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還能不能建立大漢帝國?

三千六百年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那麼中國實在是非常難實現統一。因為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才使得人民思想統一了。在剛剛統一的時候從貴族到百姓都十分反對國家統一,但是由於秦朝的強大,從而抵制住了這些反對的聲音。但試想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國家,還能制住這麼多反對的聲音嗎?

在秦朝之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概念,民族的概念在沒有全國統一的時候是不可能誕生的。所以這個思想概念在秦朝時期才逐漸形成的。夏、商、週三個朝代雖然也是統一的,但是有時候天子都很難命令各個諸侯國。甚至諸侯國還會威脅到天子的地位,所以這三個朝代並不是統一的國家。甚至在當時,各國的老百姓都只認識諸侯王,並不知道有周天子這個人。甚至在當時看來,他們只會認為自己是哪個國家的人,而不會認為自己是周朝的子民。

秦朝才是最偉大的,他將國家統一之後,建立的統一的國家,全國上下都歸他所調遣,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由於在那個時候,各個諸侯國都有著不同的風土人情,所以由於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字、度量衡甚至是各種制度都不相同。假如說如果沒有人將這個制度所統一,難麼以後根本不可能統一成一個國家。

在當時那麼多的國家,如果沒有一個人有著絕對的碾壓性的勢力,統一全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在春秋戰國的幾百年的歷史中都是互相制衡、互相平衡的,以至於如果沒有秦朝在當時脫穎而出,那麼中國統一那也是很難實現的事。

在秦朝的時候,匈奴還不是特別強大,假如說秦朝沒有統一六國,,那麼在中原大地上可能再會延續幾百年的諸侯國割據現象,那麼匈奴便會沒有任何阻礙的發展。由於各諸侯國心不統一,根本就不可能抗擊匈奴,所以匈奴也會成為第一大勢力。畢竟在當時漢朝那麼強大,才剛剛將匈奴打退,那麼在當時心不齊的七個國家根本就不可能打敗匈奴,所以匈奴很可能趁機南下佔領中原。

秦始皇的統一更像是,全國統一的一個啟蒙,他走了一條沒有人走過的一條路上而且還成功了。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並且正是經歷了秦漢兩朝,才讓這種統一的觀念和民族思想逐漸沉寂了下來,從而讓中國在多次分裂之後最終還能統一。所以說,幸虧歷史上有秦始皇和漢高祖,不然中國現在很有可能面臨著各個諸侯國分庭抗禮的局面。






悠哉歷史


父親在不同的時候生出的兒子必定不同,但沒有父親,必定沒有兒子。歷史就是個環,一環套一環,漢朝又不是憑空出現的,就算它是個孫猴子,那也得先有個石頭才行,無因必無果,有果必有因,秦漢就是因果關係。

歷史的拐點

在秦朝之前,天下一直都是在貴族之間代代相承,成湯原是夏朝諸侯,姬昌原是殷商諸侯,秦國原是西周諸侯,這天下,一直到秦朝大一統,都是牢牢的在諸侯的掌控之間,平民永遠都只是諸侯征戰的犧牲品,而劉邦,就算他做過亭長,也不過是一介平民,原本的他也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犧牲品而已,然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改變了這一切。

棋子的機會

平民本不過是諸侯手上的棋子,作為諸侯的棋手們實力太過強大,按理來說,劉邦永遠沒有成為諸侯的機會,建立大一統的王朝更是做夢,但是棋手中有一個人跳反了,秦國的實力太過強大,秦始皇把一個個棋手都碾成了稀巴爛,雖然秦始皇如願以償的建立起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同樣的他也將自夏朝以來的已貴族為根基的統治力量給砸了個粉碎,自此後,皇帝是一極,其他的上至宰相,下至走卒,是另外一極。可以說,是秦始皇掃平了劉邦一統天下最大的障礙。

一遇風雲變化龍

對於劉邦來說,秦始皇是個好人,他粉碎了舊有的體系,而新生的體系還沒穩固,他行事過於霸道,激起了復仇者的怒火、陰謀家的野心,而他又死的太快,還沒選好合格的繼承者,成功的了反對者找到了宣洩的出口,於是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瞬間崩塌。

舊有貴族的力量被削弱,想要跳反成功,必須牢牢依靠平民的力量,於是在帝國的坍塌過程中,不僅殘存的貴族重新粉墨登場,一個個的販夫走卒也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劉邦是所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在貴族們還沒領悟過來的時候,他已經明白平民在這場千年的大變中擁有的力量,他利用了舊有的貴族,也利用了底層百姓,他成功的將兩者的力量合二為一,成為了天下的共主,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帝國。

如果將中國古代史分為兩段,嬴政是舊時代的王者,而劉邦就是新時代的王者,秦始皇是舊時代的掘墓人和新時代的開拓者,漢高祖劉邦是秦始皇的最佳繼承人。非統一,何中華?無始皇,不劉邦!


達達說歷史


以劉邦的草根出身,倘若列國沒有統一,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

01: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六七代君臣奮鬥的結果。

秦始皇統一天下,是自秦獻公以來多代君臣奮鬥的結果。

  • 秦獻公:扭轉秦國的頹勢,為商鞅變法打下了基礎;

  • 秦孝公:開始商鞅變法,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 秦惠文王:收復河西之地,將黃河變成了內河;攻佔巴蜀,秦國的國力邁上了新臺階;

  • 秦武王:宜陽之戰,開始向中原進擊;

  • 秦昭襄王:連年大戰,重重削弱了六國的實力;

  • 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合起來僅3年,招來了呂不韋,在秦始皇前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秦始皇:統一天下。

由此看來,統一天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2:劉邦草根出身,底蘊太淺。

劉邦出身太低,只是楚國淮泗的一個小亭長,雖說有岳父的幫襯,但終歸底蘊太淺,依靠這點實力統一天下,根本不可能。

首先,戰國七雄都是經過多代積累、奮戰得以生存下來的,個人都不是軟柿子。

其次,七國共存的年代,劉邦根本不可能坐大。稍一冒頭,就會被撲滅。

最後,相對太平的歲月,沒有人跟著他混。這也是劉邦前幾十年只是小亭長的原因。

劉邦的身份決定了,只有在天下一鍋糟的時候才有出頭之日。

03:劉邦起義時,年歲已大,沒有足夠的時間蕩平天下。

劉邦決定起義時,差不多快50了,按照當時的普遍壽命,半隻腳已經踏進棺材裡了,事實上劉邦當皇帝僅僅只有6年。

暮年的劉邦,能夠戰勝新貴項羽已經是蒼天保佑了,讓他逐個擊垮傳承幾百年的戰國七雄、進而統一天下,顯然不可能。

綜上所述,倘若秦始皇沒有統一天下,劉邦根本不可能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小楊品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研究一下,這得前後時局分開說,秦始皇對陣六國,未統一之前是諸國林立,秦始皇作為一國主宰,有著強有力的國力,之前商鞅變法等政策推行,還有強大的軍隊。劉邦對陣秦國,是作為一個造反派或者說革命派一員,由於革命過程中理念突出,從無軍隊,白手起家,亂世中脫穎而出。

無論怎麼說,均有一定的實力,都有些人心向背,提現民心所向。也有很大差異,秦始皇統一是國與國,劉邦大漢是一場革命,革命者身份。


內心秘境


肯定不能,開國就跟買彩票是的,沒秦劉邦他爸他爺爺能平安活著都算運氣,你要問統一,肯定能統一,但要換個人,也許德邦,也許廚邦,嗯嗯醬紫


愛你已是終點


首先,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還會有其他人統一,正所謂分久必合,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統一華夏是歷史的趨勢,是人心所向,而確切的說是秦朝統一六國,是秦始皇的前輩們努力的結果,我們知道統一六國需要國家的綜合國力,包含經濟,政治,軍事,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時,在位者需要完成歷史賦予他的使命即可。

其次,劉邦建立漢朝有他個人魅力因素,他和項羽之爭就是鮮明的例子,劉邦後勤保障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運籌帷幄不如張良,但是他會把這些能人團結起來,知人善任,這正是項羽欠缺的,也是領導者的基本素質要求。當然秦朝後期不得民心,是它滅亡的必然,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亦然,終將有起義者取而代之。而秦朝也好,漢朝也罷,都是名稱而已。所以有了劉邦的“內部因素”,加上秦朝不得民心的“外部原因”,漢朝取代秦朝也就順理成章,劉邦也就“巧合”的建立大漢帝國。

最後,就像數學函數公式一樣,基礎變量假設改變,就會有N多種結果,而我們需要學習的是順應自然趨勢,不可逆天而為,不要違背自然規律,無為方可無不為。


小魚遊歷史


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漢高祖別說建立大漢帝國了,能不能取到老婆都是個未知數。劉邦之所以成功,主要還是到時的歷史大環境造成的,當然也不能否定高祖皇帝本身的人格魅力和才能。但是如果,沒有始皇滅六國,就沒有後來的六國遺老起兵復國,如果沒有趙高的指鹿為馬,也沒有秦王朝的不堪一擊,沒有楚霸王的攻城拔寨,也不會有劉邦後來的順風順水。所以劉邦的成就是多方面造成的,如果有一方面不滿足,便沒有後來的漢高祖。貌似老劉家總是出這種運氣爆棚的皇帝,你看後面還有一個位面之子的後代呢


緬懷未逝的青春


不能,秦始皇統一六國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那是從贏渠粱開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有的結果,如果沒有秦始皇把那些勁敵強國消滅了,劉幫是打不下江山來的。


展望李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地主土地所有制為核心的封建經濟的興起發展,打破分裂割據實現國家大一統是大勢所趨。這是歷史的必然性。只是由於秦國在各諸侯國變法改革中最為徹底(商鞅變法),封建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國力迅速增強,從一個被人瞧不起的邊陲國家迅速傲視群雄,歷史最終選擇了秦國,選擇了嬴政來完成一統天下的使命。

也就是說,沒有嬴政,也會有張政、李政、王政來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也許也會是劉邦但不會有劉邦後來的大漢王朝,換了嬴政就是改變了歷史一切事物人物都將改變



老北鼻楊傑


不能!

之所以說不能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不允許,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看秦國,秦國一統戰國群雄紛爭的局面絕對不是一代君王就能完成的,需要“奮六世餘烈”才能達到統一天下的實力!秦國自秦孝公嬴渠梁開始,重用商鞅變法,然後定下一統天下的使命,自此之後,嬴駟、嬴蕩、嬴稷、嬴異人,五代君王奮發圖強,為秦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後,嬴政統一!也就是說,沒有這些叔叔大爺祖先們的基礎,嬴政也不可能統一。統一之後如果始皇帝以“仁政”治國,應該也不會有後期的群雄割據!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秦國統一之後怨聲載道,六國舊人紛紛想復國,以項羽為首的義軍,已經將秦國的統一打散,又出現群雄割據的局面,雖然是群雄割據,但是基本上都是聽項羽的,就連當時救秦國於危難的章邯都投降了項羽,所以說,當時說如果誰打敗了項羽,誰就是另外一個“盟主”,當然,劉邦做到了!

最後,看一下劉邦。劉邦這個人本身沒有什麼才華,更不會什麼領兵打仗,無論是膽略還是謀略都沒有,他自己也很清楚“運籌帷幄之中我不如子房,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韓信”,但是這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講義氣,不吝嗇,聽比自己厲害的人的建議。就是憑藉這個優勢,他逐漸拉攏和項羽有怨氣的各路“王爺”,最後打敗項羽,戰勝了“神一樣的對手”,之後他也就被“封神”了,至於說之後這些“王爺”下場如何,那就是歷史的事了!

也就是說,沒有秦國六代君王的“勵精圖治”不可能有一統天下的秦國,沒有“神一樣”的項羽滅秦,就沒有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基石。人,不在於你多厲害,而是看你在最關鍵的時候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