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

徐劍鋒

據3月21日《寧波日報》報道,週末的甬城,餐廳人氣重新集聚,文明就餐的新風也同步吹向市民的餐桌。記者在北侖銀泰城海底撈餐廳看到,每張餐桌上都放置了公筷公勺,以便顧客自己分餐。

公筷公勺成為餐桌“標配”,這個隨“疫”而變的餐飲小細節,體現的是健康文明新風尚,值得大力推廣。

在傳統餐飲文化中,一盆菜大家吃、一鍋湯大家舀,相互夾菜,看似熱情好客、其樂融融,但在筷來箸往、一取一夾中,也給細菌、病毒的傳播與擴散打開了方便之門。疫情面前痛定思痛,無論是基於打贏戰“疫”、防止“病從口入”的考慮,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出發,大力推廣公筷公勺,已經成為繞不過的當務之急。

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似乎少了些“人情味”,但這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更是踐行文明餐桌禮儀的應有之義。改變沿襲了幾千年的用餐習慣非易事,關鍵要抓住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機,通過聲勢浩大的線上線下宣傳教育引導,徹底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力推廣公筷公勺,是對公共健康安全的一次源頭治理,要牢牢抓住餐飲企業、單位食堂這個重點,以點帶面,穩紮穩打,加快覆蓋。一方面要強化行業自律,主動履行社會責任,自覺將公筷公勺作為餐桌“標配”;另一方面要強化考評約束,形成引導與獎勵、管制和懲罰並重的良性治理機制。

(歡迎投稿,來稿請發民生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