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代表性作品——《霸王別姬》

京劇代表性作品——《霸王別姬》

劉新陽


◆ ◆ ◆ ◆


《霸王別姬》取材於崑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故事講的是:秦末,楚漢相爭,韓信命李左車到項羽處詐降,誆項羽進兵。致使項羽及部隊在九里山遭遇韓信的十面埋伏,被困在垓下。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四面楚歌,疑楚軍盡已降漢,遂在營中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感到沒有面目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自刎。

京劇代表性作品——《霸王別姬》

關於《霸王別姬》故事題材的京劇,最早是由清逸居士編寫的,劇名叫《楚漢爭》,在1918年3月9日,由楊小樓、尚小云首演於北京第一舞臺。但該劇因劇情冗長,演出又需分四本完成,故而影響不大。之後,齊如山和吳震修又對這個題材作了修改,創作了《霸王別姬》,在1922年2月15日,由楊小樓和梅蘭芳合作首演於第一舞臺。

《霸王別姬》原是一出大戲,不僅場次多,而且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十九個,且劇中唱、念、做、打十分全面,首演時除梅蘭芳、楊小樓外,還有王鳳卿、姜妙香、遲月亭、許德儀等人助陣,演出十分精彩。在戲中,楊小樓以勾臉武生應工,加之楊本人深厚的文化修養,使得霸王一角演來分外出彩。1922年冬,梅蘭芳南下演出,楊小樓未能隨同,該劇中霸王的角色改由上海的金少山演出,金少山則以花臉應工,由此金聲名大振。後來,根據演出時間的需要,梅蘭芳又對該劇進行了必要的剪裁,從“韓信點兵”到霸王“烏江自刎”總減至九場戲。1931年,梅蘭芳、楊小樓等還應長城公司之邀,灌製了全劇的十二面唱片。再後來,則只演到“虞姬自刎”結束。


京劇代表性作品——《霸王別姬》

相對前面介紹的劇目,《霸王別姬》是一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新編戲,然而,在不斷的舞臺演出中,梅蘭芳始終對其進行著盡善盡美的修改。在這出戏中,虞姬梳古裝頭,戴如意冠,前面穿黃帔,後面穿魚鱗甲,繫腰箍、披斗篷,造型生動美麗。全劇的核心與重點,莫過於“虞姬自刎”,在這場戲中,虞姬不僅有抒情優美的【南梆子】唱腔“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還有虞姬在生離死別前,為霸王項羽舞劍做歌的精彩表演。《別姬》中的“舞劍”所以後來被尊為經典,不僅是因為這段表演中的載歌載舞,更重要的是,梅蘭芳在這段表演中,把“舞劍”和所唱的“勸君王飲酒聽虞歌”的【西皮二六】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有機的融合,使舞臺技巧與歌唱以及舞蹈始終貫穿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令劇情、感情和技巧達到了高度的水乳交融,並在此基礎上體現出了中國戲曲載歌載舞、歌舞並重的特點以及“以歌舞演故事”(王國維語)的本質。

京劇代表性作品——《霸王別姬》

誠然,《霸王別姬》是創作演出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一出新編戲,嚴格意義上不屬於京劇的“骨子老戲”。然而,幾十年來,《霸王別姬》始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京劇舞臺上久演不衰,儼然已經成為了今天京劇舞臺上的傳統劇目。與此同時,還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用中國典型的傳統藝術手法,為國際友人講述著這個在中國流傳千年的,悽美、壯麗的愛情故事。由此可見,京劇的傳統劇目與新編劇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是絕對對立的概念,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一出新編劇目假如能長時期地在舞臺上演出,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樣會被觀眾所熟悉和喜愛,進而成為觀眾心目中的“傳統”劇目;倘若一出新編劇目只是在短時期佔據舞臺中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刀槍入庫”不再演出,自然,也會被觀眾很快忘記。我們在這裡提到的《霸王別姬》與《楚漢爭》就是說明這一道理的很好的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