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寧遠》(作者:張映文)


《錦繡寧遠》(作者:張映文)

《綿繡寧遠》

(張映文)


九疑山下寧遠城,

二龍相聚合一身。

泠江河上十橋架,

人才輩出龍榜登。

舟形盆地靠北座,

滿載福祿萬代春。

五山四水風光好,

百三大洞高產增。

大小河流百二五,

流域總長六百程。

高矮山嶺一千六,

有序巧布天門陣。

泠江河水亭井橋,

二坪堂市是鄉鎮。

九疑山中陵溪漯,

雙和平安鄉鎮名。

地形地貌暫述此,

再說古蹟和名勝。

九疑山水名天下,

舜德文化定乾坤。

尋龍谷裡斬蛇王,

舜峰高插九霄雲。

中間矗立舜源峰,

左右娥皇和女英。

簫韶石樓在前後,

南北桂林和杞林。

朱明守在白水源,

西灣門口立石城。

紫霞巖裡放異彩,

永福寺內佑黎民。

玉琯巖內藏玉琯,

玉琯十二獻朝廷。

朵山象巖如石象,

樂雷發之隱居廳。

李郃狀樓宋朝建,

下灌花海第一村。

翰林祠坊久安背,

雲龍牌坊在路亭。

東安頭坊十二柱,

廣文橋上風雨行。

盤王廟立盤洞口,

九疑觀寺在東城。

善慶庵址大屋地,

桃花巖由簫韶生。

讀書巖出二狀元,

鳳凰巖內寬又深。

大界宗祠美如畫,

五臣山為九疑門。

寧遠文廟為主體,

九億廣場作陪襯。

南門橋岸吊腳樓,

五拱橋下水清清。

皇馬咀下栓馬樁,

逍遙巖峰至舂陵。

春陵侯國是古郡,

位於北路柏家坪。

舂陵城中潮水巖,

寧遠四中育名人。

陽明山下漢皇殿,

躲兵巖藏項羽兵。

百級嶺和九水井,

二嶺對峙出高僧。

羅壩村前芳水寺,

慈雲長護大舂陵。

大觀堡留建文帝,

慈覺山廟建文行。

水口寺裡香火旺,

仙姑廟內顯神靈。

葫蘆山洞長存米,

寶峰山下傳奇聞。

寧遠古蹟千千萬,

寧遠名勝數不清。

故有萬山朝九疑,

添作瀟湘作畫魂。

《錦繡寧遠》(作者:張映文)


說明:

一、“五山四水”

五山: (1)、舜峰山(三分石),1822米,(2)、畚箕窩,1959.2米,(3)、洛陽山漢皇殿1477米,(4)、寶峰山,961.5米,(5)、霧雲山,652.7米。

四水: (1)、 瀟水(九疑河),(2)、 泠水,(3)、舂水,(4)、仁水。

二、“百三大洞高產增”

全縣共有130個大小“洞”名,具體名單如下:(名單按先後提供排列)

洛家洞 侯坪洞 曉陽洞 嶺腳洞 皇家洞 麻羅洞 左洞 下壩洞 下河洞 柏家洞 普落洞 三文洞 潘家洞 彭家洞 陳家洞 梓山洞 油竹洞 貓仔洞 長生洞 三元洞 坪原洞 黃洞 姜家洞 麒麟洞 王家洞 快樂洞 流夾洞 大方洞 象村洞 歷皮洞 石家洞 上洞 源泉洞 洪洞 水佳洞 元山洞 鴨婆洞 谷木洞 黃家洞 梓山洞 筍田洞 山下洞 大石洞 壬家洞 傘裡洞 巖口洞 東溪洞 尹家洞 新民洞 白露洞 大石洞 原頭洞 豐熟洞 昌田洞 小竹洞 白果洞 讓水洞 嶺壁洞 高梁洞 砂洞 隔洞 下河洞 李廣洞 水仔洞 季裡洞 冷水洞 下泠水洞 早禾洞 三海洞 裡家洞 福家洞 劉家洞 婆婆洞 高源洞 曾家洞 莊裡洞 大陽洞 榮腳洞 後塘洞 下洞 卜洞 道眼洞 上洞 下立洞 花盤洞 梯子洞 白泥洞 楊家洞 西邊洞 下早禾洞 灣田洞 陳家洞 塘下洞 蓮花洞 深塘洞 官橋洞 小吉洞 旱河洞 洛家洞 黃門洞 坪原洞 長生洞 李廣洞 三海洞 石盤洞 裡家洞 大塘洞 陳家洞 杏元洞 高子洞 樟木洞 倒水洞 古木洞 楊子洞 狗子洞 沐塘洞 水上洞 牛塘洞 油盞洞 彭家洞 龍眼洞 山洞 九疑洞 楊梅洞 滿江洞 花盤洞 龜形洞 楠木洞 廖洞 馬師洞 後塘洞 馬腳洞

三、泠江河“水”、“亭”、“井”、“橋”,

“二坪”、“堂”、“市”、是鄉鎮。

九疑“山”、中“陵”、“溪”、“漯”,

“雙和”、“平”、“安”鄉鎮名。

這四句話包含寧遠縣17個行政鄉鎮名稱。

(1)、泠江水的“水”,是冷水鎮,“亭”,是禾亭鎮,“橋”,是清水橋鎮。

(2)、“二坪”,是柏家坪鎮,棉花坪瑤族鄉,“堂”,是天堂鎮,“市”,是水市鎮。

(3)、九疑“山”中的“山”是指九疑山瑤族鄉,五龍山瑤族鄉,“陵”,是舜陵鎮,“溪”,是鯉溪鎮,“漯”,是桐木漯瑤族鄉。

(4)、“雙和”,是仁和鎮,中和鎮,“平”,是太平鎮,“安”,是保安鄉。

《錦繡寧遠》(作者:張映文)


含義:

泠江水,代表寧遠縣城,“亭”,是亭臺樓閣,代表文廟及一切風光帶,“井”,市井,人口聚居的地方,“橋”,代表交通等,意思是寧遠人民已進入全面建沒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新時期,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市”民,乘勢而上,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寧遠。

二零二零年三月十九日

張映文作於華南工藝美術學校

《錦繡寧遠》(作者:張映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