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怎麼過一生,就怎麼過每一天


你想怎麼過一生,就怎麼過每一天

1.

每次做周計劃總結時,總感覺時間過得好快。

好像星期一還是昨天,但不知不覺已經到了這周的最後一天。

在這個過程中,又覺得日頭過得好慢。

我記得,星期三早上如何一大早起來就悶著頭在書桌前看9:45的課上需要預習的英文資料。

我還記得,在星期二下午和星期三早上,我如何時時刻刻守著電腦為星期三下午1:20的中西方比較文學課做論文課件。

我還記得,上課輪到自己發言時,如何激情澎湃地對著電腦給同學和老師講課件內容。等把所有的內容講完,抬頭一看,很早就斷網了。後來,我才知道,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講了好幾分鐘。

可轉眼間,已經是這周的結尾了。明天又是新的一週,新的生活。

這一週,我具體完成了哪些計劃?

1.完整地看完了三本書,並在週末花了將近四個小時為其中一本做筆記,還看了專業理論書的一些章節內容。

2.寫了六篇文章,還從頭到尾地看了自己自寫作以來寫的所有文章,從第1篇到第305篇。

3.在專業上,看了18篇學術論文,上了四節網課。

4.一個星期跑了40多公里,每次10公里。

5.看了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沒有青春的青春》。

6.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和男友通至少半個小時的視頻電話。

7.利用零散的時間看了三篇商業類文章。

8.和微信公眾號裡的兩位小夥伴聊天語音。

這些,就是我一週除了睡覺、一日三餐之外,做的所有事。

2.

今年過年後,我就25歲了。20歲-24歲,我完成屬於自己的一次次蛻變。

25歲—30歲之後的人生,我將它分為了兩個階段:25歲—27歲,28—30歲。每個階段,都對應著不一樣的人生走向。

25歲了,對於生活、對於時間、對於學業,每一步都比之前有了更加緊迫的節奏感。

20-24歲之前的人生,我心中的目標大都以學業為主,我知道最終想要到達的終點就是那一個,而那一個是為了更多的可能。但等真正實現了25歲之前的目標,25歲往後的日子,好像有點複雜。

有時候常常感覺,自己的前方有很多條小路,每一條小路都必須去一一架構,使它們盡善盡美,最後融匯成終點,而我需要站在那個終點,看到更獨特的風景,去為人生的下一口路口蓄力。

25歲以及往後的每一天,都顯得彌足珍貴,生活也因此顯得越發雀躍。

特別是最近學校未正式開學,在家上網課的這段日子。作息時間幾乎與在校時無異,甚至看書效率比在學校更好。

每天早上睜開眼,穿衣、刷牙、洗臉整個過程不超過十五分鐘,之後坐在書桌前完成一早的規劃。

早上正常是一個水煮蛋、一杯黑咖啡,然後到中午11:30為止,我就一直坐在書桌前。

先設置55分鐘的鬧鈴時間,用來看除專業理論外的各種書籍,最近我看的主要是心理學類的書目。

到7:45這樣,開始投入到專業理論閱讀當中,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午飯時。

吃過午飯,到自己的房間繼續看心理學的書籍。因為剛吃完飯,所以常常是手捧書籍站著看。

之後感覺消化得差不多了,就躺在床上看30分鐘,再午休46分鐘50秒。

最近下午,一般是完善論文,查資料、做筆記,再反覆修改。

一篇論文前前後後已經改了三遍,到這個星期為止是第四遍。還好,我心態比較好。沒有做好的事,就努力想辦法去解決,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去做,就一定會出效果。

晚上6:45之後的時間,是固定好的寫作、看書。

哪怕有再緊急的事,都很少改變這部分的安排。

3.

相比較於上學期,在除專業書籍閱讀之外的各類書籍閱讀上,看書效率越來越高。

很大部分原因,是源於年齡帶來我的緊迫感。

25歲的每一天,都要比之前更加寶貴,一日有一日的精進,一週有一週的成長,一月有一月的富足,一年有一年的蛻變。

這陣子,我對於零散時間的把握,越來越精確。

早上起來時,午飯後,午休前,晚上睡覺前,專業閱讀休息時,上網課的課間......這些間隔時間,都被拿來看各種書籍。

因為這樣,除了書桌上,我的床頭時刻放著書。

因為頭腦裡輸入得多,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就會迸發出很多靈感。

對於閱讀,這學期我給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規劃。

一是專業書的閱讀,要至少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認知框架。

我是學習理論的,上學期一直從感興趣的理論點開始,以二十世紀中期西方文論為起點開始閱讀。

慢慢地,我發現,20世紀中期之前的很多理論包括最根本的哲學發展,基本上一片空白。

這就需要我花時間花精力去彌補這部分的空缺。所以,1月15日放暑假一直到3月份,一直在看這類書籍。

以期追本溯源,從根本上形成自己的認知框架。

除了這些,就是對自己研究對象那塊的理論進一步的研讀,並加深理解。

二是各類書籍的閱讀,主要是心理學、美學、散文、詩歌。

4.

對於我而言,閱讀、寫作、學業三部分都是相輔相成的。

各類書籍的閱讀擴大了我的視野;寫作是一種輸出,能夠讓閱讀經過自己的思考、醞釀、消化、形成自我的理解,並倒逼自己不斷輸出;學業上的理論學習,可以培養我嚴謹的邏輯能力以及加深對各類現象、事物的認知深度。

正因為如此,感覺自己每一天都活在朝陽中,有期待有野心,有慾望有動力。

除了這些,25歲以及之後的每一天,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我開始比以前更加踏實接地氣地去做每一件事,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事。

因為以往的經歷告訴我,當下所出現的,都會成為你過往的一份財富,成為你成長中的養分。

曾經,我為自己的專科第一學歷感到自卑,可是現在,它們卻成為去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我可以從容地告訴和我一樣起點的學生,起點不決定你的終點, 有些人可能就是需要比別人多走一些彎路,多經受一些挫折與考驗。

正因為這份漫漫之路,會讓他活得更有底氣。他會比大部分同齡人更加懂得堅持、勤奮的意義與價值,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活。

曾經,在學業這條路上,我遭遇過身邊人的不理解與責備。

但現在當我熬過了那些坎坷,會發現,對自己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我不再糾結於任何人的看法,只會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這樣被打磨後內心,比任何時候都清明敞亮,也比之前的人生活得更加明白。

......

因為這些,心態開始變得從容,對待遇見的每一件事,都會用心去做好它。

也許它對我目前來說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但其實,我為它們付出的每一份用心,都在無形中塑造著我的生命,帶來往後更多的驚喜與期待。

而我需要的,只是更加平和地對待相遇的每一件事。

每一個階段的日子,每一個年齡段的生活,應該是雀躍的,歡喜的,因為它出現在生命裡必然有存在的緣由。

雀躍地去接受它,用心地去完成到來的每一個“事故”,你的人生自有精彩的那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