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與太行山

女媧與太行山

△襄垣縣仙堂山上的媧皇宮

坐落在上黨盆地的古城長治,承載著華夏千百年厚重文化。在流傳千百年的眾多中國古老神話中,“神農嘗百草”“羿射九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四大史前神話,皆起源發生在這方神奇土地上。而女媧“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故事,在上黨民間流傳甚遠。


女媧與太行山

△美術作品“女媧補天”(資料)


女媧其人,自古史籍多記載

女媧,風姓,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偉大的女神。從許多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女媧的神話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時代,其自古就被中華民族尊奉為創造人類與萬物的女神。


女媧的名字最先見於屈原的《天問》中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她的兩大功績是造人和補天。《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用了漢應劭著《風俗通》,記載了女媧造人的傳說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 ;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緪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 ;貧賤凡庸者,引緪人也。”《說文》中解釋“媧”字為 :“媧,古之神女,化萬物者也”。女媧“化萬物”“摶土作人”,創造了人類; “為女媒、置婚姻”,為皋媒之神 ;“煉五色石補蒼天,正四極、平冀州”,救民於水火……流傳廣遠的故事賦予女媧神奇的色彩。


女媧與太行山

△美術作品“女媧補天”(資料)


煉石補天,天台無影七彩霞

傳說,“女媧補天”這個奇麗的神話故事,就發生在今天長治市上黨區上郝村的天台山。天台山景奇山美。這裡的山峰酷似饅頭,重重疊疊,蔚為壯觀。在當地百姓代代口口相傳下來的故事中,這些山是女媧煉石補天時,將鞋內積土磕出在此而成,俗名“無影堆”。要說也怪,這無影堆“日出入胥無影”,每年夏至這一天,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晨,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或是夕陽西照的傍晚,山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陰影,真是令人稱奇。


女媧與太行山

△美術作品“女媧補天”(資料)

盤古開天地之後,女媧造出了人類,天地間從此開始了人類的歷史。傳說,女媧後來登上了皇位統治天下,引得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用興風作浪發洩滿腹不滿。女媧即令火神祝融迎戰共工,經過殊死搏戰,共工大敗。惱羞成怒的共工,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想毀掉清明天地。共工這一撞竟把擎天柱撞折,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氾濫,大火蔓延,人類陷入了天塌地陷的災難中。


女媧與太行山

△美術作品“女媧補天”(資料)

女媧見她的子民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天地著急萬分,決心煉石補天。可去哪裡煉石呢?女媧遍涉群山,最終選擇了天台山。這裡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煉石的理想之地。九九八十一天,女媧在天台上日夜煉石,終於煉出了一塊厚 12 丈、寬 24 丈的五色巨石,眾神皆稱好。於是,仿照此法,女媧又用整整四年時間,煉出了 36500 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 36501 塊。眾神各顯神通齊出手,幫女媧補天,用去了 36500 塊五彩石。因補天石是五色的,遂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和閃閃的星斗,而餘下的那塊石頭,就成了《紅樓夢》裡賈寶玉佩戴的那塊靈石。且說天補好後,女媧擔心天再塌下來,想再用柱子把天支撐起來。這時有一大神龜游過來,獻出了自己有力的腿。女媧過意不去,將自己的衣服扯下來送與它,從此龜游水不用腿而用鰭了。女媧用神龜的四條腿做擎天柱撐住天的四角,因西、北兩面的龜腿短些,故有“天傾西北”的說法。女媧補天撐地之後,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天地重回清明。人們在天台山上以最隆重的儀式迎接女媧歸朝,女媧看到天朗日潤、萬民歡喜,自然十分欣慰,從此在天台山上安心享用著人間香火供奉,庇護著天下子民。


千百年來,女媧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偉大母親,女媧文化也隨人類的繁衍源遠流長、精深豐富,是史前文明中的重要內容。


女媧與太行山

△木刻版畫“女媧補天”(馮文珍 作)

千百年來,有關女媧的神話傳說廣泛流傳、膾炙人口。“神話傳說是歷史的影子”,女媧傳說故事中所說的“崑崙山”,實際上是指西北地區“崑崙山”餘脈延伸所致的山西太行山地區。然而,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太行山除了名為“太形山”“五行山”之外,古代還曾有過“女媧山”和“皇母山”的別名。與幾千年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為數眾多的男性“天子”相比,女媧所享受的這一殊榮,真可謂得天獨厚、絕無僅有。


據記載,以“女媧山”命名太行山的唯一重要原因,是因在距今八九千年的遠古時期,人類在遭受嚴重的洪水和強烈的地震災害以後,在太行山地區進行了長時間、大範圍的抗災救災活動,拯救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寶貴生命。位於今天長治市壺關縣、晉城市陵川縣之間太行山大峽谷以南的媧皇嶺,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女媧活動之地。這裡山嶺高聳入雲,山勢氣勢磅礴,山脈由西向東,匍匐延伸,長達數十公里。汽車沿在山脊山腰上開鑿的林慮公路馳騁,就彷彿飛馳於九霄雲天之間,山林綠意融融,白霧縈繞依依,不免讓人心生心旌搖盪,恍若遊歷仙境。山嶺中段有媧皇廟一所,遺存的正殿西牆鐫有石碑一塊,記載著這座廟宇的古老歷史。另據方誌記載,在屬於太行山邊緣地區的河北涉縣索堡村唐王山、涉城鎮北崗村、城關鎮河南店、張家莊雲頭山、河南林州以及淇縣靈山等地,都有傳說中的女媧遺蹟分佈。為什麼女媧生存、活動的重要舞臺是在北方山西,而不是在古代中國境內的其他任何地方?這首先與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山西的地理、自然、氣候、環境等條件有關 :由於山西有“山河環護”之勢,具備保證古代人類居住、生存必需的安全性、封閉性、隱秘性、防禦性和生存資源性的得天獨厚優勢,所以古代山西自然而然便成為中華民族祖先生存居住的天然溫床和搖籃。據考古發現 :山西芮城風陵渡有舊石器時期距今百多萬年的西侯渡遺址和距今六七十萬年的合河遺址,山西襄汾縣有距今二三十萬年至五萬年的丁村遺址,山西沁水縣有中石器時期距今一萬多年前的下川遺址,山西吉縣有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柿子灘遺址……這些根系久遠、接連相關的考古發現鏈條,為女媧文化產生、出現于山西境內,提供了生動有力的文化背景和確鑿無疑的歷史證據。


女媧與太行山

△堂山媧皇宮

在今天的長治一帶,祭祀這位偉大女神的祠廟雖然規模龐大的不多,但遺存數量很多,主要有潞城區戚里店的媧皇聖母廟、襄垣縣仙堂山的媧皇宮、襄垣縣古韓鎮的媧皇廟、平順縣中五井鄉堡溝村的媧皇聖母廟、黎城縣平頭鄉嵐溝村的三皇聖母廟、武鄉縣韓北鄉下合村的媧皇聖母廟等。

女媧在山西太行山區眾多活動遺蹟的存在,及有關女媧“煉石補天”故事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充分證明了女媧這位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已經具備了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帶領民眾抵禦自然災害和克服自然災難的偉大勇氣精神和高度智慧能力,她對中華民族古代文明進步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將流芳萬古、永垂史冊。


女媧與太行山

△“女媧補天”雕塑(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