引发大病;饮食结构的丰富及食品安全问题使得现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激增。这些都是导致医院患者人山人海的原因。

关于医院排队问题,总有一些人有疑问。首先,病急有生命危险者可优先就诊,病缓者需要排队挨个就诊,这是人满为患的医院制定的规章制度,人多不好管理,我们既然来到医院看病,就应该体现中国人民该有的素质。另外,你买东西愿意排队,吃饭愿意排队,看电影愿意排队,为什么偏偏看病排队时就不愿意呢。正因为就诊患者多,所以更应该有条不紊,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为更多的患者就诊,为更多的患者解决健康问题。

和非医学人交谈时发现,很多公民对医院的抨击直接上升到医生本身,伤医事件屡见不鲜,但殊不知多数医生都是本着医德之心去看病,漫长的医学路及医者仁心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辱骂唾弃。

最后,医院为什么会人山人海,为什么会排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每一个公民。


男科王传航教授


我经常陪别人去医院看病,了解一些情况。去看病的人都是心理病,怕死,以为到医院就可以保证不死和身体健康长寿。

本来一些小病休息一下就好了,或者注意工作生活方式即可,非得去医院而且是三甲医院、专家不可。

就我的亲人而言,这些年该死的也死了,自然规律。我亲自送走了家里三个老人。

相反的案例,我是我家身体素质最查的,首先胃不好吃饭不行,小时候差点被扔掉,二十多岁经常晕倒。我今年六十岁,二十多年没有进医院,不是没有钱,是受不了那罪,看病的罪。我身体不舒服了就睡觉。而且我是我家学习最好工作最努力的人,现在还活着。

我们家二个最爱去医院最爱看专家的一个人现在已经不能自理生活了,前几天本人要做大脑手术被我坚决阻止,现在在家养着,如果上了手术台可能再也说不了话了。现在在家可以吃饭也可以说话,和家人有感情交流。当然她仍然不甘心不做手术。

所以,我们很多人都在瞎折腾,或者每天都在作死。

我这个身体不好的人既要挣钱养活家人,还要陪他们看病去,否则我就是无情的人。为此我买了车,纯粹是为了家人办事。

我弟弟前年因为心情不好导致心梗安装了支架,手术还是我签字的。我儿子说没有想到身体最差的人老是照顾别人去医院。我弟发病半夜四点叫我去医院,我儿子不想让我去但是我不能不去。现在我弟弟更怕死哪里都不去了,我这些年安置母亲后事跑来跑去。我弟以前是军官学校毕业身体好,也特别能吃。


农民工老了


现在去很多大医院看病,里面都是人山人海,到处都要排队等候,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我已经好多年没去医院看过病了,记不得我有多少年没感冒过了,偶尔伤风,就自己买点伤风胶囊,我从不吃抗生素,一个是我得什么炎症,再一个是我对抗生素恐惧,因为我得过肺炎,使用链霉素,我的耳朵被毒坏了,聋了一辈子。

最近有三年了,眼睛就看不清楚,眼前总像下大雾似的,去医院检查,说是得了白内障,今年春天我去市眼科医院手术了。

这次治眼病真是领教了看病难,看病人多,也难怪,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就这么一家眼病综合医院,人能不多吗?虽然也有几家股份制的专科医院,人们还是相信公立医院,那里无论医疗设施,技术,口碑都是首屈一指的。

我家在郊区,去医院需要倒三次车,起个大早,等到了医院,进门一看,倒吸一口凉气,这人也太多了,整个一楼大厅像火车站似的,黑压压的一屋子人,挂号处几排窗口,每个口都几十号人排队,因为是眼科医院,每个患者都有陪护,三一群俩一伙的那叫一个热闹,本来眼睛就看不清楚,这一人多,更是眼前发黑。

眼科检查项目挺多的,无论去哪一项,都是一大排人,现在这电子产品的兴起,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享受的同时眼睛也受到不小的伤害,有眼病的人太多了,就是我们这个老年白内障需要手术都得排队几个月,等不上床位,两只眼分两次手术,我家远,到医院晚,两次都是加床,睡一个星期硬板床,那滋味也不好受。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现在真的别得病,有病花钱遭罪不说,看病也难,有些老人就嘴硬,我谁也不用,老了那天我去哪哪哪,实际上真不是想的那样,就普通看个病,如果没个年轻人跟着,老两口东跑西颠的,在医院里找不到门,各种检查,收费全部电子化,老人也不明白,外语更是不懂,在医院忙活半天,真累的头昏脑涨。

所以,老了,真有病了,没有人不行啊。




老娟子


最近这些年,大医院的病房大楼越建越高,设施越来越现代化,医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

随之而来的是,大医院的病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地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城市的医疗资源明显优于乡村,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又明显优于中小城市。


平心而论,北京的学术氛围和医疗技术在国内范围内,绝对是公认的超一流水平。

最近这些年,我经常到北京学习,参加活动的机会比较多。

每当经过北京的一些很有名的大医院时,看到排队挂号长龙般的队伍,心里都五味杂陈。

因为大医院排队挂号的人太多,号又少,因此还诞生了“号贩子”这一行当。

很多外地来求医的病人家属天天排队也挂不上好,只能无奈的从“号贩子”手里,花高价买号。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高精尖医疗资源的稀缺性矛盾依然存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力推广,远程医疗技术也在寻求突破。


以前边远山区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水果,由于交通不便,山高路远,经常是丰收季节发愁货物的运输问题。

现在的情况大有好转,国家大力扶持三农产业,同时也推出了多项措施支持农民回乡创业。

很多平台,成绩比较突出的,如“今日头条”先后推出了“山货上头条”、“字节跳动扶贫”、“头条小店”、直播电商等多种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也确实带动了地方产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医院的患者人山人海,未来也会通过国家政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变革性改变。


比如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等新技术会逐步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山里土郎中


这个大医院人山人海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大医院是人山人海。小医院是门可罗雀。这个是因为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人口多。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这也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有关系2015年之前,临床医学5年毕业的医学生,直接进入县级医院,直接定科。没有经二级学科规范化培训。造成医学生各自的水平掺差不齐,没有经二级学科系统培训,消化内科的不知道呼吸内科的知识。一个疾病发生,不会按照书本的系统知识去生病。是一个疾病涉及很多系统,这就造成消化内科的不懂心血管内科的,,由于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有限。经常造成患者误诊的,患者对小医院不相信,对小医院是去信息。有病宁可去又挤人又多的大医院。也不愿意去县级医院看病了。

这方面我们应当像发达国家学习,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因为医学研究对象是人。不是机器。不能有半点马虎,在达到医学院医学生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毕业以后毕业进入大型医院规范化培训在各学科转轮,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沿用美国医学制度。毕业以后必须到协和医院培训5年。总住院医师制度,这些先进的医学教育,造成协和医院医生水平很高。

国家应当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医生待遇。才能吸引优秀学生从医。医学教育培养周期长。花费大,更应当提高医生待遇。让医生成为最好收入者,才能吸引优秀学生学西。应当像人家发达国家学习。严格控制医学生招生规模。实行精英教育


好医生2792


大医院能看好病为什么病人越来越多?不可否认大医院的医师力量是很好的,但并不代表就能治好病,因为现在医院一些慢性疾病根本治不好,很多人的消费理念,档次越高越可信,所以医院楼越盖越高,仪器越贵越好,专家越大越可信,去大医院治病更多是一种心态,认为大医院什么都好,在那花个几万几十万治不好病也心安理得。


中草药传承


这种现象主要还是人们对大医院医疗质量信任,不放心小医院的医疗质量,害怕小医院把小病误诊和治疗不对症而耽误成大病,所以有能力的就去大医院看病。

另外,是人们经济条件改善了,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也就格外重视身体健康,希望寿命尽可能的长,希望生命质量尽可能的高,希望少长病,不长大病,少受罪。即使长大病也能妙手回春,延长寿命。

基于这种心理,人们有点小不适就去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其实,小毛病可以先在小医院看,主治医生一级的就完全能很好解决一般病症的。如有确诊不了的或对治疗不满意时,再去大医院不迟。

医院分三级九等。即一级、二级、三级,三级最高。每级又分三等,即甲乙丙等,甲等最高。当然还有特级医院,那就是全国顶尖的医院了。人们心中的大医院一般都是三甲医院或者是二甲医院。

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是。级别越高,收费标准越高,因此小医院收费最低,且报销比例高。从患者的经济利益上讲,差别较大。

所以在病情需要时再去大医院看,或者在大医院确诊后,并给出治疗方案后,回到小医院治疗,这是正确的选择。

专家费尽毕生精力学习研究的专业技术,本应在他的领域充分发挥所长,看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却因为人们的盲目求医心理,使得大医院的专家们,尤其是知名专家看一些基层医生完全能解决的小病,大材小用,浪费医疗资源,病人和家属也浪费时间和金钱。

期待医改能改变这种现象。


Shuang降


医疗市场化,严重的过度医疗造成了人民有病不敢去医院。医疗资源的相对集中,越来越多的地方医院收入无法维持高工资的发放,使得一些高水平医疗从业者流失,所以地方医院就更加的过度医疗,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医药代表无孔不入,让部分医生丧失医德,出现了钱没少花,病没看好,或者是病看好了,花钱多了。大部分的人选择了一些医疗技术相对较高的医院,医生和病人的比例不断增加。个人认为,实行家庭医生聘任制,是个不错的选择,医生有了正当的兼职,增加收入,减少乱开药,乱治疗。


时时刻刻的幸福1


这没什么奇怪,广大民众普遍认为大医院有尖端仪器,有各方面的医学专家、教授,什么疑难杂症、顽疾绝症都可以治愈,所以患者不惜血本都拥挤去了大医院。患者心里只认可专家,只崇拜教授,根本就没有想过选择中医治疗,没有想过自然疗法。所以大医院人满为患,住院楼越盖越高,病人越治越多。这些怪现象短期内会越来越明显。


用户邱善清


这是国人的通病,举个例子:

比如你去旅游,路上要吃饭,找饭馆的话,你肯定是找人多的地方,优先考虑的绝不是那家店是不是好吃、实惠,心里想的是人多就选对了。所以,一条美食街,旺的饭店,永远只有一家,“人多去的地方肯定不会错嘛”,忙的地方,永远更加忙。

不过,这种情况会有好转迹象,颁布的分级诊疗、多点执业、诊所准入新规,可能会明显的改善。

1、分级诊疗:比如你是农村居住的,想去市的三甲医院看病,三甲医院需要你出示二甲医院转诊单,二甲医院就诊需要出示一甲医院转诊单,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实现大病不出县。

有试点地区30万以上人口的县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2、多点执业:多点执业使得私人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立医院的医生利用空闲时间到其他地点出诊,虽然现在接受度还不是很理想,但慢慢过渡开来,也能缓解大医院的拥挤情况。

3、诊所准入新规:其中一条规定:临床医师需要取得医师资格,经过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满足这样条件的医生,都是原来在医疗机构混好多年的了,可谓老油条的,经验不差。慢慢的把病人导向社区,这应该是学国外的。

其实大医院看病,疗效不一定满足你的满意度,除非住院治疗,一般的门诊看病,误诊率是相当高的,在一些拥挤、排队的地方更加高。随着国民知识水平提高及卫生系统的完善,情况会慢慢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