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本规划由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负责完成,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泺尚有道文化创意咨询研究院等组织合作完成。规划由现任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主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昝胜锋担任规划编制组组长。规划课题组邀请校内外文化产业学者、文化企业家和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开展规划编制指导和思路顾问,在前期深度熟悉地方文化产业实际、国内外先进城市优秀经验基础上,先后经历多轮调研撰写修改座谈论证,广泛征求多部门各级意见,召开多轮系统性规划论证会,最终提交完成,并获得规划评审论证专家和甲方高度认可。现将规划摘录如下:

【发展定位】

(一)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示范区

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基础,提升文化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聚焦文化资源数字化、数字内容生产、数字技术服务、新媒体融合等文化科技新兴价值链,支持国内外文化创新成果来烟转移转化。整合全市文化相关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资源,力争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标准制定、技术转移、产业联盟等领域形成示范性的标杆效应。

(二)国家文化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

以提高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水平、新兴产品(服务)的文化内涵为目标,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在资源端、产品端、技术端、市场端的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文化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文化经济共同体。以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为基础,加强文化和金融合作。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力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提升烟台现代产业体系的文化附加值。

(三)国家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引领区

全面对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海洋特色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创建一批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精品海洋文化论坛、节庆活动、体育赛事。严格保护海洋文化遗产,打造一批海洋科普与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融入全国现代海洋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格局。

【空间布局】

根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结合相关规划布局体系,开拓“一核辐射、一带引领、两极联动、三团协同”的文化产业空间格局,即培育产业动能转换动力核、构建滨海文旅融合示范带、打造产业动能转换增长极、发展动能转换特色集聚区,加快形成梯次扩散、错位发展、节点辐射、相互支撑的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格局。

【重点工程】

(一)特色产业载体提升工程

激发特色集聚区创新活力。实施城市更新文创导入实施计划,分类培育泛文化特色综合体,打造全省文创集市发展高地。

打造特色小镇产业辐射圈。升级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巩固创建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开发一批新型特色小镇。

(二)文旅体“活动经济”提质工程

提高“文化+会展”新能级,全面提升行业品牌展会水平,高水平承办特色论坛活动,引进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展会和优质品牌展会。

培育“旅游+节庆”新品牌,整合各市、县、区内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联动节庆活动推动商旅文产业有机融合。

拓展“体育+赛事”新市场。以多层次体育赛事为核心,构建观瞻型产业集群和可观看、可欣赏、可参与的运动经济生态链,加快文体旅产业融合。

(三)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实施非遗“六个一”保护措施,举办“乡村记忆”节庆活动,开展“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一村一品”文化特色培育工作。

构建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传统手工艺,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引导剪纸、绒绣、工艺品雕刻、草辫、黄金首饰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四)对外文化贸易提升工程

构建文化产品出口载体平台。打造对外文化贸易推广促进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省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构建文化跨境电商生态体系,支持文化企业建设出口商品 “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打造海外烟台新名片。

加快拓展文化服务外包市场。拓展知识流程外包领域的动漫及网游设计服务、影视文化创意服务、广告设计服务外包市场,探索外观设计、结构设计、试验认证、环境设计、工业生产线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新模式。


《烟台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