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松陵镇,名胜景点数不胜数,名闻遐迩的有文庙、垂虹桥、华严塔、石塘驿道、钓雪滩等等。这些城内城外的园林池院,点缀着松陵的风雅,为古镇注入了强劲的绿色活力。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松陵镇旧影


在众多秀美的园林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了近代,有的湮灭了,如小潇湘、驸马园;有的“半身不遂”,只有其壳,没有其肉,如谐赏园、共怡园;有的枯木逢春,如松陵公园。如今,除松陵公园外,能给松陵人留下一些园林轮廓印象的,恐怕只有共怡园和谐赏园了。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松陵公园


共怡园俗称祥园,位于松陵中心地区城隍庙(后为大会堂,现为区文化中心)东侧,是松陵人耳熟能详的一处园林胜地。共怡园的历史,从兴建到消失,前后约有230年。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吴江大会堂(城隍庙)旧址


共怡园初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由知县龙铎所建。当时城隍庙东侧还是荒芜空地一片,龙铎便在这里择地兴建园林一座。建筑园林的材料则大部分取之于平望的杨家港淫祠和施家垛三老爷庙。在明清年代,滥建的祠庙、不在祀典的祠庙,一概被视为淫祠,官府是有权禁毁拆除的。所以龙铎将祠、庙内的湖石等材料拆除后用船运至松陵,用于建共怡园,有部分材料用来建松陵书院(原人民医院人民一院急诊处旧址)。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30年代共怡园一景


新建的园林占地约十余亩,取名“共怡园”,意为官与民同游同乐。因园林位于城隍庙东,所以也叫“东园”。龙铎自己作记,勒石嵌于壁上。共怡园仿照苏州狮子林而建,里面池台花木俱全,叠石为山,硕大的水池黄石驳岸,池壁东侧镌有文字,池内红鱼畅游,池周假山林立。池中另有一小岛屿,有一小桥连接,岛上筑有假山,绕山有曲折小径,假山中辟有山洞,洞内常会发出响声,令人神秘难猜。园内亭台楼阁、水榭石船,花木扶疏,郁郁葱葱,不愧为苏式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狮子林


当时园内还有一奇石,值得一书,即后来被称作为天外来物的“陨石”,也称“琴石”。此石长度近一米,宽约50公分,厚约40公分,石头安置在园林西侧的假山旁边。如果击打此石,石能发出金石般的悦耳美妙声音,令人啧啧称奇。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琴石


其实这石头是一块松化石,是稀世之宝,原是明代顾大典(吴江人,曾任山东按察副使、福建提学副使,家有“为园三亩宅”。园位于现小园弄内,已废)宅园谐赏园里的观赏物件。顾大典裔孙顾子寿返乡后,将石移至县学文昌宫,后来又移到了共怡园。此石“产于浙江括苍之松阳,肤理如松杆,世传为仙人马所化,盖千余年物也。击之铿然有声,今移在邑庙共怡园矣”(见《垂虹杂咏》)。有诗曰:苍松化石是何年,不受秦封拜米颠。人世沧桑闲阅历,鳞而犹作韵铿然。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顾大典


70多岁的松陵人赵明先生对“琴石”的记忆是:“石长米许,宽不足二尺,架于石座之上。石呈青白色,通体层层叠叠,酷似云彩,故有疑是天外来物。”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赵明在共怡园留影


风雅悠然、小巧玲珑的共怡园,且是一座“官民同游同乐”的园林,它得到了各方的欢迎与垂爱。在以后历年的修缮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如清同治八年(1869)园内新建了公廨数楹,是用于官员办公、百姓聚集的场所。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太湖石园林景观


当然,战事的侵扰,也使园林遭到毁坏。到了民国年间,为纪念松陵文人黄象升、中国红十字会吴江城区分会副会长钱强斋,园内增建了“黄楼”和“强斋轩”以及四面通透的“四面厅”等,为园林新增了不少景色。除了“陨石”外,园里还有许多用太湖石垒叠的大小假山群,呈现出千姿百态、玲珑秀丽的模样。花草奇木无数,在池岸边有石舫。池塘东面园内还有几株参天耸立、极为少见的黄榉树,一人都抱不过来。还有一棵江南的稀有之物——皂荚树。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皂荚树


民国6年(1917),西风渐进。受全国形势的影响,吴江一些开明人士开设了公共性的阅读场所,图书馆首次现身吴江。2月份,吴江县行政公署邀请地方士绅吴鸿一筹备吴江县通俗图书馆,馆藏书籍由士绅钱崇威、黄叔亮捐赠。后改名为“松陵图书馆”,馆址就在共怡园内,馆长为吴鸿一(松陵人,字中行,曾任吴江县立中学爱德女校教员,吴江县劝学所文牍、吴江第一任教育局局长)。同样,这里也成为城中百姓和读书文人们休憩之地,乡中名士王菼、费揽澄、周公才、周迦陵等在四面厅“揽秀堂”结诗社“怡情吟社”,又称“东园吟社”,李涤、钮退密、仲芬、曹唯非、薛嘘云等诗人先后在此雅集唱和。民国9年春,东园吟社的一次社集,即有“东园唱和诗”数百叠。


盛极一时的共怡园,为许多文人留下了印痕。到民国26年,松陵图书馆搬出共怡园,迁移到了雷尊殿处。


其间,松陵人费善庆(1858—1939,曾任县商会理事,育婴堂副董事、田业会副会长等职)用诗句对秀雅美丽的共怡园作了描述:“日华揽秀有东园,诗酒流连静不喧。崇正黜邪贤宰德,数峰拳石至今存。”可惜,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园林日渐凋零,开始呈现出了难以挽回的颓废之势。此时园内的有些房屋已破败倾圯,由工商联谊会出面,将这些废旧材料拆卸,存于园内空地,后建了一排平房共有三间,用作工商联办公室。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20世纪30年代学生们在共怡园合影


园林配茶室,茶室带书场,这也许是江南园林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共怡园也不例外。园林的南面沿街有少许民房,其中有几间开设了书场,因共怡园俗称祥园,故书场的名称也顺之被称呼为祥园书场。祥园书场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松陵有中山街的吴苑书场、庙前街的祥园书场和怡情书场三家,但坚持开办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只有祥园书场。听一曲评弹,赏一回评书,品一壶名茶,共怡园是松陵人听书赏景的最好去处了。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祥园书场旧房


祥园书场老板谢桂宝,东台人,时年40多岁。据赵明先生讲“小时在这里听过很多评弹曲目,记忆最深的当是名家尤惠秋和朱雪吟的《王十朋》。”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祥园书场老板为朱植林,书场名称一度也改名为“群乐书场”,座位有60多个。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书场


书场的开设,为喜听评弹的松陵人带来了诸多娱乐上的欢乐。上海评弹团、浙江曲艺团、苏州评弹团的评弹界名流轮番上演。一代弹词宗师、徐调创始人、弹词名家徐云志;评弹名家“香香调”创始人王月香;评话名家金声伯;著名评弹名家黄异庵及谢乐天女弟子、曾出演电影《红羊豪侠传》的谢小天;著名说书人王英等等都来这里演出过。据说一次评弹名家严雪亭还特地来祥园书场救场,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严雪亭


只有四开间的祥园书场并不算大,设施简陋,靠西中间有一个离地不足一米的书台,台上道具十分简单,只有一张半桌,两只椅子,一把茶壶,两只杯子,桌上有红、绿缎绸的台帷,绣着黄底黑字的“祥园书场”,这算是祥园书场的标志了。场子里有几只方桌,其余都是长背造椅。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评弹


鉴于祥园名称为松陵人广为接纳,所以在祥园的东、南两侧的小弄就被人们叫做祥园弄。这也是松陵镇上第二条与园林有关的弄堂。到20世纪90年代末,祥园弄被拆除。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祥园弄弄口


民国时期,共怡园内的格局框架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原有的面貌,为一些老松陵人所记忆和眷恋,不管是旧时的,还是后来的,镇上的人们对共怡园都存有一份深深的爱与情。沈雪芳女士回忆着:“每年春节,我妈带我到城皇庙烧香后也顺便去祥园玩,我记忆中园子里还是蛮好玩的。临街有书场、老虎灶,进入园子里有假山、有水池、有小曲桥、有四面厅。一次我与同学们在共怡园里合影,给我们都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记忆。”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1954年沈雪芳(左一)与同学在共怡园留影


离休干部邵飞鹏老人说:“1968年那会儿,8岁儿子代表震泽镇红小兵来吴江参加活学活用毛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后在祥园里广播站前,拍了一张全家三口合影照,那些假山作背景,真好!”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1968年邵飞鹏一家在共怡园合影


松陵共怡园在江南众多园林中虽是一朵小花,但精致的营造,合理的布局,奇特的造型,巧妙的结构,把园林的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童寯(1900—1983,中国当代建筑界融中西、通古今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在1935年曾游历松陵,对松陵的共怡园、谐赏园两个园林给予记录,并在1937年出版的《江南园林志》中也有所展现文字与图片,文字记载:“按江南城镇,随地有园,惟雅俗轩轾,或品题见遗,志乘不载,乡里罕知,致访者迷焉。……各园大多为杰构,而有保存之价值,第访游不周,有所遗漏耳。此外青浦城隍庙侧有曲水园,吴江城隍庙东有共怡园,宜兴城隍庙有瀛园,嘉善有东园,松江有醉白池,皆可作半日之倘佯。”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江南园林志》


江南园林之多,明末吴江松陵人计成所著《园冶》一书更是举世闻名,为我国古代造园学中唯一文献。也许,童寯是追寻宗师计成而来松陵的,是追寻造园之精髓来松陵的,不管什么原因,至少他为我们小小的共怡园留下了宝贵的记录。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计成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童寯


1949年5月吴江迎来解放后,1950年10月中共吴江县委建立了广播收音站。1956年9月成立了吴江县有线广播站,站址设在吴江县人民大会堂(原城隍庙)内西侧的三间平房里。不久,随着广播事业的需求,1959年6月,县广播站迁入大会堂东侧的共怡园,用房就是当年工商联建的一排三间平房内,共有50多平方米,分别用作办公室、播音室、机房。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1960年1月28日,地方国营新联丝织厂业余文工团参加吴江县迎春广播大会在城隍庙门前合影


但是,仅有的三间小房难以支撑起吴江广播事业的发展,且共怡园内空地也较多,县广播站因地制宜陆续建起一些配套用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受“文革”影响,园内池塘被填平,大部分假山景观被拆除、树木被砍,站方又造了多排宿舍用房和机务组用房,在原工商联的旧房址上扩建了三层广播大楼。至20世纪70年代末,共怡园南面的假山、亭子被拆掉,又新建了许多用房。据了解,那块闻名于世的“琴石”被埋入了某房的地基之下。至此,共怡园的建筑几乎消失殆尽。到1999年,仅剩下的那座紧靠大会堂围墙、原工商联旧房前面的假山也被拆除,一代名园就此全部消殒。


老松陵人,还记得城隍庙旁的共怡园吗?

共怡园假山和大门


物转星移几度秋,共怡园林两茫茫。共怡园在短短几十年内消失,成了松陵人心中永远的痛。每当论及共怡园的昨日辉煌与今日消失,松陵人总是扼腕痛惜和无奈。如今,共怡园前的宝带河仍在流淌着,仿佛絮絮诉说着难忘的过往。在老一代的松陵人记忆里,还有些许对共怡园的轮廓和印象,若再往后呢?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