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抗“疫”表現搶眼 新基建進度提速

  全國各地復工復產穩步推進過程中,數字化抗“疫”全方位上線,成為防疫抗“疫”、促進復工復產的“利器”。同時,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迅速發展,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生鮮電商等行業迎來新一波高潮,部分地方政府專門發佈文件,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熱點,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提速。

數字化抗“疫”表現搶眼 新基建進度提速

  日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疫情防控中的數據與智能應用研究報告(1.0版)》指出,大數據及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提升了疫情防控的組織和執行效率,優化了資源配置和人員管控,有助於疫情科學研判與精準施策。


  大數據在疫情防控中主要有四方面優勢:


  一是快速搭建疫情防控系統,利用平臺和大數據優勢幫助地方政府精準防控。


  二是利用算力、算法等AI技術優勢,助力病人篩查、疫情傳播研究、新藥疫苗研發等。


  三是利用數字政府技術能力,快速響應民眾需求,建立政民互動新渠道。例如,基於移動互聯網技術上線的疫情數據播報、權威資訊發佈和權威科普等一攬子防控疫情便民服務,均得益於大數據。


  四是利用精準地理信息服務,幫助民眾快速瞭解疫情地圖,例如手機地圖導航中持續更新的發熱門診、定點救治醫院等疫情地理信息等。


  據悉,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多個省市採用了數字化、移動化的防疫系統。通過二維碼動態管理的數字化精準防疫措施“健康碼”在杭州市率先上線,7天就覆蓋了100個城市;為了實現在“少開會”的同時高效戰“疫”,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搭建全省疫情防控指揮系統;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則啟用“疫情信息採集系統”,覆蓋浙江省11個地市衛健委、90個區縣衛健局、上千個基層防控工作小組。


  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邁克·斯賓塞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中國經濟可以經受住疫情的風險,主要的支撐力就來源於數字化:“中國零售業多達35.3%的業務都是在網上完成;移動互聯網滲透率很高,且在不斷上升;中國的移動支付系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由於大多數人和企業都是在線連接和活動的,因此很容易生成大量數據,這些數據藉助人工智能,能立即擴展數字生態系統的範圍和效率。”


  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各地經濟增長的新希望,部分地方政府已有相應文件出臺。例如,浙江省近期就專門出臺了針對疫情全力穩企穩經濟的文件,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新商業模式,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熱點,加快發展新商業模式,支持商貿企業利用App、小程序等方式維護和拓展客戶,大力發展網絡診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數字娛樂、數字生活等新業態。安徽省也出臺了大力發展新零售的鼓勵政策,提出將創新流通模式,支持傳統商貿主體電商化、數字化改造升級。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的會議中也指出,要加大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中泰證券分析師馮勝認為,中央之所以在這個時間強調新基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較大的背景下,加快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


  在光大證券分析師範佳瓅看來,新基建所涵蓋的5G、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等諸多領域具有一條共同的主線,即數字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新基建的主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