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病名,而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用药。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健康人的脉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常见的异常脉象:


1.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2.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3.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4.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5.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6.洪脉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7.弦脉


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8.滑脉


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9.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10.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11.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实用举例


1.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


2.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


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李时珍脉决总结了中医常见的脉象和主病,不得不感谢古人的智慧,方便了我们后人学习。


说起脉诊的学习,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中医人的毕生追求,很多非中医者也是很好奇。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听听脉诊专家——张玉林老师,是如何教授学生学习脉诊的吧!


名师介绍


中医诊脉绝技,一切疾病,了如指掌!(经典)

主讲老师:张玉林


著名老中医、知名脉诊专家——张玉林老师,行医数十载,临床带教学生数百人、摸脉超过30万人,对于脉诊有精准的手感、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提倡运用《伤寒论》、《难经》中所讲的古中医脉法,只有10部脉,更加简单、容易掌握。


《古脉法临床实战班》2天实训,学习更简单的古中医脉法,更有手把手、一对一脉诊实操,让你准确找到脉诊手感。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