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不是完人,他也有虛榮的一面(上)

《水滸傳》中的人物故事,向來有“宋十回”“武十回”之說,即作者對書中人物事蹟的描寫,宋江佔了十回,武松佔了十回。可見,除宋江這位第一男主角之外,施耐庵最重視、最喜歡的角色,就是武松武二郎了。

不僅是作者,我們讀者最熟悉、最喜歡的人物也是武二郎。金聖嘆曾這樣點評武松這個人:武松,天人也……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在他眼中,武松簡直是所有梁山好漢優點的綜合體。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翻開原著中的“武松傳”,逐字逐句讀下來,我們會發現,作為一個大英雄,武松固然優秀,但其身上也存在很多需要我們去質疑的性格特點。

武松不是完人,他也有虛榮的一面(上)

例如,他的愛慕虛榮。很多時候,他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太過要強,常常為了一己之面子而衝動做事,不計後果。對一個人來說,這是極其危險的性格缺陷。

《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武松正式登場。

彼時的武二郎,還是一副落魄模樣,寄居在滄州橫海郡柴進的莊上,身患瘧疾,人人嫌棄。可在接下來的故事中,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並且為他的虛榮贏得了資本。這件事,就是景陽岡打虎事件。

打虎前後,武松的虛榮性格就已然暴露無遺。

話說,武松離開恆海郡柴家莊,回鄉看望哥哥,路過景陽岡,不聽酒館店小二的勸阻,連吃了十八碗酒,仍要堅持孤身過岡。起初,他堅持過岡的理由,是不相信店主人的話,壓根兒不信岡上有老虎。直到在岡下看到了官府的榜文,他這才明白,原來山上真的有老虎。

他也是人,也知道老虎的可怕。驚恐之下,就要轉身回去,但他又怕被店家笑話:“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

於是,他硬著頭皮,繼續趕路:“怕甚麼鳥!且只顧上去看怎地!”

對於武松的逞強,金聖嘆在這裡評道:以性命與名譽對算,不亦異乎?

武松不是完人,他也有虛榮的一面(上)

是啊,為了面子而去冒生命危險,顯然是不智。內心的虛榮,讓武松以身犯險,終於與一隻吊睛白額大老虎狹路相逢。大驚之下,憑著逃生的本能和高強的武藝,武松打死了老虎。這番經歷,不僅讓落魄中的武松重新找回了自信,而且變得得意起來。

在景陽岡下,他對獵戶們說:卻才岡子上亂樹林邊,正撞見那大蟲,被我一頓拳腳打死了。面對鄉紳們,他又“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腳細說了一遍”。

大家紛紛伸大拇指:“真乃英雄好漢!”

在縣衙廳前,武松再次“將打虎的本事說了一遍”。廳上廳下眾多人等都驚得呆了。知縣甚至主動聘請他來縣衙裡擔任都頭。大家接連不斷的驚歎、讚譽和禮遇,讓武松飄飄然起來。

從這裡開始,“三拳兩腳打死猛虎”,成為他最願意和別人談的話題。而且,打死老虎的過程,在他的嘴裡,越來越輕描淡寫。

這一事件,已然成為武松虛榮心、自尊心的最大支撐。

後來,武松鬥殺西門慶,被髮配孟州。路過十字坡,遇到菜園子張青、母夜叉孫二孃夫婦。初次見面,張青問武松:“莫不是景陽岡打虎的武都頭?”

看武松的回答,兩個字:“然也!”得意之情,躍然紙上。

在孟州牢城營點視廳,管營喝令眾軍士把武松摁下打一百殺威棒,武松又來了:“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閃一棒的,不是打虎好漢!”

你看,身為階下囚,仍堅持把“打虎”二字掛在嘴邊。

後來面對金眼彪施恩,為了展示自己的實力,武松對他說:“我去年害了三個月瘧疾,景陽岡上酒醉裡打翻了一隻大蟲,也只三拳兩腳便自打死了,何況今日!”

怕施恩不信,他還當場秀了一把力氣,伸手舉起三五百斤重的石墩,證明自己不是在吹牛。當得知施恩結交自己,是為了讓自己幫他奪回被蔣門神搶走的快活林酒店時,武松更是來了精神。

武松不是完人,他也有虛榮的一面(上)

且看兩人這段對話:

武松聽罷,呵呵大笑;便問道:“那蔣門神還是幾顆頭,幾條臂膊?”

施恩道:“也只是一顆頭,兩條臂膊,如何有多!”

武松笑道:“我只道他三頭六臂,有哪吒的本事,我便怕他!原來只是一顆頭,兩條臂膊!既然沒哪吒的模樣,卻如何怕他?”

施恩道:“只是小弟力薄藝疏,便敵他不過。”

武松道:“我卻不是說嘴,憑著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漢、不明道德的人!既是恁地說了,如今卻在這裡做甚麼?有酒時,拿了去路上吃。我如今便和你去。看我把這廝和大蟲一般結果他!拳頭重時打死了,我自償命!”

此時的武松,已經被自己的虛榮心綁架了。就像上海電視大學鮑鵬山教授說的那樣:武松是一個需要不斷有對手來讓他證明自己的人。至於自己該不該幫施恩出頭,他壓根兒就沒有考慮。因為在施恩面前,他太想證明自己“打虎英雄”的實力了!根本來不及考慮這件事該不該做。

武松不是完人,他也有虛榮的一面(上)

這樣的衝動,最容易導致意氣用事。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青少年,因為急於證明自己、表現自己,往往直接躍過“該不該做”這個問題,跳進衝動做事的泥潭。

為證明自己的實力,武松醉打蔣門神,幫施恩奪回了快活林。但他很快又陷入了蔣門神、張都監等人設下的圈套,差一點被害死在充軍路上。

武松殺回孟州,血濺鴛鴦樓,結果了蔣門神及張都監一家,從此走上亡命江湖的道路。殺人之後,武松在鴛鴦樓牆壁上留了一句話: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看清楚,不是“殺人者武松也”,是“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如此情境下,他依然沒忘記把打虎的經歷翻出來顯擺一下。

再後來,為躲避官府抓捕,武松變身行者,仍然時不時擺出“打虎英雄”的架子來。以致在孔家莊醉酒鬧事,被一隻黃狗追到河裡,然後被孔明、孔亮兄弟吊打。

武松不是完人,他也有虛榮的一面(上)

數年前春夏相交,在離開曾插隊五載的山村三十秋後,我有機會重返故地。本是魂夢縈懷,急切前往,可那日終於望見了熟悉的山山水水,興奮之間突然情怯,有一刻竟停車路旁,躊躇難行。當然,最終還是去了,夙願得償。事後想想,在鄉愁一朝釋然的同時,也感受了一下什麼是“近鄉情怯”。

從“打虎英雄”到“黃狗敗將”,武松的“英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在這長達十回的精彩故事裡,我們發現,好面子、愛慕虛榮是武松最明顯的性格特點,也是他最大的性格缺陷,是導致他的人生不斷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