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中悟君子之美,在於積學修養,做人之道

文:揚說 #文化# #讀書# #歷史#

一部論語治人心,說透了做人之道的思想和智慧。

深入《論語》經典中的微言大義,遵從規律,恪守德行,我們是可以將《論語》孔子之“智”思想,與現代進行融匯運用,演繹於人生之中的。

從《論語》中悟君子之美,在於積學修養,做人之道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子貢救魯,孔子為什麼選擇子貢?

在《論語》中,記載子貢問學於孔子多達24處。從修身、為政、處世、交友、論人到徵詢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不一而足。

來看看孔子對子貢的評語,就一個字“達”。體現了子貢的才智,並能夠靈活運用忠恕的辯證思維方式,子貢不負孔子期待,成功遊說救魯。

以文化自信,誠信立身。後來,子貢由於經商致富,正是踐行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他成為孔子所有弟子中最富裕的人, “家累千金”, 成為後人稱頌的儒商鼻祖。

一個人取得成功或贏得榮耀,也許值得欣賞,但一個人能夠“訥於言而敏於行”更值得嘉許。

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如果我們每個人,能過融匯貫通學做人,無論各行各業,《論語》一書,對於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論語》中悟君子之美,在於積學修養,做人之道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正人先正己,做人之道最重要的是什麼?

《論語》作為千古儒家第一書,孔子以一部《論語》說透了做人之道的智慧,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等思想。

“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強調,指出了其中的三個方面:仁、智、勇。“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

人生的修身是根本。所以,《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 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回顧經典,《論語》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做人。孔子以一部《論語》說透了中國人的做人之道,開創了中國文化無限延展的可能性。

從《論語》中悟君子之美,在於積學修養,做人之道

《論語》不僅釋放的是做人之道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如何運用孔子之“智”?

在孔子看來,唯有以“仁”為根本,人們才能夠明智,才能夠分辨與判斷是非。

“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等思想。

為人處世的道理,“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人不能總是處於一帆風順的環境裡,身居逆境,怎樣做?這是孔子教授給弟子們的處世之道。

如果說言論與道德、勇敢與仁德之間的關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這是孔子的道德哲學觀,他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還要修養其他各種道德,從而成為有德之人。

當今,《論語》是中國儒學核心的思想,不僅釋放的文化大成,更可謂半部論語治天下。

從《論語》中悟君子之美,在於積學修養,做人之道

一部論語治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