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總比困難多——首都復工復產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孔祥鑫、關桂峰、李嘉瑞、謝昊

從最初克服一切困難實現復工復產,到如今各行各業逐步迴歸正軌,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首都北京正推動經濟社會有序運轉,生產生活恢復常態。記者日前跟隨中辦國辦復工復產調研組走訪北京重點工程、企業工廠、大型市場等地,所到之處一派忙碌景象。“辦法總比困難多”成為從業者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工地復工:全力以赴保工期

走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衛星廳施工現場,兩個醒目的“二維碼”標識在工地四周隨處可見。“這兩個二維碼一個是項目安全交底及衛生防疫交底,一個是疫情防控知識手冊。”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工人們可以隨時掃描學習,彼此互相提醒。

“施工現場實施全封閉管理,配備充足的防疫物資和設備,邀請疾控專家和公安民警對工人進行流行病學史篩查……”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工作可謂是“最嚴措施”,確保萬無一失。

在東四環外的京沈高鐵星火站建築工地,記者看到挖掘機、推土機、自卸機往來穿梭,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施工。“截至目前,工地入場總人數已超過2000人。”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莊尚標說:“雖然這次疫情對建築企業產生了較大影響,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堅信一定能戰勝這場疫情。”

在位於延慶區的北京冬奧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開展賽道遮陽棚鋁板安裝,賽道相關工程計劃9月中旬完成。“我們從農曆正月初五就開始組織研究落實冬奧工程的復工工作,除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按計劃春節期間仍堅持連續施工外,其他工程已於2月8日實現復工。”北京市重大項目辦黨組書記王鋼說。

“北京市復工復產工作做得很細緻,調動各方面力量保障重大工程項目有序復工。”中辦國辦復工復產調研北京組組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說,儘管疫情來襲加大了施工的難度,但社會各方都在積極想辦法保證工程優質高效完成。

企業復產:現場辦公解企業燃眉之急

16日下午,中辦國辦復工復產調研組與企業座談時,北京信邦同安電子有限公司向調研組反映,企業用工存在較大缺口,迫切需要從河南鶴壁招聘的員工儘快返京,但對“點對點”接人的流程不熟悉。

聽聞企業訴求,調研組現場辦公,通過北京市復工復產防控工作機制,連夜協調了車企所在區和交通主管部門,當晚10點前為企業辦妥了派車、出進京等手續。17日凌晨,企業租用5輛大巴車出發前往河南鶴壁接回員工。“員工到位很快,調研組和北京市為企業解了燃眉之急。”北京信邦同安電子有限公司行政經理梁豔華說。

員工封閉管理、動態跟蹤是復工復產需要做實做細的重點工作。順義區委常委、副區長支現偉說:“截至目前,順義區共為北京奔馳、北汽越野車及相關零部件企業解決了6處共1300人的集中住宿點。順義區還利用大數據,建立了工業主導產業人員動態臺賬,和企業共同構建用工人員信息動態防線。”

上下游產業鏈是否通暢決定企業能否順利生產。在北京奔馳的生產車間內,北京奔馳黨委書記陳巍介紹,在這裡,生產一輛汽車需要上萬個零件,分別由來自天津武清、河北廊坊等地的多個工廠供應。隨著各地供貨商逐漸復產,北京奔馳的產能也在逐漸恢復。目前,已經恢復了約80%的產能,日產量達到1600輛至1700輛。

供應充足:9大類生活必需品未出現長時間缺斷貨

“快遞小哥是否復工”是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在京東集團調研時,中辦國辦復工復產調研組特意問起快遞小哥的復工情況。京東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2月份,京東快遞的投遞單量還只有節前的一半,目前恢復到了節前水平。

物流的逐漸迴歸正軌意味著市場供應充足和商業逐漸復甦。在順義區順沿特種蔬菜基地,大棚裡的白菜、茴香、黃瓜、香蔥等蔬菜長勢喜人。經理馮小輝說,疫情期間,他們啟動應急保供預案,增加實惠的大路菜種植面積,向市場供應蔬菜40多個品種。為了緩解市民買菜難問題,基地在微信平臺推出“平價蔬菜套餐”,市民網上下單,快遞配送到家。

在新發地,進出車輛井然有序。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說,目前每天有260種共2萬噸蔬菜、270種共2萬噸水果、3000頭豬、1000只羊、100頭牛進京。市場蔬菜日均上市量由初二的不足0.7萬噸,已經增加並穩定在1.9萬噸以上。“供應肯定沒問題。”

北京市商務局二級巡視員王洪存介紹,疫情期間,為確保北京市場上的生活物資不會斷供,政府儲備品種由原來的15種增加到18種,平均儲備數量可達30天以上,平均總量增加了18萬噸。王洪存介紹,疫情發生至今,北京市9大類生活必需品沒有出現過長時間(2小時以上)的缺斷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