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1


1927年6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

中共中央在武汉筹备一次紧急会议。


23岁的邓希贤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

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工作。

这是这个来自四川的年轻人第一次到湖北,到武汉。


为了工作需要,

他在武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邓小平


他和有关人员一起选中汉口的三教街41号(现鄱阳街139号)为会议地点,就是著名的八七会议会址。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两位历史巨人——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相会、相知。


2


邓小平一生7次来湖北。


率军挺进大别山、视察武钢、文革中复出接见外宾,

到春天的故事里,南巡首站驻足武昌。


他一生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武汉是绕不开的存在。


尤其是最后一次到武汉,在历史画卷上留下来浓重的一笔,也是人生来到九十年代所发出的最强音!


3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到达湖北武昌火车站

“你拿出笔来记下我的话,我有几点意见请你转告北京。”

“国家需要改革开放,人民需要改革开放,谁不改革谁下台!”

“你去吧,回去就向北京报告。”


1992年1月17日,88岁的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从1月18日到2月21日,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

不久小平南巡的旋风席卷全中国,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邓小平在湖北武昌火车站同中共湖北省委负责人谈话


夕阳斜照的傍晚,汉口火车站,专列会见室


邓小平对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说:


“你拿出笔来记下我的话。我有几点意见请你转告北京。”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中,改革开放是主题、是主线。以前的两任总s书记抓改革开放还是有功的,1983年到1988年的经济发展很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没有那五年的经济大发展,你这几年的治理整顿也搞不下去。对胡耀邦、赵紫阳在经济工作上的成绩还是应该肯定。他们只是在反自由化上出了点问题,但对他们的工作和成绩,不能一概否定。”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成天去争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啥意思?你搞得清楚吗?反正我是搞不清楚。八中全会开得好,稳定了农村基本政策。到农村去搞什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搞姓资姓社的争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不争论!这要作为一条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要管一百年,对,一百年不动摇。”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第三,经济发展要求有一定速度。对我们这种基础薄弱的国家,6%不是什么成绩。我看连续5年超过10%是可以争取的。现在,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归根结底,能发展多快就搞多快,不要阻挡。目前的经济工作没有新意,没有进取心、创造性,多数人不懂经济。没进取心就是没有历史责任感!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第四,这两年改革开放的话不硬了,旗帜不鲜明了!这不对,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发展或发展慢了都不行。而怎么发展呢?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开放,国家需要改革开放,人民需要改革开放,谁不改革谁下台!对,不改革开放就下台!下台!


“暂时就这几点,没有了……你去吧。回去就向北京报告。”


“就照我说的,原汁原味发给北京!你去吧!”


“记住,回去就向北京报告!”


“要记住,书记大人,你也一样,不改革开放就下台!”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邓小平在南巡视察中


4


有一种说法,认为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只是历史的偶然,

假如当时没有邓小平,其他领导人也会搞改革开放。


这样的看法似乎立不住脚。


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


虽然是顺应大势,但改革是否必然,是否会有那样的力度魄力,是否会用这种形式,这个速度、规模,那就不好说了。看看东边的邻居,他们未必没有改革呼声和历史必要性,几十年了,改了个啥?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今天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文革刚结束时整个社会思想僵化到什么程度。当时如果没有小平出来,最多就是回到50、60年代文革前的路线,当然会比文革10年务实,小修小补,但今天这种全面开放、市场经济那是想都不用想。


再合理的历史趋势,

假如没有人以坚定意志强力推动,

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历史大潮,稍纵即逝,奔流不回。

看中国近代以来一些关键节点,

都是阴差阳错,与机遇失之交臂。


小平的可贵,就是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死死抓住这几十年难得的国际环境,果断把中国推上了一个台阶。如果当时磨磨叽叽,优柔寡断,拖到今天虎视眈眈的川普时代,再想开放也不成了。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小平的意义恰恰是超越了僵化的意识形态话语。他是个注重实际的人,他知道中国最关键的不是说,而是做,为老百姓要的是里子,而不是面子。所以他说不争论,他的策略是,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留给未来。


有些事情是争论不出个所以然的,是争论不出生产力的,是争论不到综合实力的。


没有一个国家是靠打嘴仗胜利的。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小平做了一个讲话,题目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别小看这个看上去普通的标题,其实包含了这之后中国惊天巨变的基本原力。


历史是合力,但历史也需要杠杆。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三句话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高度的政治智慧、无穷的后续可能性。就这三句话,除了小平,别人想也想不到,想到了也不敢说,说出来也没用。


今天浩浩荡荡的留学大潮,也是小平拍板推动的。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穿越到1977年,大家想一想自己和周围人当时的认识水平,就明白小平推动的思想解放实在了不起。仅此一点他就秒杀同侪。


1977年8月3日,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会上当时教育改革的勇将温元凯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高考恢复方案:“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小平听后当场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四分之三,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不需要领导批准。这简直是破天荒,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领导不批准,这事怎么办?会不会犯错误?领导不批准,领导的权威在哪里?党委的权威在哪里?


对不起,有些事情就是个人的权利,真的还不需要领导批准。领导操心操的太多了,有时候是需要休息的。


小平就是这样豁达而明朗。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停止上山下乡,让知青回城,当时城市没有工作岗位,很难一下接受那么多人,无法安置怎么办,搞出大乱子怎么办,谁敢拍这个板?邓小平。


包产到户,阻力重重,大多数干部都不同意。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同中央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谈话,在关键时刻专门表态支持阻力重重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录了这篇讲话,定名为《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一个能真正推动历史的人,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眼界、意志、威望。三者具其一,在1977年的中国并不少,三者具其二的,也有。三者俱备的,只有小平一人。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但小平看上去并不是一个具有宏大构思,思想深刻,满怀理想远景的人,今天批评他的人,常拿“猫论”“摸着石头过河论”说事。


其实,他们完全说反了。不搞宏大构思,摸着石头过河,恰恰是最了不起的地方。历史上,各种各样空头支票、漂亮口号把人害惨了,小平不愿意那样做 。


最令人敬佩的,是邓小平对下面的信任和放手。他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就是让下面的人解放思想,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先干起来再说,错了再改,别太出格就行。


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治国理念,最上层是无为而治。上层无为,调动的是下面积极作为。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邓小平曾说:

我们的政府管得太多了,要尽可能少管。”


有人少管,就会有人多干;上面的多干是添乱,下面的多干才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他还对金庸说:“政治家不要主意太多”。


没有那么尽事皆知的圣人,领导更不可能主意多多,诸事皆管,讲话必重要,指示必英明。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所谓“不折腾”,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为,恰恰相反,无为而无不为,给老百姓空间,给社会大众选择,这是思想解放的精髓所在。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邓小平的眼界、意志、与威望,是他一生经历积累形成的。没有多少人像他这样一次次大起大落,他经历了党政军中央地方文化科技外交等一切关键岗位锻炼,见识的多了,思考的也就多了,思维就不那么狭窄。


今天和小平在世的时候都有不少人骂他,这其实正是小平了不起的地方。你只要在他之前的时代骂骂领导人试试就明白了。


那么,是他没有能力让骂他的人闭嘴吗?不是的,他是个超级政治强人,有这个能力。他也没有在他威望达到顶峰的时候搞个人崇拜,假如他那么搞的话,在中国很容易成神,今天骂他的人只会顶礼膜拜了。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小平同志也必须接受历史的评价,而无论评价如何,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开创者,正是他主导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后长时间的“短缺经济”的现实,也由此,主观、客观地推动了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领域的变革。


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的历史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他的一个老乡,流沙河,说,

邓公是可以上中华民族的凌烟阁的。


5


邓小平的一生,似乎与春天同行。


在文革中的复起,是1973年的春天,从江西千里回京,开始主持工作,外出视察的第一个企业就是武钢。


1992年春天的故事,在88岁高龄再次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再出发,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在1997年的春天,这个老人平静的走完了一生。


邓小平在武汉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


而2020年的春天,他所热爱的人民,

正在他事业起点的武汉,

投入一场没有退路、只能胜利的“武汉保卫战”


他毕生的夙愿,

就是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能过上好日子。


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将用实际行动告诉他

没有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春天不会到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