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引言

你肯定對吳王夫差不陌生,那個促使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終吞吳的典故,在中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

雖然夫差最終敗給了越國,成了吳國的末代君主,但是在這之前,吳王夫差為父闔閭報越國一箭之仇,勵精圖治,一戰致越國幾乎亡國,也曾是風光無兩。

但是,如果我說假如因為季札的一個舉動,就會沒有後來夫差的這些光輝或恥辱的歷史,你會不會感到好奇?


季札?何許人也?

季札:與孔子齊名的聖人,也是孔子仰慕的人。歷史上有“南季北孔”之說。


再細點說,季札是夫差祖父的親弟弟。


我們通過故事來深入認識一下季札。

01、季札讓國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史記》中有記載關於季札讓國的故事。

兄弟四人,札最小。其父吳國國君壽夢,念札賢,欲立札,而札不受。於是,札長兄繼位,告國人,死後傳位札,札堅決不受,於是授國二弟,嘉札之義,以次傳國,而非子,直至傳至季札。

大概意思是: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季札排老四。壽夢覺得季札最有德行,想傳位給他,但是季札堅持謙讓給自己的大哥。大哥繼位後,傳位給季札,季札仍不受。

於是幾位哥哥立下誓言,輪流繼位,直至輪到季札。

但是在三哥退位要傳給季札時,季札依然不受,並且歸隱逃避,於是三哥的兒子繼位。

到這裡,我們文章開頭提的問題就要出來了。也正是因為季札的這第三次不受位,三哥的兒子繼位,是謂吳王僚。

到這裡,你大概能想到一個典故“專諸刺僚”。沒錯,就是這個吳王僚。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專諸為什麼刺僚?

原因正是因為季札的不繼位,三哥的兒子繼位後,大哥的兒子公子光就不願意了。他認為既然四叔不肯繼位,那他的父親是第一個繼位的,現在繼位的也該是他父親這一枝,也就是該他繼位了。

於是,他買通刺客專諸,在宴請吳王僚時,讓專諸用魚肚藏劍的方式刺殺了吳王僚。

而公子光成功繼位,也就是吳王闔閭,夫差的父親。

這也是我在開頭說的,如果季札繼位,那麼就不會有夫差老爹製造的專諸刺僚,也不會有夫差繼位之後我們所看到的吳越之爭。

季札的一個舉動改寫了吳越的歷史。

故事看到這裡,不管你是唏噓長嘆,還是怎樣,季札這個人的形象應該是深入到你心裡了。

因為當時是講故事給我兒子聽,感覺季札身上有很多光明的品格,今天就來淺析一下季札,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品德。

02、季札之悌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季札在父親有意傳位時,堅持謙讓長兄,是謂敬愛哥哥之悌

悌,善兄弟也。——《說文》

季札兄弟,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兄友弟恭的美好畫面,與現在很多兄弟為爭奪家產大打出手,甚至鬧上法庭,雲泥之別。


03、季札之禮


季札堅持讓長兄繼位,就像他說的: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您呢!

當時周朝的王位繼承製是傳嫡制,所以季札的長兄是合理合法的王位繼承人。季札此舉為知禮

但兄弟幾個體察父親意願的孝行,讓他們兄弟效法了前朝商朝的兄終弟及,為此後的專諸刺僚埋下了禍患。

《管子·牧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也。在管子看來,禮指 上下有節;有禮, 人們就不會 僭越等級限度。

在那個禮樂社會,禮有維持秩序,使社會安定的作用。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04、季札之義


在季札長兄堅持要讓位於他時,季札舉了曹國子臧義不受國的例子: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

於是,季札學習子臧之遵守節義,是謂

季札的三位兄長,因讚賞季札的義行,更是想繼承父願,依次傳位,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迫使季札繼位。

而吳人也感念季札的義行,在他的三哥去世留下讓位遺照時,希望季札能夠繼位,逼得季札不得不歸隱逃離,堅守“受國,非吾節也”之義舉。

義,《說文》己之威義也。儀者、度也。今威儀字用之。誼者、人所宜也。

季札明白什麼是大義所在,明確什麼是自己所追求的。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05、季札之忠


當 公子光 買通專諸刺殺王僚,成功繼位後,季札出使回國看到這個局面後,

說:“只要對先君的祭祀不廢止,人民不至於沒有國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國君。


我敢怨責誰呢? 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來對待天命安排。


禍亂不是自己製造,就應聽從新立之君,這是先人的原則啊。”


於是季札到王僚的墓上,彙報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務的經過,痛哭王僚一番,之後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


季札既有以大局為重之度,又有對先祖之大業之忠,對國家之忠

,準確地找準自己的位置,也可謂智。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06、季札之信


《史記》還記載了季札掛劍的事。

《史記》原文: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大致意思是:季札第一次出使,路過北方的徐國。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沒有說出來。

季札心裡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就沒有送給他。

(後來他出使任務完成)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於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

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

季札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 心裡已經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季札無疑是誠信的,即使對自己心頭未來得及許諾的諾言,也要去遵守。

他的行為,已經不需要舉頭三尺有神明的約束,真正達到了自律,可謂心誠之至,是慎獨踐行者。

季札是光明的,季札身上良好的品行讓人敬仰,懷念。

當我看完《史記•吳太伯世家》後,季札光明品格的養成,我心裡便有了答案。

07、季札之家風


季札三讓其國,在歷史上並不是首位。巧的是,另一位就是他的先祖。

季札的先祖吳太伯,也就是孔老夫子在《論語-泰伯第八》中篇首提到的至德之人。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 無得而稱焉。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 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讚他。”

季札是吳泰伯的第20世後代。說起這個吳泰伯,你可能很陌生,但是說起他的兄弟及兄弟的兒子,你肯定很熟悉。

泰伯何人?文王父親兄長也。

泰伯就是吳太伯。泰伯是文王的伯伯,也就是文王之父季歷的長兄。

而這個吳太伯之所以到了吳國這個地方,《史記》中有記載,當初周太王,也就是文王的爺爺,看到文王的父親季歷賢,孫子昌(文王)有聖人之才,就有意立文王之父季歷,以便將來王位能傳到孫子姬昌(文王)身上。

而季歷的兩個兄長(文王的兩個伯伯),也就是太伯和仲雍,看出父親的心意,為了不使父親為難,就跑到了荊蠻之地,斷髮文身,以示不再回去與弟爭位。

而荊蠻之地,感於太伯之德,從者竟達千餘家,也就有了後來的吳國。

看來季札兄弟之間悌讓的品行,都是源於祖輩良好的傳承。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而季札之所以被父兄信任,和受到百姓愛戴,都是源於他自身的修養,真正做到了誠意正心,做到了慎獨。

心正,身何有不修?家何有不齊?

吳人感念他的德行,也堅決立他為君。我想如果他當上國君,在這樣的德行感召下,國家被治理的很好,也是很自然的事吧。

因為《大學》就有: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故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季札之先祖吳太伯是這樣修身育德而有人,有國的。

而再追述至太伯的父親,也就是文王的爺爺古公也是這樣以德服人的。

當年在甘肅慶陽一代,和百姓安居樂業,後數被戎狄侵犯,民欲戰,

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夫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大概意思是:民眾擁立君主,是希望能給他們謀得利益。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民眾為了我的緣故去打仗,我犧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幹。

後來,就偷偷地帶著家屬要離開這塊土地,結果那些老百姓又尾隨他到了岐下,而周圍的百姓聽說了古公仁愛,也都來歸從他。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所以,從他們的身上,就特別能看出修身,積累德行的作用。

也就是《大學》所說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道得眾則得國。

周太王是這樣擁有子民的,文王、武王、至周公皆是如此,季札也是繼承了先祖的光明秉性,正心誠意,修身蓄德,令人尊敬。

看到這裡,我不僅想到我們今天孩子的教育問題。

08、季札於現代教育的啟示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說文》

育,養子使作善也。——《說文》

且不說我們很多家長是沒有修身齊家的概念的,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忙亂沒有方向的。

我們熱衷於培養孩子掌握各種技能,唱歌跳舞,畫畫,編程等。但是在孩子的德行教育上可以說多數都是空白,也根本不知道該教什麼,怎麼育。


我們既沒有努力修養成良好的家風,去浸潤孩子,也沒有系統地使其向善的操作。


一棟大樓要想蓋得高,必須有牢固的地基。

培養一個孩子成才,何嘗不是造樓工程?


一個人的地基是什麼?做人的根本又是什麼?


古聖先賢給的答案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八德教育,是養正教育。


孝,培養孩子美好德行的根基。

悌,培養孩子兄友弟恭的情意。

忠,培養孩子心懷正氣的性情。

信,培養孩子誠懇重諾的品行。

禮,培養孩子謙讓謹慎的風度。

義,培養孩子崇善棄惡的正義。

廉,培養孩子清廉不貪的操守。

恥,培養孩子自尊自重的智慧。


《孝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我們的傳統,很長時間都是以孝治國。

可是,我們現在卻是父母辛苦為孩子忙,卻換來的是牢騷埋怨。

更別說在農村,很多人連老人都不贍養。甚至聖人的故鄉曲阜也是如此。

一個家庭兩個孩子,不懂悌為何物,大的搶,小的奪,雞飛狗跳的家庭並不少見。

對單位忠,對國家忠,很多人也是沒有概念的。

與人交往,止於信,很多人也是做不到的。

不會思考,正義邪惡不分,也是大有人在。

貪官老虎,盤剝人民,給國家添亂,屢見報道。

不以為恥,反以為美,比比皆是。


倒洗澡水卻連孩子一起倒掉了,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當民族基因的傳統文化被我們疏遠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他一個舉動改寫了吳王夫差的命運 ▏從季札身上看光明人格的養成

而在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文化復興又格外重要。


因為,沒有安裝文化的人,不過只是個空殼,賦予一個人自我認同和人格特質的,更多的是由軟件來決定的。


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不過就是一堆行屍走肉。認同了什麼樣的文化,一個人才可以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如同一臺電腦,在它安裝了什麼系統,它才成為一臺什麼樣的電腦。


一個民族,只有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珍愛自己的文化,才會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國家。有了文化自尊,才能建立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然後才能文化自強,擺脫文化殖民地的狀態,然後才能從文化進口大國,甚至變成文化出口大國。-----白雲先生


希望我等做父母的,皆能跟上國家的民族復興大業,參與文化復興大業,站好自己的這班崗,為國家培育好接班人。

一起努力吧!



我是得一,一個熱愛中醫,熱愛傳統文化的二寶媽媽。

願我的文字讓你有些許觸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