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這裡的石頭會說話

“天遣瑰寶生閩中,剖之斑斕具五彩。”壽山石質地脂潤、色彩斑斕,是我國獨有的名貴彩石,因出產於距福建福州40公里的北郊壽山村而得名。壽山村人文氣息濃厚,民風淳樸。壽山村棲居有近二百戶人家,他們世代務農,兼及採石,以勤勞和智慧獲得了打開這個神仙洞府的“金鑰匙”。自開發以來,經過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積澱面形成的獨樹一幟的“壽山石文化”,成為閩都“四大文化”之一。壽石原產地福州也被國家有關部委授予“壽山石文化之都”榮譽稱號。山石雕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壽山,這裡的石頭會說話

壽山村

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是屬於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都很複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按傳統習慣,壽山石主要分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類。因為產于田底,又多現黃色,故稱為田坑石或田黃而其中,為人所熟悉的就有田黃凍石、芙蓉凍石、荔枝凍石、大紅袍雞血凍石等品種。

世人都說“壽山石”是會說故事的石頭,不僅是因為一代代能工巧匠賦予這些靈石以華彩,更因為關於它的傳說與故事源遠流長。據當地人介紹,相傳在“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的創世紀之初,女媧為了補天上的漏洞,用紅、白、黃、綠、紫五種靈石,煉就補天的五色石,從崑崙之西北,直補到東海之濱,還剩下少量五色彩石正不知置於何處,恰好途經壽山、芙蓉、九峰三山之處,見這裡山峰蒼鬱滴翠,河流瀲灩清澈,是個天造地設、人類棲息的好去處。女媧被這裡的清山秀水、綺麗景色所吸引,翩然起舞,激動之餘,遂向後一撤,將五色彩石散落在這裡的山坡、溪畔和田野裡,化成了這光彩奪目的寶石。

多少年來,無數風雅之士對壽山石情有獨鍾。從清朝順治帝開始之後的兩百多年,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是壽山石的粉絲。康熙皇帝就特別喜歡用壽山石製成的印璽。他曾經用田黃石雕刻成“萬機餘暇”閒璽和“體元主人”小璽,並對這兩個印璽愛惜備至。1983年,北京故宮皇極殿的“壽山百展”上還曾經展出過他賜給四皇子的壽山芙蓉石所雕刻的“御賜朗吟閣寶”,刻拘是雙獅鈕,雕工細膩流暢,形象生動逼真,時人皆讚歎其風采。

壽山,這裡的石頭會說話

中國壽山石館

到了最喜歡在名畫上“蓋章”的乾隆皇帝,壽山石更為受寵。乾隆皇帝共有609枚壽山石印璽。田黃石之所以被譽稱為“石帝”,就是由於他在位期間,曾經特別下旨徵用寓意“福壽田豐”的福州壽山田黃石來作為祭天的供品。現在我們所說的乾隆《田黃三鏈章》,就是乾隆帝選用一塊田黃石,將其鏤空成三條石鏈,每條鏈上面都繫著一方石印璽,石印璽上面分別刻有:“惟精惟一”“乾隆宸翰”“樂天”。這件乾隆《田黃三鏈章》的芳姿倩影,還曾經成為馬達加斯加國郵票的圖案。乾隆的印璽幾乎都是田黃石刻成的,由此可見他對田黃石的喜愛程度。

福州壽山石雕在清朝末期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以“東門派”和西門派”為主的流派。出現流派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雕風習俗的區別,發源地的不同,市場對象的分別,師承關係的各異等。各個流派之間的相互競爭和發展,大大地增強了壽山石文化的影響,促進從清末到民初百餘年間壽山石雕刻事業的繁榮。

TIPS:

每週三晚上的福州晉安區樟林村,都會擠滿人。他們不是來納涼的,而是藉著朦朧的夜色買賣壽山石。這種集市,被戲稱為壽山石“鬼市”。石農和商販們每週三晚上10點開始在樟林村主幹道擺攤,一直延續到次日三四點。“鬼市”開市後,近千個攤位到處閃爍著手電光,那是專門用來看石頭的聚光手電筒發出來的。對於為何要在夜間交易,一些石農稱,天亮之前的交易,更考驗買家的眼力,需要具備一定的識別本領,夜間可能用很少的錢撿漏淘到寶,也可能一不小心買到開裂的壽山石。如果不是行家,可以前往觀光,但不建議下手買賣。

本期就分享到這裡,喜歡的小夥伴,記得關注我哦!

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