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漢魏六朝詩鑑賞》之沈約《詠新荷應詔》


讀《漢魏六朝詩鑑賞》之沈約《詠新荷應詔》

詠新荷應詔

沈約

勿言草卉賤,幸宅天池中。

微根才出浪,短幹未播風。

寧知寸心裡,蓄紫復含紅!

荷花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名蓮、芙蕖,古時也稱為芙蓉。它那出汙泥而不染”的品性,素來為詩人墨客們所讚頌,用以自喻和他喻。本詩即是其中的一首。


讀《漢魏六朝詩鑑賞》之沈約《詠新荷應詔》

詩的一、二句以議論入題,針對人們因荷花是草卉而輕賤它的心理而發。天池,本謂神話中的瑤池。本詩是“應詔”之作,故這裡“天池應指皇宮內的荷池。兩句意謂荷花雖為草卉之物,但其有幸植根天子之池,自與其他山澤中的草卉身份不同,也更易受人們的注目。

三、四句轉入詠物本題,細緻而微地描繪荷花的初生水面,應題“新荷”二字。荷的根莖最初細瘦如鞭,俗稱蓮鞭。蓮鞭上有節,能向上抽出葉子和花梗。“微根才出浪”,就是說花梗剛剛伸到水面,這裡連用“微”字“才”字,

已極言其細小,下面“短幹未搖風”,則更形象地體現其細小;梗幹之短,甚至風亦不能使它搖動,可見它只是剛剛在水面露頭而已!這兩句直逼出“新荷”的“新”來,觀察之細緻,用筆之精到,真堪令人叫絕。在這細微之處,詩人的功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讀《漢魏六朝詩鑑賞》之沈約《詠新荷應詔》

上二句寫初出荷莖之至微至小,文勢猶如尺蠖之屈,已蓄足了力。於是乎五六二句,乃一變而由屈轉伸,忽出石破天驚之語。“寧知寸心裡,蓄紫復含紅!”那荷莖長不滿寸,看上去若有若無。然而誰能知道,那短莖裡寓含著的花蕾胚芽,卻蘊育著萬紫乾紅的將來。只等夏天一到,它就要把那絢麗的色彩灑滿整個池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滿眼紅綠的壯觀景象,正是“新荷”的未來世界

這首詩,單就脈物而言,也是清新可喜的。我們再看詩中的“勿言”寧

知”這些強烈語氣,就不免會推測:詩人如此用力為新荷抱不平,恐怕不會是無所寄託的吧?據《梁書·沈約傳》記載,沈約幼年因父親被誅,被迫潛竄他地,以後雖然“會赦免”,卻“流寓孤貧”。但他“篤志好學、晝夜不倦”,最終“遂博通群箱”,累官至步兵校尉,“管書記,直永壽宮,校四部圖書”,堂堂皇皇地進入“天池”,成為當世首屈一指的大學者、大手筆。詩人看到新荷初出時的微陋,遙想自已幼小時的辛酸,他安得不深深感慨!他又怎能不充滿自信地說:新荷的今天雖然為人們所輕賤,但它在明天,定將是奼紫嫣紅的創造者。詩人幸而言中,後來他歷仕宋、齊、梁三朝,封侯拜相。他在文學上

的“紫”“紅”之才,也充分發揮出來了,不僅衣被當世,而且也惠澤後人

讀《漢魏六朝詩鑑賞》之沈約《詠新荷應詔》

所以沈約的這首詩,既是詠物,亦是抒懷。詩人詠的是荷花,但讀者所感覺到的,又何嘗不是詩人的自我形象(吳偉放)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少時孤貧,篤志好學。南朝宋時期,起家奉朝清。南齊建立後,任徵虜記室、太子家令、著作郎。隆昌元年(494年),任國子祭酒。後協助梁武帝蕭衍即位,任尚書僕射,封建昌縣開國侯。天監二年(503年),任尚書左僕射、中書令、前將軍。不久又提升為尚書令,兼太子少傅。天監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祿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監十二年(513年),沈約於任上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諡號為隱。

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

讀《漢魏六朝詩鑑賞》之沈約《詠新荷應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