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亂世,傾巢之下,無有完卵

1919年河南洛陽城北馬坡村出土了《晉城陽簡侯石尠墓誌》,墓誌高46cm,寬22.5cm。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墓誌刻石,今存文27行480字,隸書體。此墓誌四面刊刻,正背兩面刊刻石尠生平事蹟,內容主要記載逝者生前身份、官職、履歷與功績,兩側面分刻其夫人與子女之籍貫、姓氏及簡歷。

墓誌全文:晉故尚書徵虜將軍幽州刺史城陽簡侯樂陵厭次都鄉清明裡石尠,字處約,侍中太尉昌安元公第二子也。明識清遠,有倫理刑斷,少受賜官太中大夫、關中侯,除南陽王文學、太子洗馬、尚書三公侍郎。情斷大獄卅餘條,於時內外,莫不歸當。遷南陽王友、廷尉正、中書侍郎,時正直內省,值揚駿作逆,詔引尠式前殿,在事正色,使誅伐不濫。拜大將軍秦王長史,計勳酬功,進爵城陽鄉侯,入補尚書吏部郎。疾病去職。遷滎陽太守、御史中丞。國清,定太中正侍中□。屢表告疾,出為大司農。趙王篡位,左遷員外散騎常侍。三王舉義,惠皇帝反正,拜廷尉卿,除徵虜將軍、幽州刺史。軍事屢興,於是罷武修文,城都王遣滎陽太守和演代尠,召為和南尹。自表以疾,權駐鄉里。永嘉元年,逆賊汲桑破鄴都之後,遂肆其兇暴東北,其年九月五日,奄見攻圍。尠親率邑族,臨危守節,義舊不回,眾寡不敵,七日,城陷,薨,年六十二。天子嗟悼,譴使者孔汏、邢霸護喪。二年七月十九日祔葬於皇考墓側神道之右。大子定、少子邁致命所在。庶子恭嗣,刊石紀終,俾示來世。夫人廣平臨水劉氏,字阿容。父字世穎,晉故步兵校尉、關內侯。夫人琅邪陽都諸葛氏,字南姊。父字長茂,故廷尉卿、平陽鄉侯。長子定,字庶公,年廿八,本國功曹察孝、州闢秀才不行,本州三辟部濟南從事主簿。女字令修,適黃門侍郎、江安侯穎川陳世範。

石尠墓誌保存完整,書文精美,刊刻精良,志文內容極具史料價值,是墓誌中難得的精品。

與石尠墓誌同時出土的還有其子石定墓誌。

處士石定墓誌,西晉,高45.6釐米,寬22.4釐米。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墓誌刻石。刻石存文10行185字,隸書體。內容主要刊刻石定族屬簡歷及其本人歿事。此墓誌保存完整,書文精美,刊刻精良,志文主要部分內容可與石尠墓誌相參,二志石同刊同出,殊屬難得珍貴。

志文:處士樂陵厭次都鄉清明裡石定,字庶公,太尉昌安元公之第三孫,尚書城陽鄉侯之適子也。秉心守正,志節清遠,有才幹膽斷,本郡功曹察孝、州闢皆不就,舉秀才不行,侍父鄉里。永嘉元年逆賊汲桑破鄴都之後,遂肆兇暴,鼓行東北,其年九月五日攻圍侯,侯親率邑族,臨危奮討,眾寡不敵,七日城陷,侯薨。定與弟邁致命左右,年廿八。才志不遂,嗚乎哀哉!凡我邦族,莫不嗟慟。二年七月十九日祔葬於侯墓之右次,刊石紀終,俾示來世。妻沛國劉氏,字貴華。父字終嘏,晉故太常卿。

《石尠墓誌》和《石定墓誌》記述了石尠父子的生平事蹟,不少可補史佚,或可史書相映證,亦是我國早期墓誌中難得的珍品。

石尠父名石鑑,《晉書》有傳。志文“侍中、太尉、昌安元公”,述鑑歷任官職。《晉書》《石鑑傳》記鑑任官無侍中,志可補史佚。昌安公是石鑑晚年所封爵,《石鑑傳》謂石鑑為“昌安縣侯”,誤公為侯。《惠帝紀》有“元康四年正月安昌公石鑑薨”,又誤昌安為安昌。

從石尠墓誌所述,石尠生平可分三個階段:一、入仕至誅楊駿,46歲以前;二、誅楊駿至趙王篡位,46歲至56歲;三、趙王篡位至去世,56歲至62歲。可以說是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的親歷者,最終也是死於亂世之中。傾巢之下,無有完卵。雖石尠貴為侯爵,亦不能勉。

《晉書》《孝懷帝紀》永嘉元年“汲桑聚眾反,敗魏郡太守馮嵩,遂陷鄴城,害新蔡王鵬,燒鄴宮,火旬日不滅,又殺前幽州刺史石尠於樂陵。”所記與志文正合。汲桑是成都王司馬穎故將,穎死後,以為穎報仇為由作亂。汲桑作亂是永嘉初大事,七月,司馬越率軍討伐,九月,撫軍將軍荀晞敗汲桑,十二月,田蘭、薄盛斬桑於樂陵,此亂始平。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永嘉之亂”是發生在西晉時代的一個動亂事件,由居於中原的漢化匈奴人發動。“八王之亂”後期,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304),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懷帝永嘉二年(308),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兩年後,其子劉聰繼立,派劉曜率兵四萬攻洛陽;時懷帝以荀晞討東海王司馬越,越病死,王衍率兵還東海國,為石勒所破,晉軍力大削。永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並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從晉武帝篡曹魏,到晉愍帝出降,西晉國祚僅歷五十一年。自永嘉亂後,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戰近130年,影響深遠。

史學大家呂思勉在其著作《兩晉南北朝史》中開篇即說“魏、晉之際、中國盛衰強弱之大界也。自三國以前,異族恆為我所服,至五胡亂起,而我轉為異族所服矣。五胡之亂,起於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劉淵之自立。越十三年,愍帝被虜,而中國在北方之政府遂亡。自是南北分立。自元帝建武元年(317年),至陳後主禎明三年(589年),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南卒並於北。”

在此以前,中國本部的空間,全以漢民族活動為中心。但自懷、愍二帝被擄北去,晉室南渡後,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此亦為異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