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轮车夫。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那一座城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时代变迁,海上贸易减弱后,泉州的生活,逐渐从外部世界脱离出来,依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走着。

虽是一个慢悠悠的海港小城,但毕竟时代还在发展,有些人正在淡出历史……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80年代的泉州

比如三轮车夫。

身材壮实的吴恩典,已经61岁了,在泉州踩了36年的三轮车。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每天中午12点,他在家吃完饭,跨上他的三轮车,就嘎吱嘎吱出门了。

经常生意好,他拉到半夜才回家。一觉到天明,吃过午饭,又是一天。

1982年,老吴刚从部队复员出来,就想申请个三轮车牌照。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泉州三轮车分市营和郊营

那时,汽车还不多见,泉州人出行,都靠三轮车,所以还得考试拿牌照。

他的“座驾”是一辆凤凰牌的三轮车,踩着踩着,他跟三轮车就产生了感情。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之后的30多年,他的大半人生都是在三轮车上度过的……

除了刮台风,他天天都出门,甚至大年三十还在外面,家里人着急,连着打七八个电话催。

他回来一看,年夜饭还是吃完了。

八九十年代,老吴这样的车夫们,每天踩着三轮车,穿梭在泉州古城的各个角落。

鼎盛时期,全市有1500名注册的三轮车夫。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他们拉着老太太去买菜,固定接某个熟客的女儿放学。

不少老居民们,都是坐了几十年的三轮车,从大小姐,坐成了老太太。

有车夫天天接孩子,载了6年姐姐,姐姐毕业了,继续载弟弟。

乘客都有相熟的车夫,天天坐车,一起老去……这种小城才有的邻里氛围,是属于泉州的市井气。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但如今,踩三轮车的人越来越少,坐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泉州在册的三轮车夫只剩不到180人了。

除了电动车、共享单车兴起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许多老人都去世了。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这群从30年前来的人,用着30年前的交通工具,载着同样年纪的街坊,继续买菜、回家、办年货……

这些年,去泉州旅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老吴的生意又好了起来。

泉州老城里,路不宽,生活也慢,游客们就爱租个三轮车,走走停停。

坐在三轮车上,一路颠簸,树影摇荡,有些咸腥的海风吹过……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对于老吴来说,这可是个新的考验,因为他老是被问到泉州的历史文化。

刚开始,他总是回答不上来,这可越激越急。

于是,他每天晚上回到家后,他还加班学习起来,找来各种报纸书籍,看电视,查文献。

他路过西街,听到两个游客在争论开元寺是不是开元年间建造的。

他就跑上前去说,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起初叫“莲花寺”,后来改名“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于是又改称开元寺……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泉州开元寺

这不请自来的车夫,一顿噼里啪啦,把两个游客讲懵了,反应过来后,对老吴一顿夸奖。

不光是老吴,他身边的一些车夫也都研究起了泉州历史。

闲来没事,还会互相切磋讲故事的能力,可以说是最有烟火气的《奇葩大会》。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来的游客多了,政府也觉得这事儿可行。前几年,政府给他们免费换了遮阳布,撤下那些印满了广告的遮阳布,换上了印着泉州风景名胜的。

尝试着搞了旅游专线,在车上加了语音景点介绍和古城地图。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泉州特色三轮车

相比政府一点点谨慎的尝试,老吴们都在飞速老去。

尽管市里有很多无证的“黑车”、电动三轮、共享单车,老吴仍是每天中午出门,骑上他的凤凰牌三轮车,驶进古城的石板路。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老吴说,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三轮车师傅们,希望能继续踩着三轮车,为游客们宣传自己的泉州……

他们的生活还在继续着,但人们似乎也无能为力。

毕竟,这样的人和时代,一旦消失就不再。

泉州 | 最后的三轮车夫。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